吕秀青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窦光鼐(1720—1795),清代官员、学者,字符调,号东皋,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职《续文献通考》总纂官。乾隆四十四年,充《四库全书》馆总阅。乾隆五十二年,与朱筠奉旨刊刻《日下旧闻考》。历任内阁学士、浙江学政、顺天府尹、左都御史等。多次担任乡试、会试、殿试考官。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刚直不阿。自幼好学,聪颖过人,诗从杜甫,文宗韩愈,著有《省吾斋诗赋集》《省吾斋古文集》等。其人传记主要见于窦汝翼所作《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经筵讲官尚书房行走都察院左都御史予四品衔休致显考东皋府君行述》,另见于《清史列传》《清史稿》《山东通志》《诸城县志》等。
窦光鼐学问精湛,博学多才,深受乾隆皇帝重视,与纪昀、翁方纲等人同在清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针对他的研究一直很薄弱,原因之一就是材料散碎不够充分,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考察窦光鼐的交友情况,可见其对当时文坛及学风的影响。窦光鼐在朝为官五十载,交友广泛,既有师辈,又有同僚,还有所提携的后辈,不胜枚举,本文结合窦氏年谱,择取几个重要人物以作考证。
乾隆3年(1738),窦光鼐结识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谥号文达。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纪昀宗汉学,长于训诂考证,才华横溢,最卓著的贡献是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付巨大心血于此浩繁工程之中。传世闻名的还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纪昀在《书陆青来中丞家书后》:“乾隆戊午,余与陈光禄枫厓读书董文恪公家。续而至者,为窦总宪元调、刘侍郎补山、蔡殿撰季实、刘观察西野、李进士应弦及陆中丞青来。课诵之暇,辄杂坐斯与堂东厢,以文艺相质正。诸君各意气飞扬,不可一世[1]。”当在此年,纪昀与窦光鼐求学于董文恪而相识。根据这段文字,同窗好友还有陈光禄枫厓,即陈孝泳(1715—1799),字赓言,号枫厓。刘侍郎补山,即刘星炜(1718—1722),字映榆,号补山,亦号圃三,有《思补堂集》。蔡殿撰季实即蔡以台,字季实,号阑圃,著有《三友斋遗稿》。刘西野、李应弦二人待考。陆中丞青来,即陆耀(1723—1785),字青来,有《切问斋集》。此批同窗,后来皆在官场有为。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还记载了窦光鼐给自己讲的一则灵异故事:“窦东皋前辈言:‘前任浙江学政时,署中一小儿,恒往来供给使。以为役夫之子弟,不为怪也。后遣移一物,对曰‘不能’。异而询之,始自言为前学使之僮,殁而魂留于是也。’”[2]窦光鼐有《屈刀为镜》一诗:“青铜偕赤冶,变化手中掺。谁识窥明镜,还因折大刀。回旋才一瞥,诘屈已周遭。百炼珍夷则,千金失孟劳。悬时堪照胆,利处忆吹毛。虎爪文犹隐,龙蟠纽自牢。漫思金错赠,喜对玉台高。圣主资三鉴,无须耀锦绦。”纪昀评点:“着意‘屈’字,‘为’字不泛填,‘刀镜’故事,极为警切。句句是刀,不杂用一剑事,亦细腻[3]。”此诗也被记录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明窦光鼐与纪昀关系密切。
乾隆6年(1741),窦光鼐参加顺天乡试,这在窦汝翼的《行述》中有记载:“廿二岁辛酉,中式顺天乡试举人,座师(座师是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为原任云贵总督刘公讳藻,房师(房师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即董文恪公也。”乾隆7年(1742年),参加会试中式。窦汝翼《行述》:“廿三岁壬戌,会试中式。座师为汪文端公,房师即于文襄公也。殿试二甲进士,钦点庶吉士。”通过《行述》中的这两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窦光鼐的师从情况,主要是刘藻、董文恪、汪文端、于文襄。
