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文化意蕴探微

2019-12-26 07:35祁宏涛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兰花

祁宏涛

【摘 要】兰花是我国古老而名贵的花卉之一,据古籍《路史》、《博物志》载,上古尧、舜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兰花因其淡雅、清香,生于幽谷、甘于寂寞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兰花是香草中的“王者”,是“国香”;是人们陶冶情操,明理言志之物。针对时下有些新闻媒体中出现的“痴爱兰花,玩物丧志”说法,对兰花的文化蕴涵进行一番探讨,可以使人们对兰花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兰花;文化蕴涵;爱兰情节;兰文化

一、引言

兰花是我国古老而名贵的花卉之一,因其淡雅、清香,生于幽谷、甘于寂寞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兰花是香草中的“王者”,是“国香”。在我国文化史上,国人上自王侯公卿,下至文人画士到庶民百姓无不对兰花钟爱有加,兰花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明理言志理想之物。而时下有些新闻媒体中却出现的“痴爱兰花,玩物丧志”说法,这种说法有悖于人们对兰花固有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很有必要对兰花的文化意蕴进行一番探讨,以便使人们对兰花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二、传世文献中的兰花管窥

我国人民究竟是从什么时期认识了兰花尚无信史可考,甲骨文、金文中也看不到兰花的身影。据古籍《路史》、《博物志》载,上古尧、舜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兰的记载,可以推测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人们就认识了兰花。

据古书《路史》载:“尧帝之世有金道华种兰”,是说上古尧帝在世的时候在金华旁边的兰溪有一个叫金道华的人种有兰花。西晋张华著《博物志》载:“舜帝南巡,在兰台亲手栽兰”,言舜帝南巡在中台种植兰蕙。中台位于湖北省钟祥市东部,先民为抵御洪水在河畔修筑了三座防水高台,舜帝南巡驻扎在此地的中台,因舜帝种下兰蕙,故也被人称为兰台。

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到兰花的是《周易》。从《周易》、《诗经》、《左传》、《楚辞》、先秦诸子百家一直到有清一代,我国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对兰花、兰草的记载数不胜数,现当代文献中对兰花、兰草的记载更是浩如烟海。在我国古代,兰花是香草中的典型代表,人们很旱就借用兰花托物言志。《周易·系辞》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认为人们同心同德之言论有如兰之清香。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曾多次提到兰,诗人们欣赏兰,以兰比况人的品质和形象。如

《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诗人感慨那个在自己眼中如芄兰般的青年,虽身材很美,但他却无心把我热恋,只顾自己悠闲自得,看他百般炫耀,长垂衣带风飘飘。诗人把自己喜爱的青年比作芄兰,是那样的清幽高雅,可是他并不爱自己,使诗人很伤心。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蕳”,即兰草。在那池塘水岸坡,蒲草莲蓬生长多。那里有个美人儿,身高体大实在好。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想念好难过。这里诗人就是由泽畔的“蒲”和“蕳”想到那身材高大修长的心中所思慕的爱人的。

《左传》更是把兰花称之为“国香”,如《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诘,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杜预注:“媚,爱也。”杨伯峻亦注:“服媚之者,佩而爱之也。”这样以兰赋命者,在传世文献中并不多见。

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先圣孔子,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东汉蔡邕《琴操·猗兰操》曰:“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讬辞於香兰云。”他以“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穷困、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崇德向善的人格。

晚于《诗经》的《楚辞》也经常提到兰。我国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他为官正直却屡遭小人陷害,即使在流放途中也对兰花一往情深,他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关于香草花木的描写,特别是兰花的描写,仅《离骚》和《九歌》中就有二十多次提到兰。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儜。”;“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礼魂》:“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九章·惜诵》:“檮木兰以矫蕙兮,申椒以为粮。《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兰薄户树,琼木篱些。”

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诗人以兰言志,寄托对祖国的忠贞,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孔子到屈原后至历代文人无不赞美兰之高雅清洁。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不为人理解,到处碰壁,甚至绝粮于道,但他坚守理想,于是从深谷的兰花身上悟到“不为困穷而改节”的哲理。屈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君王终于不悟,萧艾包围君王,鸷鸟先鸣于道,于是他采兰佩兰叹兰纫秋兰以为佩以兰为友,以兰明志。i

