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璐
【摘 要】近些年来消费信贷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从P2P的暴雷,政府强监管的介入,再到现在的资管新规的出台,无一不是突出消费信贷的发展趋势,由开放性发展再到政府监管的转变。作为消费金融的融资手段之一的结构化融资,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进一步完善消费金融的监管制度。本文分析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型及其自身优势,探究结合系统化管理的角度及风险管理来解读消费金融中结构化融资的管理,探索消费金融在当下的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结构化融资;风险管理
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逐步的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及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随之带来的是消费金融业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3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904%;2018年,居民房贷持续转移,加之我国金融理念的渗透和场景布设提升消费金融渗透情况,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持续走高,全年达到约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9%。【1】
传统的结构化融资通常有RMBS这类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相比较以消费金融为底层资产的ABS证券,RMBS具有资产笔数少、单笔资产规模大、资产期限长、前期资产审核规范、有房屋作为抵押等优势。反观消费金融的ABS,其特点就具有反面性,具有资产笔数多、无抵押或者少抵押、资产审核较少、单笔资产规模小的特点,且现如今政府对于消费信贷行业的的监管加强,对资产信息的穿透需求也非常重要。
往往金融机构为了打破这些问题,会通过增强自身科技能力或者引入第三方机构从而解决以上的这些问题,在资产核验和审批部分,现在金融机构的做法通常是引入类似于BAT、同盾这类存储有大量个人数据的科技型公司,通过这类科技型公司对个人信息的的多维度整理,包括个人收入信息、个人公积金信息、所处地域、年龄阶段等个人关键性信息,输出类似于芝麻信用的评级信用分,从而协助金融机构做到机器审核个人风险的目的。
在资产管理方面,往往会建立高效的科技能力,通过系统化的方案从而做到穿透管理资产池。资产形成机构和资金之间,往往会需要特殊目的载体(SPV)这一中间媒介,从而消费信贷结构化融资中,往往会出现信托机构、证券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身影。这些金融机构会起到资金通道的作用,在将资金导向资产服务机构的同时又为资金方、监管服务,对资产池的情况进行监控,从保证资产质量的角度来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在这过程中,这些金融机构往往会借助市面上第三方的金融科技能力,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以上目的。金融科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很多,其目的都是协助管理人保证投资人的收益。而在如何保障投资人的收益的方案中,资产管理机构往往会通过多种方式操作,当前主流的方案分为两类,一类是尽可能放大资产收益,通过现金流超额覆盖的模式,从而实现投资人收益的保障,另一类是通过产品条款设置的方式规避风险,也能实现保障投资收益的目的。
第一类方案会有如下几个方案:风险准入机制、超额利差、超额抵押、循环购买机制。具体如下:
1.风险准入机制
风险准入机制是指对入池的资产进行风险识别,并进行资产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高风险资产的进入,因为对于单个资产池而言,资金规模是有限的,对应的资产规模也是有限的,但是坏的资产就代表高几率的逾期率、不良率,现金流预期回收几率会有所降低,但是过高的准入门槛会难以获取足够量的资产,所以设定一个合理的风险准入门槛很有必要。
2.超额利差
超额利差是指资产加权平均利率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利息差,超额利差=资产池加权平均利率-(证券加权平均预期收益率+相关费率),这是承受损失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厚的超额利差能够带来足够的预期收益区间,从而保证投资的兑付。
3.超额抵押
有时入池基础资产的未偿本金规模会超过融资总规模,从而形成超额抵押,这种机制对整个项目融资兑付来额外的信用支持。
超额利差和超额抵押结合起来就是形成了现金流的超额覆盖,这两种方案的效果是叠加的,而且对静态型的资产池而言,往往会同时出现,从而为投资资金的本金及收益提供保障。
4.循环购买机制
循环购买机制是指在资产池存续过程中,通过回收转支付的形式,在原有资产不断回款的同时又补充新的资产进来,将资产回收回来的本金和利息进行重新投放,转化的新资产的本金,从而赚取额外的利息。通常对于这种产品结构,会设置循环期和摊还期这两个时间段,在循环期内,通常不会兑付投资人所投资的本金,而只是兑付完相关费用、税和投资利息,在支付上诉支出后,剩余的回收资金将作为可用资金再次进行投放,转化为新的资产规模。
