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学青,胡贤满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随着物流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高职院校均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但是关于学徒制的试点实践和研究的着重点还在于校企双方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等宏观层面[1-2],对现代学徒制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等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核心专业课,该课程教学改革也是物流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改实践主要集中在引入智慧物流[3]、技能大赛[4]、生产性实训基地[5]等旨在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对引入企业资源、文化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加强物流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探究较少。本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实践基础上,从现代学徒制育人理念的角度出发,分析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探究现学徒制视域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探索现代学徒制理念下的育人模式。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教育内容上实现现代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现代学徒制理念与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是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变革,现代物流业逐步成为社会基础产业,物流新业态、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缺口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物流职业教育必须要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设立适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专业技能教学、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教学课程。由于仓储与配送是物流服务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物流管理服务中涉及到的管理技术、设备设施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经济学等专业知识都在本门课程中融合。本门课程知识面广、点多、综合应用要求高的特点显著,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现代学徒制理念,以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指导课程教学,引入企业资源、经验辅助课程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①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支持不够。受限于教材、校内实训环境、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传统课程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与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少、实践内容简单,与物流行业实践差距大。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作用,造成学生始终难以对专业知识形成深化的具象认识,从而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于对职业发展丧失信心。
②课程教学相对封闭,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不佳。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课程教学、校园和专业文化建设等多方配合,长期养成。但传统课程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教学内容偏理论,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资源、行业文化等外部资源,难以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浸润作用,无法通过课程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例如,绝大部分的校内实训基地均为非生产性的模拟实训场所;满足《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做中学,学中做”教学要求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非常少;传统教室中基本没有专业文化、行业文化元素。
③师资队伍缺乏企业经验,教学内容与企业应用脱节。《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扎实,但企业经验缺乏的问题。以某高职院校为例,物流管理专业专兼职教师7人,但企业从业经验一年以上的仅2人,有仓储配送管理一线工作经验的0人,以现有师资力量很难将高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
④校企合作育人对课程教学的支撑深度不够。各高职院校均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物流企业已不同程度的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但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还集中在浅层次的学生赴企业短期顶岗实习,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支撑深度有限,造成企业仍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用于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企业经验、资源未能与课程教学融合,教学内容不能贴近企业需求,学生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涉及的工作岗位缺乏具象认识。部分院校虽聘请行业专家进校指导,但由于校企之间的体制差别、合作方式、工作安排等因素,行业专家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企业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合作育人的意愿不高,校企合作育人始终难以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⑤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为期末卷面考试,现有的考核机制、内容偏向于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缺乏过程性考核、实操技能考核和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等方面的多元考核评价。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体现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反馈过于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①校企合作编制“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方案。要进一步发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对高素质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力度,引入企业经验,增加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校企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编制“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方案。企业主要依托自身的生产管理经验,提供生产实践平台和丰富的项目案例库资源;学校则发挥人才优势,巩固物流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将企业经验吸收融合为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企业实践操作案例作为重要的课程实践教学案例资源,同时把握课程教学的理论高度,让课程教学切实支撑人才培养目标,避免校企合作育人蜕化成为企业岗前培训。
②以企业实践案例为项目任务驱动课程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根据课程教学方案的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将企业在仓储和配送管理实践中的案例整理成为典型的教学项目任务,建成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项目任务实践有机融合,任务驱动教学进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企业标准化实操要求和仓储生产环境制成VR教学资源,方便课堂教学使用。课程教学以完成企业实践案例任务为中心,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储备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识内化和巩固,部分实践环节可以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师傅现场指导。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企业真实生产环节为背景,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对物流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具针对性,以项目案例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经验,促成了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为企业更深层次的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驱动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③过程考核,多元评价。“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尤其是需要加强以企业视角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考核更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考评,合理引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着重收集并评价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堂表现、课后拓展、以及实践环节的表现情况。在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企业师傅对学生的点评,让企业实操经验辅助课程教学,提高实操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过程性考核机制和多元评价体系,建立起一套适合《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需要的考评制度,一方面能够切实将企业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而不流于形式,落实课程教学体现现代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现代学徒制育人理念;另一方面利用多元反馈评价能更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程教学诊改。
④加强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践行现代学徒制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校企人员互聘的方式,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双导师制,将行业履历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引入专业师资队伍中,负责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和实践评价考核;双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引进来”,但更主要的还是要学校教师“走出去”,利用校企人员互聘机制,教师赴企业顶岗,积累企业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双方可以就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流程优化、质量改进等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反哺企业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双师”队伍建设是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关键一环,只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发挥现代学制在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才能凸显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校企合作育人、共建师资力量的共识,深化校企、师徒之间的沟通交流,全面提升《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来,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总结现代学徒制、《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课程教学情况,探究了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从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和专业师资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践行“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思路,提升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有效的支撑了高水平物流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