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群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小学生导刊》 湖南 长沙 410000)
《小学生导刊》追求的美好价值是“培养和发展全面素质”,坚持“动起来,活起来”的风格。它推行“发现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做小发现者”“好奇好学、动手动脑、学会发现、启迪智慧”,引导孩子们做善于发现,敏于行动的人。二十年来,《小学生导刊》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办刊理念,并且能在原有办刊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深入、拓展[1]。
市场不断地变化着,有人提出过要将《小学生导刊》办成教辅刊,有人说要办成少先队的队刊。但《小学生导刊》从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始终将刊物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将儿童放在第一位。我们始终认为:我们要有所坚守,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刊,是为儿童服务的刊。我们的内容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营养和成长动力。我们不能关着门办刊,要走到老师和学生中间去开展活动[2]。要在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中去发现、创造、呈现关于童年成长的精彩细节和美好故事。
体验性、创意性和探索性是“发现教室”的几个重要特点。
2012年,我们刊物在“发现作文”栏目以及主题刊的基础上,开展“发现教室”主题探索活动。编辑部的同志们走进老师和同学们中间,与他们一起策划主题,开展教育创意活动。编辑与老师、学生之间这样一种主动积极、良性深入的交流机制颠覆了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在传统关系中,作者是精神生产的主体,是作品的创作者;编辑是作品的组织者、发现者和加工者;读者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与编辑的劳动价值的实现者。而在“发现教室”里,编辑和读者一起深入参与到活动的设计与创意,详细的实施步骤之中,参与到精神生产的主体之中,成为作品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编辑、作者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可度,也提高了读者对刊物的认知度和忠实度[3]。
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六年来《小学生导刊》开展的“发现教室”主题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4]。其中“发现教室”就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探索性学习的地方。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遗憾的是,今天的教室,学习知识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教室应有的丰富性功能被掩盖,变成了缺少生活、缺少故事、缺少探索和体验精神的狭窄空间。“发现教室”试图做这样一种改变,让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摆脱传统的束缚,将自由、生活、体验和创意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培养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席慕蓉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在平江县新城学校“探索小蜜蜂的秘密”这个“发现教室”主题活动中,学生的习作就在生活里,它不只是纸和笔,还来自真切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建立在自己切身体验之上的知识才是深刻的,难以忘记的,才会是深入生命的,与自己有联系的。智慧便是来自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度体验[5]。作为未来的一代,在大数据化的时代,有体验、有创意、有创新能力是如此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从哪里来?从探索中来。
湘潭市岳塘区育才学校“探寻化石的秘密”这个“发现教室”活动体现出新鲜的教育创意和可贵的探索精神。这个活动从题材的挖掘到活动内容的设计,给了同学们极大的探索空间。同学们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创新的能力。
在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比展示类比赛获奖名单公示中,由《小学生导刊》指导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石头上游动的鱼——湘乡鱼化石考察”,被评选为全国一等奖、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6]。此次获奖为湖南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来首次获评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填补了省、市科技实践活动全国赛最高奖空白,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最高奖。
“发现教室”对于乡村的关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邓湘子主任多次对编辑部的同志们说:“这是一本面向农村孩子的刊物,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孩子和农村教师的成长。”《小学生导刊》编辑部每年举办教师公益论坛活动;编辑们组织参与的多个“发现教室”活动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中开展,把乡村本土特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和师生们一起开展活动[7]。
乡村的孩子发现了更多的快乐,获得了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乡村的老师重新认识了身边可贵的教育资源,因此这个过程也是对乡村文化重新认识和挖掘的过程。如编辑部已经开展的湖南省龙山县第一小学的“与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亲密接触”,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的“亲近皮影戏”,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头铺完小的“了解家乡的赶鸟节”,湖南省龙山县第三小学的“民乐之美,欢乐咚咚喹”,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苗市镇中心完小的“校园里的中草药园”等活动。
随着社会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乡村文明的逐渐衰落,当下乡村孩子的成长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教育人士都在迷茫和担忧,当下乡村孩子的成长资源和动力在哪里?他们是否会沦为失落的一代?“发现教室”以实际的行动做出探索并给出了积极正面的回答:当下的乡村依然可以是孩子们成长的宝贵摇篮,并且,孩子们可以自己积极参与到这个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如在“走进新康戏乡”这个活动中,有孩子提出可以建立地方性的戏曲特色学校,这样家乡的文化传统就可以规范化地传承;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的“亲近皮影戏”活动中,有同学留意到皮影戏在当下的一些可喜的新变化,那就是和儿童剧的结合,在传统和时代融合中走出一条新的路子等等。
1.拓宽学生视野
慈利县苗市镇中心完小是一所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小学。苗市镇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好地方,物产丰富,盛产蜜橘,有各种中草药。如何把中草药文化融入书香校园,给书香校园建设注入新的内涵是当地教育的重要课题。“发现教室”活动之“校园里的中草药园”让学生从书本走进大自然,了解中草药文化,传承中华经典,唤醒童年梦想[8]。
在这个活动中,莫子涵同学是从上海转学过来的。她说:“爸爸妈妈说想让我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我现在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的生活。你知道吗?在上海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下班晚,我经常一个人吃盒饭。在上海,我每天就是上学读书、上培训班、去游乐场。而在这里,我感觉好自由,大山里有那么多花花草草,好新鲜。我的爷爷是一名中医,在村子里开了一间诊所,爷爷在院子里种了很多中草药,有龙爪、百合、菖蒲、半夏等药草。我经常帮爷爷种的中草药浇水。爷爷每天都很忙,周末休息的时候,我就帮爷爷捣药和熬药。”
2.唤醒学生自信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发现教室”唤醒了农村孩子的梦想,也唤醒了他们的自信与社会责任意识。“发现教室”为城市孩子打开了新视野,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惊喜视角。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揭示了当今城市儿童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异的断裂关系。在电子产品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农村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系也不再那么紧密,“发现教室”关注乡村、关注大自然、关注乡村孩子的成长,挖掘宝贵的乡村教育资源,重新发现、创造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同时“发现教室”让孩子融入大自然中,融入土地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让他们成为自己,拥有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与人生信念[2]。
另外,“发现教室”活动还有诸多其他的特色,如集体合作活动,同学们在活动的探索过程之中,不仅有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还有共同的合作和交流等。
就如雷夫的56号教室那样,“发现教室”能给人以无限欢乐和憧憬。这是一个美好的教育愿景,也是正在努力实践着的美好活动,至今,已有200余所学校参与活动。“发现教室”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它倡导老师进行全新的教育尝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提倡家长做学习型家长,培育建设型家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把探索与思考拓展到孩子们的生活与游戏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小学生成为小行动者、小探索者、小发现者、小创造者。我们相信,奇迹必将在精彩的探索活动与实践行动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