我们以本金10000,利率资产为24%,还款期数为12期,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的资产为例,假设无早偿、无逾期的情况下,该资产投放每月回收本息和为945.6块,如果不进行循环投放,则在12个月后合计能获得到945.6*12=11347.2的资产回报,但如果将这12个月都进行循环投放的话,最终实现1.36万元的回报,投资回报放大了20%。
第二类方案会有如下几个方案:结构化分层、信用触发机制、对赌机制、浮动收益、外部增信。具体如下:
1.结构化分层
结构化分层是指在结构化融资中,通过多层融资结构的方式,将下一级层级的投资金额为上一层级投资金额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相应了由于低级层级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所以低级层级的投资回报会相比高层级更高。
优先和劣后的受偿顺序是最直接的内部信用提升机制,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資产池而言,效果尤为明显
在传统操作做,会存在优先级/次优级/劣后级的分层,在这种保障制度下,无论发生任何清偿意外,优先级的投资人都能首先保证资金的收益和本金,然后是次优级的收益及本金,才会到劣后级的本金,而劣后级回报会需要再整个项目最后清算时才能得出。如果项目资产回收正常,劣后级往往能收到远比优先级、次优级的回报。
2.信用触发机制
信用触发机制是一种发生原始权益人丧失清偿能力或者其他可能导致投资人利益受损情况时, 现金流入不再用来购买基础资产,而是用来偿还投资人权益的一种措施。【2】导致加速清偿的主要有两种市场风险、非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指资产质量的问题从而导致未来现金流可能無法覆盖投资兑付本息的情况,考察的主要是资产的不良率、投放闲置率、循环购买达成率等;非市场机制主要包含项目主体的风险,比如主体的关键人物离职、项目主体其他关联风险等。而信用触发机制可以导致加速清偿的事件发生。
【加速清偿事件】是一种相对“温和”的信用触发机制,资产池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问题没那么严重时会触发。在触发时候,项目会停止支付次级资本的收益及相关费用,从而保障优先层级资本的本金及收益能够得到保障。但如果资产问题进一步发展,资产池中的资产质量恶化,资产回收的现金流无法保证全部优先级的兑付时,只能通过触发【违约事件】来保障最高级投资资本的利益,在保证兑付完最高级投资资本的本息后,才能转而兑付下一层级的投资本息。
3.担保机制和浮动服务费
对赌机制和浮动收益往往会出现在资产质量较差但超额利差较高的资产池中,对于这种资产池,未来的收益浮动区间较大,未来提高资产服务机构的积极性,金融机构往往会通过对赌和浮动收益的方式激励资产服务机构。在资产质量不好时,触发兑付机制,促使资产服务机构支付相关的罚金,从而保证投资资本的收益;但假如资产质量表现好,则整个资产池的回收收益会远超兑付投资资产收益所需要支付的金额,那么剩余的现金流将会作为奖励支付其中的一部分给资产服务机构。
4.外部增信
外部增信的方式往往是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或者公司主体担保,从而为资产的收益提供保障。担保的内容往往会是资产质量和投资兑付这两个维度。通过引入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在支付一定的费用后,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会对资产质量或投资兑付提供现金流保证,在发生无法兑付时,由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支付相应的资金填补项目兑付的空白。
但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市场下的外部增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可靠,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往往会和资产服务机构签署反担保条款,即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只会承担一定范围以内的资损,超出了这一范围就得投资人自己承担了。但对于投资人而言,他们并不会知道反担保条款的存在,所以他们在投资资金的时候其实承担的是大于项目披露信息的风险,这对投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在当前市场下,保险或者担保并不会像前几年市场那样火热,现如今的市场还是更加认可内部增信的方式。
在当前市场风险持续波动、政府监管逐步完善的双重压力下,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在激烈的市场打拼中,整个市场也呈现出“头部效应”,大量的资产资金都涌入头部的信托、证券这类金融机构中。而头部的金融机构也是在不断的加强自身能力,深化科技能力也是其中的一个体现。金融机构在快速推进自建系统的同时,也在加强与外部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合作,从未让金融机构本身的能力更加立体,从数据>系统>管理>销售这4维度一起推进,从而稳固自身在激烈市场中的地位并不断提升。未来的市场只会越来越激烈,在市场规模不断收拢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更好的掌控资产情况,从而服务好投资人的需求,也能有效的应对监管要求,这也才是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耿聪:《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2019(5):38
【2】王媛:《德邦花呗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案例研究》,郑州.郑州大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