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寻求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蕴使孺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地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并逐渐丰富起来。在先秦儒学著作中,有多处将兰作为君子的人格象征。如《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这些都为此后兰花意蕴的丰富打下了基础。ii

三、古人佩兰、浴兰的习俗及其文化意蕴

我国古代士大夫有佩戴兰花、兰草的习俗,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屈原就曾用香草美人来进行比喻,这两者是离骚最有名的比喻。“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在这里兰草就是一种比喻,代表忠贞。佩兰的习俗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颇为盛行,从当时文人的诗文中可见一斑,如:“佩兰蕙兮为谁修?嬿婉绝兮我心愁。”(曹植《七启》)。“佩兰蕙兮为谁脩,宴婉绝兮我心愁。”(枚乘《七发》)。“佩蘭初应梦,奔月竟沦辉。”(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兰香佩兰人,弄兰兰江春。”(李群玉《送萧绾之桂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陆龟蒙《美人》)。“植桂比芳操,佩兰思洁身。”(欧阳修《送朱生》)。“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苏轼《踏青游》)

浴兰习俗的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夏小正》,言五月有浴兰的风俗,“蓄兰,为沐浴也”。“浴兰”就是以兰草为浴,这是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的端午习俗。而屈原在《楚辞·九歌·云中君》中也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颂兰、浴兰、佩兰,屈原对兰草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被称为“兰派”。

兰草象征着高洁的品行和雅致的风范,古人以兰室、兰亭、兰畹、兰舟为雅,浴兰、佩兰都是身体洁净、灵魂高雅脱俗的庄重表现。《楚辞章句补注》解释说祭祀云中君之前,“乃使灵巫先浴兰汤,沐香芷”。刘义庆《幽明录》也说古制祭庙,“斋者煮(兰)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佛教传入中国的,人们在从事重要的佛道活动或人生礼仪之前,也有浴兰更衣的说法。

后来人们更是将端午节称为浴兰节,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节”。可见,以浴兰为节最早兴行于荆楚地区,这应该是跟爱兰如痴的楚国诗人屈原有关。由此看来农历五月初五的正名应该是浴兰节,端午节本是又名。

四、文人画士笔下的兰花

我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如前面提到孔子、屈原、曹植、枚乘、韩愈、陆龟蒙、欧阳修、苏轼等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咏兰、颂兰诗文。其他如唐太宗李世民:《芳兰》:“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李白《孤兰》:“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苏辙《幽兰花》“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唐宋以降直至现当代文人咏兰诗文不胜枚举。

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如赵孟坚、郑思肖、郑板桥等,他们画的兰花表现出了兰的幽雅气质、高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令人赏心悦目,荡涤心胸、陶治情操,成为优秀的名作而千古流传。

文人画士们不仅咏兰、画兰,他们有的同时也植兰、赏兰,甚至佩兰、浴兰,使兰文化成为一种独悠久的传统文化,成为高洁、独秀的人格象征。兰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蕴育、支撑、推动着一代代的人们赏兰、植兰、爱兰、咏兰,他们以兰花为寄托,从兰花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自身修养与胸怀,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五、小结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兰花是香草中的“王者”,是“国香”。兰花因其清香、淡雅的神韵,生于幽谷、甘于寂寞的品质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人们爱兰,养兰,颂兰,赏兰,在兰的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咏兰实为咏己,画兰亦为画魂。他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的文化意蕴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我国的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而流长。从古到今,人们在采兰、养兰、咏兰、赏兰过程中,兰的意象日渐形成并逐渐丰富起来,随着历史的演进发展成为系统的价值取向。经过历代文化的熏陶,兰以其清淡高雅绝的品质,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明理言志理想之物。

注释:

i怀一编. 画风 2012卷24[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2.11.第124页.

ii怀一编. 画风 2012卷24[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2.11.第123页.

【参考文献】

[1]周建忠著. 兰文化[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06.

[2]吴厚炎著. 兰文化探微[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03.

[3]怀一编. 画风 2012卷24[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2.11.

猜你喜欢
兰花
我的兰花朋友
八大的《小鸡图》和石鲁的《兰花图》
多学“幽谷兰花”——不仅深远,而且清香
兰花开
兰花
兰花鉴赏
兰花螳螂 美丽而致命
兰花
烟火兰花,宜室宜家
兰花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