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19-12-27 04:35李丹丹石长征刘志华康秀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互联网+思维

李丹丹,石长征,刘志华,康秀平

(衡水学院 a教务处; b 教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为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传统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模式、技术、价值观等被重新构建、定义。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重构成为研究的热点。“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思维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互联网思维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前提。用户参与、快速迭代、产品思维代替作品思维,大数据决策代替个人经验成为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创新思维模式发生很大的转变,创业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不仅是教育内容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的挑战,而首要的问题是对课程体系的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传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正在逐渐“瓦解”。如何建设合理的、先进的、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维束缚课程内容建设

在传统的产品思维模式下,将创新和创业教育定位于开发新的产品,创办新的企业。这种思维模式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使其课程体系只围绕着教育的结果,忽视教育的过程。教学活动针对的是少部分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只有部分学生从中获益。“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产品思维向作品思维转变,重视用户参与。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过程参与、培养能力成为教育的重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从知识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转变,课程的内容结构需要重新序化和重构。

(二)缺乏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没有形成体系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以公共课的方式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涵盖了创新创业基本常识、创业流程、企业管理等方面,作为独立的课程,附加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后。由于与专业教育之间缺乏联系,没有构成一个连贯的知识框架,因而不能满足学生层次化、循序渐进的发展需求,只能以公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教育手段单一,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三)课程目标模糊,呈现方式单一

对于创新创业内涵界定不清,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是目标模糊,在缺少清晰的学习成果架构体系的情况下,知识成为课程设计的重点。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缺少实践项目载体,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单一,一本纸质教材对应所有的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资源改革的要求。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知识习得,还是方案设计,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都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人才需求变化、社会问题挑战,以及全球化竞争加剧促使各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重点发展的目标。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不同的解释,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创业”为例,这个词很含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上的理解侧重于学习与创业和商业活动直接相关的内容,即如何建立一个企业,并管理运行它。广义上是将创业与技能和能力联系起来,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强调将创意转化为行动的能力。2016年欧盟创立的创业能力框架, 该框架以能力培养为视角,从创业过程出发,确定了创业能力三个相互交织的能力领域,即“想法和机会”,“资源”和“行动”。 在每个能力领域下,框架描述了该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和创业教育两方面,是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指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对于创业教育的含义,也是分成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方面是指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素质和能力。狭义方面是指通过创业培训,以培养自主创业为目标,培养企业家式的人才。我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一体,是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创新能力、意识、思维培养为重点,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模式[1]。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同,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当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以及整合的程度方面各不相同。处于创新创业发展起步阶段的学校和地区通常会将其作为主流课程的“附加”,以具体的、独立的课程方式来教授,强调学习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开发新的产品。而对于创业创新教育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更多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而不仅仅一门单独的课程。当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跨课程方法,这种方式是将创业教育目标被整合成为跨课程的教育专题,形成交叉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专业课,或必修课程的一个专题;第三种是创业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或其中的一部分。

(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跨课程和协作学习是影响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同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同。另外,课堂教学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的活动,非正式学习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综合各种因素,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创新创业主要有活动学习、项目化和做中学三种教学模式。

基于活动的学习聚焦问题解决,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制定计划,通过网络或实际调查搜集相关信息,提出解决方案,并把方案展示给同学或教师,听取意见。项目化学习是将想法与最终产品相联系,与一般学科的项目学习法不同,它要将学生放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的中心,为最终产品提供创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创新创业经验。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组织他们的想法,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承担自己学习的责任,将知识和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能力提升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作出贡献。做中学中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和经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适当的学习体验机会。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创新模块化课程群建设

1.模块化课程建设

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专业要求开发课程的模式。模块的类型可以分成通识类模块、专业类模块和实践类模块三种类型。通识类模块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需的基础知识,激发出学生的创业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专业类模块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并贯穿在专业教学整个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创新能力和勇于开拓的执行力。实践类模块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完整的创业理念的模块。实践类模块可结合企业产品综合实训和工程创新研发训练,进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公司和微创业项目来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经验。

2.能力递进实践课程建设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建立层层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首先要搭建实践课程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能力提升的基础,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实践实训环境、创新实训环境和成果转化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以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为主、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生产性综合实训室,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以工程创新研发训练为主的创新训练实验实训室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项目化、创新性实践要求。以创新成果转化为主的创业实践孵化基地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也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创新项目在这里经过孵化形成产业,也可以形成反哺课堂的项目。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互相融合的实训基地搭建起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习的环境。其次是实践学习内容建设。遵守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习要从一般岗位技能训练向专业技术综合训练递进,再从技术技能训练向岗位设计、改造和创新转变,形成基于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创新实践训练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

(二)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1.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指围绕着创业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融创业教育环境、学习内容、工具和指导为一体的服务系统。平台搭建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内,需要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方面的支持。支持的内容包括政策、场地、资金,以及行业专业的指导等。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需要与各企业沟通和联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包括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园建设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与企业的科研平台相结合起来,构建的新型信息平台,利用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来实现各项信息服务环节的有效整合。特别在创新创业的初始阶段,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于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创新创业机制建设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方面可通过施行弹性学制、制定创新成果激励政策,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成绩挂钩,同时与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学业深造等方面对接。

制定激励政策,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学团队。落实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构建双师教师、创新创业导师和企业导师融合的教育团队。双师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也要有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经验经验。创新创业导师则要能够承担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了解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创新与创业的教育规律。企业导师需要熟悉企业研发的流程和规律,能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指导。

3.支持系统建设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信息、资源、人员、设施的支持等[2]。支持系统实现了学习者和资源、服务之间的联接,因此,从教的角度来说,支持系统要确保为教师提供适当的、高质量的资源和工具,而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和服务。创新创业教师需要适当的课程资源,它是教育的载体,包括教材、资源库和专业知识中心等。资源开发最常用的方式是教育部门支持的教学资源开发,而支持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与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协会组织建立结构性的伙伴关系,共同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也可以是由教育机构主导开发教学材料。随着资源的增长,可以建立起资源中心,进而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并在各学校认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材料方面发挥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支持系统重要性在于能够为个别学生、特定问题提供指导和服务,虽然这种指导是特殊的,但确是重要的,因为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推出学习的项目。

(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结构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有效评价是一个难点。首先要基于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内涵,确定评价的基本原则 , 然后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设定学习成果,覆盖哪些领域等。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结构清晰学习领域,需要规划具体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培养的技能,而作为一项关键能力,需要将其与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成果关联。当前对创新创业学习成果的分类包括态度、技能和知识三个方面。态度方面包括自信和主动性两方面,它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的基础。创业技能包括创造力,计划能力,管理资源能力,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创业知识包括如何评估机会,流程管理的知识,以及企业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理解等。考核方式是评价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重点是确定采用哪种方式才能有效地评价学习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创业创业教育考核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多种考试方式,将创意思维、创新实践等分值纳入考核体系,反映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从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多个方面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呈现的方法。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教学背景、资源、支持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互联网+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维跳跳糖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