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主 毛道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015 年10 月11 日,教育部就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 年1 月18 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2019 年始,家长也要接受教育!同时,教育部启动组织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进家庭教育走进家庭。
在推进家庭教育问题上,无疑政府应当起主导作用,社区、群团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学校等相关组织和单位要倾力参与其中。当然,学校作为与家庭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密的教育专门组织,理应在指导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思考和研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上,现有研究把更多的视野放在学校如何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去指导和引领家庭教育,而对这两者之间的合作契合点和矛盾冲突点缺乏本源性思考,导致误会频发、指导不力、相互抱怨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双方的边界、责任和功能三个方面来理清和重塑关系,从而实现良性互动和有效合作。
有个颇流行的观点,“学校负责教书,家庭负责育人”,貌似正确,实则谬误。教书和育人是融合在一起,怎么可能把它单独分开?学校教育侧重于“育分”而忽略“育人”,以“知识”为核心展开教育,就必然走向反复训练、机械记忆、延时教学、标准考试、排名考核等工具主义教育的路子,也必然激化家长的教育焦虑感。家庭教育侧重于“育人”而忽略“育脑”,以“习惯”为核心展开教育,孩子容易出现行为习惯良好,但思维单一、行为拘束、想象乏力等问题,这等缺乏个性、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独立能力的“乖乖娃”也不是好教育所期待的。由此可见,“教书”与“育人”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使命。
这个观点为什么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可?那是因为它能指明重要的一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各的职责和重点。我们不是经常对那些不文明行为批评道:“这个人缺乏家教!”鲜有人会说:“这个人没读过书!”家庭教育在早期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文明礼仪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旦没有打好这个基础,后期学校教育很难纠正和弥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指知识层面,而是指品格层面。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在于比别的孩子提前习得和积累某些知识,而在于形成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究意识,形成对美好生活和人性的期待和关心。
教育,既是一件严肃的事,更是一个专业的活。教师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家长也是一个专门的身份,要想孩子成长好,家长也需要像教师那样持有“上岗证”和“资格证”。家长们有一个认识误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你就应该把我的孩子教好,谁让你是专业做教育的呢?”这里有两层潜台词,一是部分家长忽视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以为学校教育能改变一切,其实孩子进学校之时已不是“一张白纸”,学校和老师不能“任意涂抹”。二是在教育问题上,学校是专业的,家长是业余的,这说明家长需要接受家庭教育的培训,就如同“婚检”“孕检”一样应该成为年轻父母们的“必修课”,当父母也需要接受专门“教育”。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校成为“背锅侠”,但凡社会上一出现问题行为,或是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舆论都众口一词地说:“学校教育出了问题!” 又例如,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出现交通事故,放学后溺亡,体育课受伤等问题,家长通常不问青红皂白,一股脑怪罪并要求学校索赔,说是“安全教育不到位!”“我把孩子好端端送到学校,出了问题你就应该负责!”教育是系统工程,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共同拱卫和促进自我教育。让学校教育来承担教育的全部,成为“无限责任公司”和“服务性企业”,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反而会让学校教育不堪重负而迟滞发展。面对“教育不能承受之重”,需要界定学校和家庭各自的教育责任,以及责任的边界,各自担负起应负的责任,才能分工合作。
给学校松绑,让学校教育获得自由,才能让学校回归教育的应有之义,走向“育人”的正确轨道。学校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自保”,于是出台了很多有悖教育本质的规定,如“静默课间10 分钟”“男女生不得同行”“上课期间不得上厕所”“取消游泳课”“运动会取消3000 米长跑”,等等。家长对学校的求全责备,导致学校不自由,学校的不自由传递和转嫁为学生的不自由,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要注意不要超越学校教育应有的职责去过度要求学校,也还要注意自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职责。现在的很多家庭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家长甚至缺席。有的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极其淡漠,口口声声说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但一味把责任推给学校而不检视自己。暑假将至,家长们“如临大敌”,把本应进行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孩子个性发展的大好时机视作“麻烦”和“负担”,期盼学校早日开学。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家长不能只管“生”,不管“育”。
学校很重要,是人高效而集中接受规范和系统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很重要,但并不等于学校教育是万能的。把学校教育视为“万能”的,既违背教育规律,也容易诱导家长放弃家庭教育,必然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冲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教育万能论”口号就极其情绪化,负面影响极大,任何一位教育专业人士都不赞同。教育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成长,但人是社会人中的人,学校只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力量,但是它不是决定性的力量。人的成长也是复杂多变的,绝非自然科学试验,控制变量就容易得到预期的结果。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一所好的学校,哪怕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学生的成才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并不能保证每个个体的绝对成才,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达到他预期的状态。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清华,上了北大清华也不是绝对成才。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成才观。家长要认清学校教育功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学校不但是“有限责任公司”,也是“有限能力公司”,当家长认识到这些之后,才会“倒逼”自己勇担家庭教育责任,主动自觉地去改进和提升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和互动才有认识基础和理性行为。
学校教育也要看到,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的舆论氛围和家庭教育水平,学校要发挥其专业影响力和实践操作力,主动介入到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中,增强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家庭教育的实践能力,这是学校的社会责任所在。同时,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不当和乏力之处,也要包容和理解,而不是一味指责,甚至放弃“问题家庭”孩子的教育,特别是不能将家长所犯之错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是学校教育的良知所在。
总之,要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缔结“教育共同体”,必须正本清源,深挖和匡正问题的思想根源,重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关系,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创造“美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