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 金丹丹 冷若冰 耿若凡
【摘 要】随着近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城市生活。但农民工能否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被市民所接纳依旧是社会各界热议的问题。通过农民工市民化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解现阶段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真实现状,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城市,适应现代化生活。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
根据2019年9月4日江苏统计局发布的《数说江苏70年: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劳动报酬稳步提升》一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我省在进入21世纪后,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据统计可知我省农村劳动力年均减少达62.56万人,到2008年为止,我们发现,江苏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已经降至61.89万人。这种情况是自改革开放之后就一直存在的,我省从事农业等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劳动人口的比重持续且显著的下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下降了36.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之庞大,故而他们能否良好的融入城市必然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有关“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一)农民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一直持续加快,城乡劳动力人口的流动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农村所富余的丰富劳动力开始不断地向城市逐步转移,为城市的建设输送了大量而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农民工。
但根据我们现阶段对南京市民走访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反馈结果看来,市民们对“农民工”一词的定义有些许的模糊,其中有22.55%的市民认为“拥有农村户口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归属于“农民工”范畴,其余市民则认为不然。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农民工”?
其实早在1983年,我国社会学家张玉林提出了“农民工”这一概念,他把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这一群体提炼为一个名词“农民工”。此后,他又于2003年进一步的指出,“农民”是指其身份,“工”是指其职业,这样的更详细的解释。[1]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关于主要指标的解释中,“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业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
(二)農民工市民化
我们所谓的农民工市民化,其实就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从事第一产业变为城市市民的一个过程,即“农民—农民工—市民”的一个发展变化。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所以同时“农民工市民化”也是我国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的一种现象。为何说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呢?
王张明曾如是回答:虽然国外的城镇化方式也各有不同,无论是美国的强制化,日本的自由化,日本的政府主导式,他们的农民转换为市民无一例外都是一步到位的,即虽然各国城镇化所耗费的时间有所差异,模式也不全相同,但其农民工市民化与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均同步。而我国城镇化进程实际上本就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现有的已完成的城镇化实际上大部分也都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即一种“伪城镇化”现象,故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被割裂成两个断层,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民工市民化现象。[2]
二、农民工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分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显示,现阶段农民工总量为28835万人,相比于上年增长0.6%,但总量增速明显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总数虽然仍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其增长速率却显而易见的下降了,这其实间接的反映了城市所能接受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实已经接近一种饱和状态了无论是城市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农民对于进城务工的欲望都已处于饱和边缘了。
如图,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与上一年相比提高了0.5岁。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逐步上涨,并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都处于中年阶段,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数目在逐年减少。
农民工年龄构成
同时,有超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为80后。由江苏省统计局发布数据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而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8.5%,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逐步取代老一代农民工。
(二)居住状况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由“农民—农民工—市民”的一个发展过程。农民工能否良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与其能否有着良好的居住条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衡量其融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1.人均居住面积呈上升趋势
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20.2平方米,与前一年相比增加0.4平方米;户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的农民工户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2.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例提高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由廉价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的住户。
通过对南京市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都会选择租房的居住方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在进程农民工户中,购买住房的占19%,与上年持平;其中购买商品房的占17.4%,与上年持平;租房居住的占61.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单位或雇主提供住房的占12.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无论是问卷调查反馈数据还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都可以明确地看出,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有所改善,享受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但在我们日常的正常交往和近期的走访调查中,不难发现现阶段农民工其实普遍对住房保障政策了解不够,并且少有人会去主动了解相关政策,也少有人会去给他们宣讲和解读相关政策。同时,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对本地居民有所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故我们仍需加强对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普及,鼓励企业对农民工住房公积金的缴纳金。
(三)就业状况
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进而关系到其生活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农民工基本权利,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没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无法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
1.从从事行业来看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0.5%,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9.1%。有统计局发布数据可以明确看出,我国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已经过半,并且从事第一、二产业的农民工数目处于下降趋势。
在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人员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这表明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虽仍占很大比重,却也处于下降趋势。而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虽基数很大,但依旧处于上升趋势,相比于上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2.从月均收入来看
现阶段农民工月均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长6.8%,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故农民工收入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建筑业的收入水平较高且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而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月均收入较低。制造业增速收入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比,建筑业收入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收入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收入增速与上年持平;批发和零售业收入、住宿和餐饮业收入增速均有回落。
根据目前农民工就业状况的相关数据,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期望、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要求大幅提高。大多数农民工都会选择收入较高,工作相对较轻松的服务业工作。针对此种现象,企业应加强农民工相关技能培训,保证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增加相关企业给予农民工的工作岗位,或者建立农民工专属的全国就业网络平台,专门发布企业招聘农民工的信息,给他们以更多的就业机会。[3]
三、社会认同
在现阶段已进行的走访调查反馈的有效数据中,我们了解到有83.08%的市民愿意农民工融入城市,另外有12.75%的市民抱着无所谓,有自身无关的态度。这些数据体现了市民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认同程度。
尽管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愿意接受农民工融入城市,但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通过与市民的交谈,我们却发现其实仍有不少市人是不能够正确看待“农民工”这一词语的,在他们心中农民工就代表着一种社会底层群体,甚至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语。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在城镇化建设中,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但由于他们受到了教育水平等的限制,致使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体力方面的工作,而大部分体力工作都带有着脏、累、苦、险等的标签。正是这样的标签使市民们对于农民工的初始印象便是底层劳动工作者。
同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和就业机会的限制,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会给城市中已经不堪重负的住房、交通、水、燃料的供应等带来更大的困难;同时也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方面造成了较大的混乱。城市治安对城市的稳定十分重要,但是近年,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中各种偷盗、抢劫、诈骗等方面的破坏性因素不断增加,给城市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也给城市居民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另一方面,农民工对自身也存在认知偏见。很多农民工都认为自身的社会地位低下,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这些认知已经扭曲了部分农民工的心理。首先,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人们对“农民工”一词的偏见。对此,袁婧华提出,要重点推动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基于社区人际互动的传播支持网络,增强其融入社会专属感和心理归属感,以促进社会融合。作为社会基层服务组织—社区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流,纠正他们错误认知,减少双方的偏见,努力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改善市民对农民工的排斥态度。其次,在自媒体发达的网络时代,可以利用现代媒介传播积极态度,同时鼓励农民工学习和使用相关媒介,努力融入现代化社会,促进现代性人格塑造。[4]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农民工要从根本上治理[J].特区理論与实践,2003,(5).
[2]王张明.农民工消费的城乡二元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冯虹,李国正.中国农民工发展状况及管理机制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袁婧华.边缘身份融入:符号与传播——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王悦(1999—),汉族,江苏南通人,现在南京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金丹丹(2000—),汉族,江苏泰州人,现在南京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冷若冰(1999—),汉族,江苏常州人,现在南京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耿若凡(1999—),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现在南京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91032708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