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觉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之现实路径探究

2019-12-26 01:51夏丛丛
中文信息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高职

夏丛丛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基于美育视觉,分析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和挑战,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路径,以期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的“促智、育德、健体”等塑造作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探究高校思政教育现实路径的拓宽与创新。

关键词:美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 思政教育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 (2019)12-0-01

一、引言

美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从美育的基本功能,还是从其附属功能来说,美育对人才的培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更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的形成。美育的“育德”功能在高校中越来越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挖掘研究的焦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强大的思想内蕴以及主流美育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探究将之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困境和挑战

美育具有“育美”的基本功能,中华美育精神是数千年来长期孕育的文明结晶,是凝聚优秀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历经艰难境遇而不断升华的内核,具有亘古永恒的生命力,在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中有重要价值。

1.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与高校思政育人之间的关系

美育是我国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其“育美育德”作用不可小觑,而美育实施的有效程度又关涉到高校人才培养水准的优劣。中华传统美育精神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对于当代高职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塑造作用,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对当前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塑造青年学生的美好德行,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鉴于此,具体探讨高校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将两者关系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的面前,这对基于美育视觉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具体实施等相关方面的改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当前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高校青年学生中存在漠视美育的现象

当前我国在本质上的应试教育体制、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整体的社会认知及其他相关因素制约了青年学生对美育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使得部分青年学生认为美育对于自身素养特别是就业能力并不具备实用性,这种偏狭的认知严重束缚着美育“育美育德”作用的发挥。

2.2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呈单一化倾向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美育过程存在实施途径过于单一的突出问题。不论是在第一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还是在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环节,均存在缺乏模式创新、育人层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等不足。

2.3对中华美育精神认知的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课题。”[1]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之贯穿于高校思政育人全过程,有利于极大程度上丰富思政教育手段,有利于增強当代青年学子的人文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但无可讳言,现阶段在高校中的确存在一定数量的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较为淡漠,对中华美育精神认知不足。例如,从前几年校园内流行过洋节而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即可看出部分青年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的缺失,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群体存在部分学生文化自信心的不足。

三、如何拓展美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过程的现实路径

高校应立足自身特点,科学、系统地对学情进行调研,并据此不断改进、完善思政育人体系,积极抢占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育人阵地,逐步形成全维度、全覆盖的校内思政育人体系。

1.不断创新思政课内容形式,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

对高校青年而言,融入思政教学课堂的美育如同催化剂,能化“说教”于无形,以美的形式来影响青年学生的成人、成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而从美育视角切入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恰恰是高校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路径。

2.思政教育形式应更加灵活多变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短板,基于此,更多高校开始注重针对思政育人工作的多样性开展研究,育人路径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新变化,更加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更加贴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将端严的思想理论中注入鲜活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思政教育所用。

3.形成完整而独特的的高校思政育人美育体系

高校育人过程应基于美育视觉,结合时代要求,立足学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相融合的研究不断推向纵深化,开拓创新,逐步形成适用于完整而独特的思政育人体系。

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涵层面,精心选择具有促智、养德、健体等价值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学情实际,调研学生思想动态,并基于此开拓性地探索多层面多类别文化内容的校园传播路径,提升思政育人之有效性。

四、结语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举足轻重,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推动思政育人模式的改革、体系的创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基点,不断创新思政育人模式,不断丰厚思政育人内容,不断拓展思政育人体系,在思政育人的同时,引导当代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激发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高洪.弘扬中华美育精神[N].人民日报,2018-08-25(8).

[2]张宏彬.高校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教育报,2019-04-16(1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高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美育教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