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2019-12-27 00:13林伟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中华时代传统

林伟健 杨 博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325)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当中,诞生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当中,孕育出了坚韧的革命文化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精神,也体现了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自信。进入了新时代,促使新时代大学生不断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一代代生息繁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强大影响力并具有指导作用的文化,我们往往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一些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将其比作“精神命脉”、“精神基因”等等加以概括和形容。这些生动形象的概括和形容,实际上是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重要作用,也表达了现代人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大学生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充分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我们党非常注重文化自信,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上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风俗文化的总汇,是我们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自信的基础所在,是我们的底气和基石,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锤炼、实践总结、在实践循环往复中积累的、最优秀的成果,取精华,去糟粕,逐渐形成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生存法则和各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等的文化总和,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基石。这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会产生巨大的教育、感化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文化对人的性格、气质、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塑造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深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及实践过程,凝结出我们最深层的精神最求,积淀着我们最传统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些隐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给养,深深影响着我们几千年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为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品格以及崇高的追求。新时代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能吸取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历史演变和时代的进步表现出极大的影响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下而发展变化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更是大放光彩、辉煌耀眼,足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2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存在的短板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其中短板,补短板,强自信。

第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文化自觉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新文化和观念层出不穷。大学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程中,不能深刻的认识到文化强大的力量、文化蕴含的精神、文化自身的精髓,不理解文化包罗万象的广泛性、包容性,在眼花缭乱的文化背景中感到无可适从,不是主动学习、自觉接受有益的文化内容,而是被动地受文化影响,甚至是盲目从众,因而缺乏文化自觉,更是谈不上文化自信。在生活中,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应有的关注,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文化缺乏学习与弘扬的意识,就更谈不上文化自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二者息息相关,只有基于文化自觉才能促进文化自信的增强。当前状态下,大部分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只是局限于从课堂上获得,还没有主动对文化知识认真学习、思考、研究。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单纯为了凑够学分、拿到证书、便于就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没有将文化精神入脑入心。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危机意识淡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包括学习和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在文化交流中,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渗透到了我们的社会。金钱崇拜,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国家人民,特别是大学生产生了严重影响。实际上,可以看到一系列负面的社会现象,如炫耀财富拜金及攀比等。在网络活跃的环境中,各种文化的传播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群体有意通过公开的或隐晦的方式,如影视、游戏等等,还有微信推文,将其价值观、政治倾向传播给我们的大学生,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降低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大学生们的阅历相对简单,思想还不成熟,对社会问题认识尚不深刻,并没有对国家安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国家安全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还包括生态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的综合性安全。对于西方的东西辨别有时不清,如西方节日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程度高于中国传统节日;我国一些国粹大师、民间艺人、国学名家离世很少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和共鸣。所以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忧患意识亟须加强,这才能激发他们对待文化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三,高校利用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氛围,大学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应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但实际情况令人担忧。 目前,大学生缺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引起高校应重视的关注,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课程,高校组织创新培训课程的效果未达到预期。所以,高校在营造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工作依然存在问题。一是现在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虽有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章节和内容,但是内容偏少,信息量不足,知识点不明确,泛泛而谈,因而不能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此外,图书馆图书涉及传统文化书籍不足,限制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导致现代大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教学创新是不够的,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积极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学习的行为,产生学习效果。第三,大学生缺乏他们在现实中所经历的文化知识,缺乏感受中国文化的光彩,魅力和价值的敏感性,缺乏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这些都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在高校中,一定要看到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从多方面入手,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探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3.1 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本土文化的现实价值。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并非陈旧,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并非僵死不变的文化,而是一种活的不断变化的文化。在新时代,会随着现实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在新时代会焕发出新的光辉,会显示出其当代价值。我们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搬过去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实,发挥主体。还要让大学生知道,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并不是肤浅的、缺乏根基的,也不是“土老冒”、拿不出手的土货。这种本土的文化,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才是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必“言必称希腊”,不必惟西方为尊,惟外国为大。越是本土的文化,越是能反映现实生活,越是能折射民族文化的根源和历史积淀,越是有现实价值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这样有本土性质的传统文化,其历史传承的悠长、深刻,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相比的,我们必须引以为自豪,从而产生文化自信!

3.2 要营造文化自信氛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营养和基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微妙的,对不同年龄的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也不同。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满足和引导他们的知识欲望,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各个方面。高校是大学生“营养”的主要平台。同时,他们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有必要创新各种形式和方法,以深化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概念。在生活和学习中,创造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加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丰富了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知识。除了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实践外,教师还必须具备传统文化知识的知识和培养。更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高校要把传统文化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形成氛围,用显性、隐性的方式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引导和培育。

3.3 要拓展实践渠道,践行文化自信。高校要下大气力,加大投入力度,研究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要科学设置课程,改革思政理论课,健全体制机制,避免课程内容空泛单一,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将文化自信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能纸上谈兵,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在广阔天地中去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增加文化自信。所以,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真正产生和提升文化自信。

3.4 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承意识。高校应不断引导和教育新时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我们运用传统文化来促进自我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心。不要盲目崇拜外国人,遵循生活中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向上的态度。在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内在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吸引和引导。在各种形式下,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的现实生活充满了各种文化。有必要学会吸收人类文化的所有本质和进步思想的营养。不要孤单,或不仅仅是外国文化。高校要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对文化的辨识能力。要帮助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诱惑,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激发大学生对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因素的各种艺术形式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提高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接受,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华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