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波
【摘要】科学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也是完善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给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提供有力支持。对此,各院校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大学生敬业精神 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60-01
一、增强高校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的自觉性
首先,应重视、完善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劳动者在创造了社会一切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与人类社会。但在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各种高级工具的产生、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双手逐渐解放出来,虽然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尤其是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偏颇与不足之处,进而导致很多学生都产生了重脑力、轻体力等现象,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学生出现缺乏敬业精神的情况[1]。
其次,重视大学生正确职业目标的树立。大学生之所以缺乏敬业精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缺乏敬业精神,职业目标模糊,严重缺乏职场动力。对此,各高校可以通过《思想首先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等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更科学、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身、职业岗位要求存在的差异做出重复考虑,然后通过各项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此来真正实现人员、职位之间的相互匹配。
最后,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激发、增强学生的事业兴趣是提升敬业精神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
二、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增强培育实效性
首先,各高校应适当增加与学生家长的积极主动沟通,要引导广大家长正确认识到,除了基础教育之外,高等教育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且要将家庭给孩子学习成长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自身从事职业、价值观等方面来给子女的职业观带来积极影响。要真正实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加强教育思想的协调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精神培育目标;其次,要重视、完善学校和社会、企業间的合作交流。学校要实现对单位用人标准的准确把握,实现对社会行业、企业不同阶段发展方向的全面了解,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争取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敬业精神的实质产生深刻感受,其专业认知也能够得到不断强化,进而提前完成相应角色的有效转变。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敬业精神培育机制
首先,结合具体情况优化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内容。在日常教育培养过程中,学校及其教师应结合实际需求,将职业责任感、价值观与荣誉感等内容恰当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当中,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出更科学、适合的培育计划,以此来不断完善对大学生的敬业、乐业和勤业教育,为其爱岗敬业,以及乐于奉献等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可以给予有效载体来增强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恰当融入敬业精神培育来给学生调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及认真踏实等敬业精神教育。
最后,构建科学完善的敬业精神评价体系。各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来加强敬业精神评价、综合努力水平测试的有机整合,除了要从不同角度来优化敬业精神理论知识的考核之外,还要基于对大学生日常互动参与、表现,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效果的综合分析来构建更科学、适合的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活动能力考核有机整合的评价体系,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适应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敬业精神的科学培养,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满发展,也能够为其就业率、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为此,各院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不断优化大学生敬业精神的科学培养,引用更科学完善的培养策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景泊,桂翔.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和敬业精神培育的依据、意义和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