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生荣/文
1951年5月1日,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前身——民航太原机械修理厂举行了隆重的开厂典礼。它的建成投产,为我国航空事业及航空技术人才储备奠定了重要基础。近七十年来,该厂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建成了中国航空仪表的摇篮,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 年11 月9 日,地处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毅然脱离国民党,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12 架飞机抢运回价值逾千万元的航空物资、材料、油料及零部件,“两航”起义人员分别辗转回到祖国内地。同年12 月,毛泽东、周恩来分别致函祝贺“两航”起义人员回国。近300 名人员分批来到黄土高原——山西太原,于1951 年创建我国第一家飞机修理厂——太原机械修理厂。
建厂期间,时值严冬,来自“两航”起义的人员和祖国各地部队官兵、航空专家及技能工人,以志在蓝天揽日月的报国雄心,冒着寒风大雪,白天工作,夜间轮流站岗,建厂护厂。当时,考虑到在大山沟挖洞建厂困难太大,也不利于生产,决定选择在原阎锡山军队废旧的马槽和饲料房改造建厂,1600 余吨机器设备全部由自己动手搬运。仅仅三个多月时间,顺利地建成了太原机械修理厂,创造了百日建厂的奇迹。将航空工业的文化基底,光辉地定格在了太行山巍巍峰巅间,定格在黄河母亲的奔腾怀抱中。
刚建成不久,便接到研制首批航空仪表的任务。在仅有部分技术资料,没有专家指导,国内无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全体参研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坚克难,经过300 多个日夜的奋战,于1954 年11月8 日研制成功了新中国第一个定型的航空仪表产品——空速管,这不仅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掌握了核心技术,也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还总结出一套多快好省的试制方法,树起了新中国航空仪表生产的第一个里程碑。随后第一只磁罗盘、第一只膜盒式传感器、第一只机械电器式仪表、第一台振动筒传感器、第一台自动领航仪、第一台微处理机式平显火控系统、第一台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相继研制成功。
由于太航的若干个“第一”集于一身,20 世纪50 年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8 年夏,当毛主席得知为各气象台广泛采用的国产56 型探空仪,其心脏为太航生产的气象膜盒时,随即召见了航空局附件处负责人,详细询问了太航的规模、技术、装备、职工队伍、生产能力等,并对太航的协作风格倍加赞许。1956 年5 月、1958 年9 月,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元帅先后两次视察太航,并称赞“马槽里飞出了金凤凰”。1958 年10 月,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三位元帅来太航视察;1959年5 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来太航视察。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化作了太航人继续奋进的动力。
截至60 年代末,太航先后包援建了10 个新厂,为89 个工厂和科研单位输送了2384 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在随后20 余年的发展积淀中,太航克服不利条件,坚持科研生产,一批批新技术、新工艺日臻完善,“中国航空仪表摇篮”的美誉不胫而走。
20 世纪90 年代初,国家为了与国际接轨,决定进行分层改革,当国际民航组织的会议主题,已经由600 米间隔直奔300 米时,我国的空中垂直间隔还停留在1000 米。由于中国和国际空中飞行的垂直间隔不同,国外飞机进入中国领空需要爬高或者降低,才能驶入中国空域。但这一升一降,无疑增加了飞机相撞的危险,以至于有的国家将中国空域列为事故“雷区”。为落实好高度分层改革任务,太航不知历经多少灯火通明的不眠之夜,踏平多少崎岖坎坷之路,研制资金不够,职工集资凑,有人发烧到39℃,研制工作间搬到医院干,经过试飞,空军海军使用后,在生产定型会上,航空工业总公司、海军、总参、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专家,依次在审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太航职工一千多个日月的拼搏付出,用优异成绩向祖国递交了答卷,得到了祖国的认可,也直接推动了我国高度分层的改革成功。多人获得国家奖励,也打造出了“品质精良,创新协作”的高度分层精神。
21 世纪以来,随着公司化改革,太航又迸发出无穷的改革动力,先后开发了电子衡器、国产化计量计价秤、流量仪表、压力测试仪器、弹性敏感元件、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设备、气象压力计、气象参数综测仪、血压计标准器、温控波纹管等大量的民用产品。为承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战略,于2011 年,将全部的民品和服务业划拨给了太原太航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贡献了2000 余名人才和多种资产。同时,太航作为中航电子资产在中国A 股上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航坚持航空主业,精益求精,不断在专业深度和应用领域上拓展,现已成长为以大气数据传感与测量、航空仪表显示、机载数据采集与告警、传感器、敏感元件及热量管理技术等系统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
大气数据系统构建了大气参数原理研究、系统架构设计、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建模及仿真分析、系统动态试验、试飞验证的完整体系,实现了向主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跨越。固定翼飞行器大气数据分系统产品领域覆盖国内所有飞行器。
显示系统构建了多技术路线的硬件平台,具有图形图像处理核心技术,致力于座舱显示人机工程研究,在超薄化、大屏幕、触摸屏视频融合、综合显示应用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已成为国内航空显示领域的重要支撑力量。
敏感元件通过引入数字化设计、仿真等技术,在大幅提升精度、可靠性和寿命等指标同时,全力发展高压、高温管路补偿技术和柔性接头,实现了从部件供应商向系统部件供应商的成功转变。
在通用传感器、振动筒传感器自主保障的基础上,高精度硅谐振压力传感器通过院企合作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并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任务;大气数据传感与测量、气象数据感知与分析等产品系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现已形成基于航空工程应用的系列化产品谱系。
热控组件构建了以全铝相变均温板为传热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逐步开发了导热、散热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取得工程配套应用的新占位。
设计、验证形成了新的能力。构建了基于MBSE的研发体系,强化需求跟踪和建模仿真。不断完善热、振动、电应力、气动仿真和系统构型等数字仿真能力。形成了软件测试、集成测试、环境试验、风洞试验和整机验证等分层级的通用测试验证能力。通过CNAS和DILAC 双认证的工程测试实验室和检测校准实验室,构建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验证、质量控制、服务保障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秉承技术衍生,民用领域的非标气压高度、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探测、传感器技术等产品已成功研发应用,市场外延从航空向航天、兵器、舰船、轨道交通等领域拓展。党的建设、基础管理、人才队伍能力显著提升。
作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航空工业AOS 运营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山西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太航不断深化流程管理,加速两化融合;强化精益理念,推进两级两维度业务单元建设,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产能效益稳步提升,逐步完成转型升级。
随着历经近七十年的奋斗,太航迎来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笃行航空强国使命的新时代。面对新时代建设航空强国的目标,太航将以集团新战略为指引,重整行装再出发,不断提升配套与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构建世界先进的大气数据研究中心;成为航空显示系统、机载测试系统优选提供商;成为高端弹性敏感元件技术领先者和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核心供应商,为客户提供一流航空装备,贡献优质产品,正致力于建设一家社会尊重、客户信赖、股东满意、员工幸福、绿色卓越的航空装备高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