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锋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随着全球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也就越发蓬勃开花结果。此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也日益庞大,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坐落在中文类专业的院系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并没有被看作是外语教学,无论是在中国对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还是在海外对外国本地学生开设的汉语课程,本质上都是在进行外语教学。这种在教学法角度上都没有把对外汉语教学纳入其中的思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阻碍和局限作用就是该文所要探讨和分析的主题,以此希冀对这一学科更好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在任一情形下,对外汉语教学都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至少不属于母语教学的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外语教学的概念是相对于母语教学而建立的,之后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密切与交融,出现了不完全是外语情形的外语教学,被称之为第二语言教学,以做区别于纯粹的外语教学以及为更多其他外语的教学打下排序的基准。因此,当前的外语教学就包括两种略有差别的情形: 其一,在外国非中文环境下的汉语教学,即纯粹的外语教学;其二,在中文环境下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即第二语言教学。其中的关键词是非母语,这就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必定不是母语教学,其本质非外语教学不属。
外语教学,顾名思义即为对一门非母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必然有着与母语教学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目标。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当中,语法的地位陡然上升,因为它是判断言语正确性的标准;语音的识别与模仿难度急遽增加,因为第一手的语音材料难以获得,学生所听到的都是第二手的、甚至是经过加工整理的间接素材,这还是得益于现代音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才有的机会,更早时期的外语教学根本无音频教材可言; 词汇的得体性难以保证,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与母语同义的外语词汇并不具备相同的得体性,这就要求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外语词汇得体使用的水平。在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方面,听的技能当居首位,没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水平就不会有相应的说的能力。在语言的学习上,听力水平必须高于说的能力,不存在说的能力很强但听力很差的现象,只有听力很好才会说得很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没有听力训练的外语教学中就会产生外语的“聋子”和“哑巴”现象。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规范到特殊的原则。母语的学习尽管在大量的语言材料的包围之中也只是从简单开始的,更何况外语的学习? 虽然成年的外语学习者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但人的接受能力始终是由浅入深的,学习外语必然无可例外。
如前所述,对外汉语教学所进行的是汉语为非母语的语言教学,其两种情形都以学习者学会一门母语之外的语言为教学目标。从广义角度来看,非母语教学就是外语教学;从狭义角度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对象也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学生; 其教学的原则与规律不属于外语教学还能属于什么呢?如果非要加以区分,有些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但第二语言教学从来都是外语教学的分支,其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和规律与外语教学是一脉相承并共同发展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但属于外语教学,而且其本质属性就是外语教学,必须遵循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律。
纵观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语言要素至语言技能的教学,很难发现任何外语教学属性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属性的重要性已被严重忽视,产生的结果不但令人惋惜而且无从解释,就此分析如下。
按照主流语言学理论的分类标准,语言的要素分别为语音、语法和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要素的教学占比很大,几乎是基础教学的全部内容。然而,在外语教学属性缺失的情况下,语言要素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差强人意的结果。
在语音教学方面,过分强调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纠正学生所谓的标准发音,而不考虑学生的外语学习属性,要求他们做到连母语学习者也未必能够达到的音准程度,无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与效果。在语法教学方面,过度淡化语法教学,甚至修改汉语语法以迎合学生的母语习惯。语法是外语学习者衡量言语准确性的标准,尤其在初学阶段,语法的学习是提高言语准确性的重要保障,因为外语学习者不可能像母语学习者那样凭借生活经验就能判断话语正确与否,因此,基本的语法规则是他们赖以长进的法宝。修改汉语语法以迎合学生母语习惯的现象听起来匪夷所思,但确实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全球统一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听力题目中,每套试题中都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关于男(女)的,可以知道什么?”这一句式对于任何一个没有参加过这类考试的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这是一句完全不符合汉语语法也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一句话。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英语句式,也许出题的人想着给英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降低难度,但这种不惜破坏汉语句式以降低难度的做法是可取的吗?
在词汇教学方面,完全忽视词汇使用的得体性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必然体现不同的文化,从而造就词汇使用的得体性属性。最经典的例证就是各大教材都放在第一课的“你好”这一见面打招呼的用词。“你好”一词确实用于打招呼,与世界各国语言都有对应的用词,但少有人思考过它的使用得体性问题。在中国,“你好”仅用在陌生人之间的招呼或寒暄,特别是有求于人的情形,如问路或购物的时候。熟人之间见面打招呼就不会说“你好”,要不然可就失礼了,这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由于外语教学的意识缺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知道如何得体使用,结果就是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见谁打招呼都说“你好”,几乎成为这类学生的醒目标志。
同样按照主流语言学理论的分类标准,语言的基本技能分为听、说、读、写四项。而按照当今主流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果,四项技能的顺序应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也是由于现代的音像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听说领先原则实现的可能性,也让外语教学能够回归其本质规律。然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并没有吸收这种外语教学理念,继续沿用汉语为母语的教学方法,即读写为主、听说为辅的教学理念。这无疑给初学者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学习难度增加,继而打击学习的动机与积极性;二是学习趣味减弱,再次消磨学习的恒心与期望值。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以读写和翻译为学习目标一方面源自现代音像技术的阙如,另一方面出于彼时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阅读和翻译书面文献为马首,而如今的外语教学法已非如昔,但同为外语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并没有积极应对时势,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还是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限制,传统的外语教学获取教学内容的最重要渠道是人为编写教材,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编写教材已经成为一个利益错综复杂、人员数量庞大的产业群。但是人为编写教材的做法是严重违背外语教学规律的,因为所编写出来的言语句式必定有不少是脱离实际的使用环境的,更为极端的是一些为了说明语法结构而杜撰的语句。在众多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会有一课是教“你好吗?”这样的句式的,在实际的生活里中国人从来不会这么与人寒暄问好,这样的教学内容真的好吗? 还有一些教材会大张旗鼓地讲解“你家有几口人? ”这样的现代中国人都很少提及的话题,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展现现代中国人情风貌呢?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获取真实的语言材料已经变得方便迅捷。外语教学严重依赖人为编写教材的时代已经终结,即使相关产业尾大不掉,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势不可挡。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因为没有跟上这一趋势而停滞不前,否则此前多年来精心打造的汉语推广事业即将面临倒退的尴尬,那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要认可对外汉语教学本质上属于外语教学这一理念的代价是巨大的,也会牵涉复杂的利益关系,但一门学科的发展必定取决于出发的起点和最终的目标。皓首穷经、仰望星空的收获也须仰仗立足点的高低所在。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外语教学本质属性出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外语教育专业当属同源之水、共根之树,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在外语专业院系也许解决这一困惑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