刘藻(1701—1766),初名玉麟,字麟兆,山东巨野人。乾隆3年(1738)春,奉特旨改名为刘藻,字赢海,号苏村。历任翰林检讨、太常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内阁学士、提督江苏学政、宗人府府丞、陕西布政史、云南巡抚、云南总督、贵州巡抚等。著有《笃庆堂文集》,主编《曹州府志》。 乾隆6年(1741),升为内阁学士,任顺天乡试正考官,正是此时,取士窦光鼐。董文恪,即董邦达(1696—1769),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谥文恪。既是清代官员,又是著名书画家,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三董”。根据上文纪昀记载,乾隆三年窦光鼐即求学于董邦达,乾隆6年董邦达成为其房师。汪文端即汪由敦(1692—1758),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又号松泉居士。谥号文端。其人不仅政绩显著,而且才华横溢,参与主持编纂了《大清一统志》,还有大量诗文创作,著有《松泉文集》《松泉诗集》。汪由敦曾是窦光鼐座师,汪由敦卒后,窦光鼐作《祭冢宰汪文端公夫子文》,其中称“嗟予小子,粗习句读;辱知公门,实自童幼[4]”。窦光鼐还有《祭汪师母查太夫人文》。可见其与汪由敦师生情谊深厚。于文襄即于敏中(1714—1780),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于敏中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四库馆正总裁。卒后谥号文襄。窦光鼐乾隆7年中进士,于敏中是其房师。窦光鼐在《省吾斋古文集》里有《祭于太夫子文》《祭大学士于文襄公夫子文》《祭师母鄂太夫人文》,在《祭大学士于文襄公夫子文》一文中称,“鼐以薄陋,久蒙雕饰。忆岁涒滩,随公入直。时叨学使,训言载乞。公书条缕,皆所亲历。幸获遵循,施于河浙。至今后进,犹传圭臬。所惭愚拘,动辄自窒[4]。”可见于敏中对窦光鼐的深刻影响。上述四人,对窦光鼐既有仕途上的提携,也有人生道路上的帮扶和指引,是其重要恩师。
乾隆17年(1752),窦光鼐补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与侍讲庄存与、编修钱汝成在南书房行走。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号养田,常州人,倡导今文经学,发挥《公羊传》。此年窦光鼐充湖北正考官,途中作诗《渡平靖关戏简庄方耕编修》:“淮北逐雪来,淮南冲雪过。跋马困泥泞,履石皆坎坷。……我行未敢息,王命有程课。缅彼白云隈,应有幽人卧。彼我傥易观,更笑谁能那。惠施撼庄周,高论每惊座。戏假良史笔,散点寒山破[5]。”可见窦光鼐与庄存与的同僚之谊。同在此年八月乙未,窦光鼐提督河南学政,取士苏于洛。苏于洛,字涧东,号竹屿,河南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有《涵碧山房诗集》。窦称赞苏涧东诗有陆游之风,清法式善《存素堂文集》卷三《涵碧山房诗集序》:“先生髫龄嗜诗,窦东皋宗丞督学中州,称其诗似陆放翁,可谓知之深矣[6]。 ”《存素堂文集》卷四《苏竹屿传》:“方其未仕也,以《夜坐》五言诗受知于窦东皋学使。”
