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班级管理改革的方向,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农村小学在班级管理上仍然存在“他律”现象,要通过有效途径构建班级管理“自律”模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管理 “自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193-01
班级管理是班级中的重要活動,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就是班主任采用民主科学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去,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这种“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农村小学班级“他律”管理模式现状
现阶段,农村小学的班级管理仍然处于低级境界——“他律”的管理模式阶段。
1.“班主任权威式”管理
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农村小学教师一般都没受过专门的班主任工作培训,他们非常缺乏班级管理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班级的管理大多数都是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观念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他们要求学生要绝对服从老师的安排,老师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得怎么样,从来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自主性。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就是“工具”,而班主任就是这些“工具”的操纵者。
2.“班规至上式”管理
由于有的农村小学,每个班级人数较多,为了方便管理,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始都会制定班规。用班规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违反班规,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翼翼,身心高度紧张,生怕犯了什么错而受到惩罚。
二、农村小学班级构建“自律”管理模式路径探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应当顺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学生自我发展的“自律”模式。
1.组织班级活动,营造自主管理氛围
班级氛围对学生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学生会具有积极的心态、较好的行为、理想的学习成绩;反之则相反。因此,班主任要经常组织班级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活动做贡献,让学生感受到做班级主人翁的自豪和快乐。比如,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装扮自己的教室,从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班级自己管的乐趣。
2.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养成良好习惯
农村小学要构建“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一些行为在判断上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需要班主任陪伴和指导,班主任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然后再进行耐心的沟通指导,告诉学生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做学生的领路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级中人人就能自觉地对待学习,约束自己,“自律”班级管理模式也就能顺利进行了。
3.结合家庭教育,培养自我约束性格
在人们的印象中,教育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互动,实则不然,现代社会的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它还与家庭和社会有关,良好的教育是三者合力的结果,尤其是家庭,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支持。因此,构建“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农村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照顾,这种隔代抚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差,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使他们养成自律的性格。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情况,与学生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引导他们在家里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了解班级的管理情况,建议他们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总之,“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小学班级管理的一种创新形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这种“自律”模式,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和能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美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07)
作者简介:
王萍(1976-),女,吉林省德惠市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