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锡剧艺术的人物塑造

2019-12-27 02:51张远鸿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锡剧个性特征萧何

■张远鸿

锡剧旧称“滩簧”,在百年前是没有锡剧这一名称的,更不要说锡剧这一剧种了。早年间苏南地区的一些“唱春”的艺人,他们大多以说唱的形式走在乡间地头,说唱一些吉祥、祝福曲文以讨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渐渐地有的说唱艺人进入了大上海,并结伙搭班。直到新中国成立,艺人们被组织起来,成立了各地方的锡剧团,这才有了锡剧这一剧种。在“常锡文戏”的时期,各个小班的艺人在“对子戏”、“小同场”、“大同场”的演出中就开始带有了艺术性的表演。特别是在“小同场”、“大同场”的过程中,各地方剧种的说唱艺人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在演出中互通有无,这一时期“常锡文戏”的艺人们还并未总结出有效的舞台表演理论,但是他们积极吸收学习其它剧种的艺术表演的方法及艺术表演形式。同时他们通过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观察、积累和总结,为今后的锡剧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锡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夯实了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锡剧艺术的人物塑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的就是研读剧本、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特有的个性特征、以及他和其他人物的共性特征。我个人把这个创作过程分为认识、体会、检验、展现四个阶段。

1、认识阶段

当拿到剧本后,要反复研习剧本。把自己将饰演的人物和全剧中所有人物关系对应起来,在剧中,你饰演的人物在规定情景中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演员进入人物塑造的认识阶段。例:我接手《大风歌》饰演前朝旧臣,东陵侯召平。全剧我仅出场一次,这个人物作为一个隐士,可以说他和剧中所有人物都毫无关系,然而剧作者却巧妙安排这个人物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萧何有着救助与被救助的关系。而剧作者安排召平这一人物的出场也在点睛之处。那么如何塑造召平这个人物呢?首先分析得出,当召平得知救他之人萧何被打入死牢,他会去探望吗?常言道:“燕赵自古多死士”,独特的地域风情造就的燕赵之地人的共同性格。而召平在共性上同时还有知恩图报,不惧生死的义气。因此,剧中的召平自然会去探望自己的救命恩人。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自然地表现一种气定神闲,磊磊落落,信心满满的姿态。召平探监的目的是什么?“借送瓜巧进忠言”,召平所讲的忠言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功成身退!以上就是人物在规定情境中该有的行为。

2、体会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要细致体会出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的心理活动。仍以我塑造的人物召平为例。召平进监舍和萧何有这样一段对话:

萧何:你是?

召平:萧相国真是贵人多忘事,就连被你搭救过的人都忘记了!

萧何:萧某搭救过你?

召平:你们攻下咸阳之时,别人看中的都是宫中的金银珠宝。唯有相国您,在意的却是秦朝史册典籍,您看我胸中有些笔墨,收到帐下帮忙整理典籍才逃过劫难!

萧何:哦!我想起来了。你是秦朝东陵侯召平。

召平:在下知恩图报,特来献瓜进言!

这一段召平的语气极为平和,对这个人的塑造及在舞台上的展现要充分地表现出这个人物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今日之召平已非昨日之侯,昨日之萧何已成今日之囚”,之所以来探监只为知恩图报,劝其归隐。有了这一层的体会,这个人物的行为自然就顺利成章了。

3、检验阶段

这个阶段是和导演合作的阶段。同时也是检验演员先前对人物的认识和体会准确与否的阶段。此时导演会根据全剧情节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物画面的呈现对演员的唱念、情感、形体、舞台地位等等进行细节化的调整或进行总体调度。有时甚至会改变一个演员之前对人物塑造的认识及体会。这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不像不是戏,全像不是艺。“例:《大风歌》庆功宴一场,导演就对众大臣这个群体进行了如下的人物塑造,要求演得粗旷些,喊得响一些,要咋咋呼呼一些。杀狗的,赶马车的,吹红白喜事的,这都是他们在封侯前已养成的习性,不拘小节,放浪不羁,口无遮拦是他们最大的人物特征和最明显的个人标签。

