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花
【摘要】简单地讲,数感就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表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可见,从小对学生进行数感的渗透、体验、感受、升华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渗透 体验 感受 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18-02
一、联系生活,情境中渗透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经历感知、发现、探索、构建新知的过程,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内化知识、渗透数感。
例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学习了《7的组成》,可以让学生画一幅图既可以表示2+5=7又可以表示3+4=7,该怎么画?儿童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通过数形结合,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再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一手拿書,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哪个重一些?同学间相互抱一抱,感知自己的体重;接着再掂一掂,比一比2分硬币、小正方体、回形针、 1元硬币、橡皮等质量并按轻重先给它们排排队;最后再估计一下一袋饼干和1个苹果的质量。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活动中,不断启蒙和渗透数感,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与乐趣。
二、自主学习,探究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来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随时引导小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事情?
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发现:一分钟可以阅读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可以跳绳120下、儿童的脉搏一分钟可以跳90下、做20个仰卧起坐、打字100个……早晨起床,用一分钟梳头、一分钟穿衣裤、一分钟整理被子、一分钟刷牙、一分钟洗脸、一分钟喝一杯学生奶。再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设计《愉快的六一节》。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的自主认识,自然流畅,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位地位,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既培养了时间观念,也增进了数感。
三、估算练习,感受中发展数感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我国《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一亿有多大》时,教师让学生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引导学可以先测量一部分(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学生在测量、估算的过程中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然后再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相比较,探究中发现如果全国人每人浪费一张纸,那么……再延伸拓展到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一滴水、一元钱……将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融会贯通,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下面哪个单位最适合用于表示个鸡蛋的质量?
A.厘米 B.毫米 C.克 D.千克
本题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学生进行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辨别,考核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数感,寓有深意。题中的正确选项为C,如果学生选择A或B,表明还不能了解单位的属性(单位有说明长度的,有说明质量的);如果选择D,则表明学有“克”“千克”的质量观念,但不了解一个鸡蛋具体质量或还没有较清晰的质量单位体验。通过把相关联的知识、信息进行融合对比,强化了学生对数量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良好数感的培养,进一步升华了数感。
总而言之,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及运算的基本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