乾隆21年(1756)留浙江学政任,秋天,送雷鈜归养。《省吾斋诗赋集》卷九《送雷翠庭副宪归养由浙江学政告归》:“忠孝真儒业,行藏大义归。丹心仍紫禁,白首且斑衣。秋老宾鸿度,潮平画鹢飞。早知翠华路,时菊待芳菲。”此年,雷鈜因奉养告归,窦光鼐作此诗。雷鈜(1696—1760),字贯一,又字翠庭,福建宁化人,乾隆元年,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学政、江苏学政等,有《读书偶记》《翠庭诗集》等,《清史稿》有传。十月陪浙江巡抚杨廷璋登北高峰。《省吾斋诗赋集》卷九《陪杨奉峨抚军及藩臬诸公登北高峰》:“……南中天气佳,十月不知冬。攀林叶未凋,企石磴弥重……访古传高塔,浩劫无留踪。废兴固物理,感喟竟何从。”又有《杨奉峨抚军拟改凿葛岭之玛瑙坡,以书见询,赋此答之》:“民劳而财费,况复凿山胠。祸福关己求,匪直惮拮据。”可见窦光鼐对杨庭璋的直谏态度。杨庭璋(1688—1772),字奉峨,汉军镶黄旗人,清朝大臣。世袭佐领。《清史稿》有传。杨廷璋《余集》中有《和东皋窦学使北高峰元韵》,二人交情匪浅。同在此年,刘大櫆入窦光鼐幕下,张崇玖等《窦光鼐年谱》把这件事列在此年。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著有《海峰先生文集》十卷,《论文偶记》一卷,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但是二人相识应该在很早之前,窦光鼐是十分倾慕刘大櫆的,有多首诗为证,《发清口驿望龙眠山忆刘耕南》:“海内论文友,于今复几人。重经清口路,如遇素心亲。”[5]《桐城道中忆刘耕南》:“野馆同残梦,江乡忆故人。……折梅未敢寄,细把恐伤神。”又有《还过桐城忆耕南》:“才名三李后,杰出更何人。之子文章绝,忘年意气亲。追欢淇水上,惜别越江滨。相忆不相见,龙眠空复春。”刘大櫆事方苞,又是姚鼐的老师,在桐城派的发展史上,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窦光鼐也热衷古文,对刘大櫆是非常钦佩的。刘大櫆在《海峰文集》有《东皋先生时文序》:“东皋先生崛起东武,洞见孔孟之心,意于语言之外,而尽其精微,不为宋元诸儒之所屏蔽,而行之以古作者之文,其言与圣人之言相赴,不阙一义,不增一辞,炯乎如日月之光……读先生之文,可以蹶然而兴起矣[7]。”二人因对古文的同样热爱而结此厚情。
乾隆24年(1759),友人庄培因去世,有诗悼念。庄培因(1723—1759),字本淳,号仲醇。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庄存与的弟弟。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第一人,授职翰林院修撰,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学政,二十四年病死于任上,年仅37岁。有《虚一斋集》。因与窦光鼐同为乾隆七年举人,结同年之谊。《省吾斋诗赋集》卷九有《哭庄学士同年》:“死别真难测,离星怅越滩。寝苫归故里,凶问讶初寒。蓉镜悬无色甲戌状元,冰壶委欲残福建学政。临琴怀子敬,回首涕氿澜。”此年十月,李旦华为窦氏作诗,李旦华(1738—1766),字宪吉,号厚斋,浙江嘉兴人,为窦光鼐视学浙江时得士。李旦华《寿窦东皋夫子四十》:“山斗瞻东国,文章蔚圣朝。盛明崇鼓吹,黼黻起云霄。夫子神仙侣,传家世德遥。授经开后学,撷秀着清标。”追述了窦氏对自己的影响。
乾隆31年(1766),与友人彭启丰、裘曰修、王白斋游觉生寺。彭启丰(1701—1784)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人,雍正五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修撰,入直南书房,乾隆间吏部、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有《芝庭先生集》。窦光鼐任顺天府尹期间,以后辈游于彭启丰之门。乾隆三十一年,彭启丰作《丙戌仲春偕裘漫士、王白斋、窦东皋游觉生寺访秀山禅师》二首,其一:“树隐招提觅路行,梵天高阁记分明。马蹄得得松林度,人迹闲闲麦陇耕。一觉尘心虚晓梦,廿年弹指悟浮生。华钟静吼闲花落,洗尽春游艳冶情。”其二:“山门留带前因在,索句沈吟且避嚣。复骨谁看同李泌漫士自言秀山曾许有出丗姿,传灯还拟问参寥。味添蔬笋兼春茗,香爇柟檀透绮寮。扶杖老僧阶下揖,可能蝉蜕共逍遥。”[8]窦光鼐有《仲春月半陪芝庭先生大司马、漫士、白斋二少农游觉生寺即事二首次漫士少农韵》。此次同游的还有裘曰修和王际华。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南昌新建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礼、刑、工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谥文达。奉敕编纂《热河志》《太学志》《密殿珠林》《石渠宝笈》《钱录》等。著有《裘文达公文集》6卷。窦汝翼《东皋府君行述》:“二十九年正月,特授顺天府尹……与裘文达公同心剔弊”,二人曾共事。王际华(1717—1776),字秋瑞,一字秋水,号白斋,浙江钱塘人。窦光鼐有《题王大宗伯白斋梅花画扇四绝句》,其中有云:“毫端瞥见一只新,已觉生香欲袭人。廿四番风行入手,凭君管领百花春。 ”[4]