4、展现阶段

这一阶段即是走上舞台演出的阶段,也是演员最漫长的阶段。每一场演出展现都是演员对人物塑造的修正过程。

锡剧《双推磨》作为锡剧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之一,何宜度及苏小蛾更是人们所熟知的剧中人物。经过几代锡剧人的雕琢,研究演绎才逐渐将两个人物充实丰满起来。如果人物塑造前两个阶段,是由饰演者独立去完成的话,那么后面两个阶段就完全是综合性的人物塑造过程了。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戏曲一般是分为传统古装剧目及现代题材剧目。其一传统戏,就以省锡而言,我们有《双推磨》《拔兰花》《庵堂相会》等等一系列代表性的折子戏;也有《玲珑女》《双珠凤》《玉蜻蜓》等等代表性的大戏。而这些剧目中的人物都是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塑造及演绎,在人民群众心中都已经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而今我们新一代的锡剧人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们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以及该如何创造出更新更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呢?这就涉及到继承与发展这个问题了。下面我简要地说一下我饰演的传统剧《玉蜻蜓》中“庵堂认母”一折里面“徐元宰”这一人物的体会。我在接手饰演这一人物后,首先反复观看周东亮老师的视频,学习他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的形象,及在舞台表演中运用的手段。通过上述的准备后,我在对“徐元宰”这一人物进行二度创作时,切入点就是牢牢把握住“徐元宰”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首先,我通过阅读剧本,我了解了该人物的基本情况,其一他从小就被徐姓家庭收养。后又被申大娘收为继儿。在此后的数年间,徐、申两家为“元宰”究竟是姓“徐”还是姓“申”而起了争端。这使得“徐元宰”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的身世或有隐情,由此激发出了他寻找生身之母的决心。直到他得到血书并详透血书上内在秘密,奔赴庵堂寻找生母“王志贞”,在法华庵中他哭诉着自己从未吃得亲娘奶水,从未得到过亲生母亲的抚爱和怜惜,他哭诉自己自己还不如路边小草有人怜的凄苦遭遇。通过对这一人物的详细了解,慢慢的也就感受到了这一人物在规定情境中应该具有的个性特征,也正是通过抓住人物个性特征并融入舞台上细致的表演中,最终才使得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树立在了舞台上,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以上是我对塑造“徐元宰”这一人物的一点感悟。

由于近现代戏距离我们的生活时代较为接近,我们现实中的生活和剧中的情景也较为相似,剧中人物就来自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群,因此,在塑造现代戏人物形象时,除了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更要突出人物的共性特征。如在《董存瑞》剧中我饰演程班长、排长。这个人物是人民军队中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之一,他和所有把为建立新中国及推翻蒋家王朝的革命军人一样,他们的共性特征就是怀着共同的信仰,坚持着共同革命目标,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满怀信心,因此在塑造“程班长”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就以强化细节表演的手法,突出强调“程班长”这个人物的共性,在其中阵地坚守的一场戏中我以坚定的语气告诫及阻止董存瑞主动出击的行动,告诉他军人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可以擅自行动不听指挥,而他认为战场瞬息万变,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挺身而出不可只顾自己要考虑全局。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奋然组织人员迂回包抄,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作为排长的我虽未能阻止他的主动出击,可当最后看到董存瑞主动出击获得成功后,我也表现出了激动兴奋的状态。在舞台上整个表演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上,我抓住了脸上刚毅的神情,眼中坚毅的目光,语言上坚定的语气,形体上也运用军人特有的制式化动作,很好地表现出了“程排长”这个革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

总而言之,人物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的体现。从分析人物、理解人物直到上舞台诠释人物、展现人物,这是对一个演员全方位,全面素质的考验。

猜你喜欢
锡剧个性特征萧何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常熟锡剧事业振兴之思考
锡剧的音乐传承与发展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斗牛士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演唱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