乾隆39年(1774),光鼐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得士秦瀛。秦瀛(1743—1821),字凌沧,一字小岘,号遂庵,江苏无锡人,乾隆四十一年,以举人召试山东行在,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洊迁郎中。五十九年任浙江按察使。嘉庆十年,迁浙江布政使,授光禄寺卿,转太常寺卿。著有《小岘山人诗文集》。秦瀛受知于窦光鼐,很多文章都提及窦氏。《小岘山人集》卷三有《东皋先生诗钞序》:“瀛以乾隆甲午应顺天试出诸诚窦东臯先生门,尝问诗于先生,先生诏之曰,诗之为道,渊源三百篇,有赋焉,有比兴焉,近今之诗,有赋无比兴,此诗所以衰也,唐人诗称李杜,太白歌行得楚骚之遗,少陵则原本变风变雅,而得其所谓怨而不怒者,二公诗往往托物比兴,词旨荒忽,读者莫测其意之所在,而诗于是为极至焉。”[9]表达了窦光鼐的诗学观。《小岘山诗集》卷十有《西湖窦东皋夫子祠堂落成,敬举祀事,赋此》:“公已骑龙薾白云,扶风弟子奠椒芬。西州每下羊昙泪,东国谁寻董相坟。海内苍生知姓氏,人间元气在斯文。明湖几度抡才地,依旧青山带夕曛。”[10]秦瀛还有《祭东皋夫子文》中云“千载知己,公亡谁存”[9],《都察院左都御史窦公墓志铭》言“公性开荡,遇同列下备,乐善泛爱,言无所不罄。每与客谈,客起,犹立语移晷,剌剌不能休。瀛侍公稍晚,而公于瀛犹厚。公亡,盖知我者鲜矣。”[10]两篇文字,感人肺腑,追忆了窦公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乾隆49年(1784),本年窦氏作《谒王成公公祠》,《省吾斋诗赋集》卷十二:“真材名世建非常,御墨荣褒俎豆光。早岁昌言犹凤铩,乘时历试果鹰扬。盈廷讼避杨张幻,谋道源寻思孟长。祗以学徒尚鹿洞,讹言今始息蜩螗。”刘墉有和诗,在《刘文清公遗集》卷十一《窦东皋前示谒王文成公祠诗依韵和作》:“直节捐躯盖士常,那知名世久弥光。变生猝遽心无动,身到孤危气倍扬。儒释阴阳谁学伪,苗蛮抚剿亦谋长。真才本异空言托,讲席纷纭叹沸螗。”[11]刘墉父亲刘统勋是窦光鼐的同乡前辈,窦光鼐与刘墉关系也极为亲密,二人都是山东诸城县人。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严、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号。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诸城县志》称其“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12]喜好书法,热爱收藏,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称为“浓墨宰相”,尤其擅长小楷。所著《石庵诗集》中,有《学书偶成》三十首,简论历来书史。如论钟繇书法:“书到元常体最多,新声未变古谣歌。典型已觉中郎远,野鹜纷纷更若何。”[13]著有《清爱堂遗集》十七卷。
从以上窦光鼐的交友中,其人生轨迹及其思想、创作等可见一斑,其与纪昀等同主文坛,受知于于敏中等多位前辈老师,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提携后辈,同僚中又与刘大櫆、刘墉等交好,热衷古文,共同切磋。其为人耿直,道德彪炳,友人众多,观察其交友,基本能涵盖清代中期的知名大儒,不仅可以了解窦光鼐,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多文献梳理中了解其他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