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佳,吴庭卉
(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224051)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后现代时期的一种典型艺术哲学,它提倡打破一切秩序和对结构的拆解,通过偶然、荒谬的组合和随机的叠加,形成一种不同于过去的新形象,“解构”即对结构的破坏和重组。
解构主义最早是由哲学概念衍生到建筑设计,20世纪70年代的反时装运动促进了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1]。解构主义基于对结构的分解,强调粉碎、折叠、重组,重视个体、成分本身,反对整体统一,创造一种分裂和不确定的感觉,表现出对传统服装美学的挑战和反叛[2]。通过将多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用堆叠的手法放在同一个服装造型中,形成反传统、反对称、反完整的服装风格,在造型、色彩、质地、比例等方面突破了原有的时尚秩序,以夸张的外形和前卫的设计风格吸引眼球。
解构是一种多样化的艺术,它关注服装本身,任何细节和部位都可以作为目标被分解和重组,设计手法丰富繁杂,影响力不可低估。解构主义虽然是在欧洲被提出,但在时装界的孵化却是由一批日本设计师引领,他们将东方审美情趣与西方流行趋势结合,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解构主义服装[3]。西方设计师结合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街头流行、建筑框架等元素让解构主义进入大众视野,拓展了服装设计领域的新空间。
解构主义在时尚设计界获得话语权与来自日本的设计师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人密切相关。他们颠覆西方所推崇的“结构主义”,基于东方哲学思想和制衣技术,突破人与服装原有的关系,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开创了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风格。
三宅一生一贯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他打破了传统西方的窄衣结构,以深刻的反思维进行创作,不再沿袭适体塑型的风格,而追求个性的解放。在造型上借鉴东方折纸和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如日本宣纸、针织棉布、亚麻等进行二次创造,设计出各种肌理效果,加强了服装的空间感和量感。川久保玲的作品以造型新奇怪异在时尚圈获得盛赞,主要采用不对称手法将结构拆解破碎后进行扭曲和变形重组,展现了日本美学中的不规则和缺陷文化,风格夸张、叛逆,想象力十足。山本耀司以简洁而富有韵味、反时尚的设计风格著称,他把西式的建筑风格与日本服饰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符常规、不分性别,将女装男性化,用夸张的比例弱化女性的身体曲线,将迷幻的涂鸦色彩、纹身图案运用到女装中,塑造模糊的性别界限,充满离经叛道的娱乐性。
二十世纪末,解构主义设计开始风靡欧洲的时装舞台,受到东方解构主义的启发,一批以马丁·马吉拉为代表的西方解构大师应运而生。马丁·马吉拉以大胆玩味的设计闻名,被称为“解构怪才”、“解构之父”,他主张保留时装设计时一切人工的痕迹,将残损的面料、粗糙的毛边和残留的线头等展露出来,激发未完成和破坏性的兴奋感。他还充分强调物料的作用,用扑克牌、碎瓷片、旧手套等非服用材料重组制作成服装,改写了传统缝纫技术和成衣制作的方法。继马丁·马吉拉之后,整个时尚界开始大规模地引用解构主义的概念,设计师将源自不同文化背景、历史阶段和性别的款式融为一体。每一件衣服单独拆解开来,都貌似风马牛不相及,而搭配起来却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解构主义的设计从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材料等方面入手,结合材质特点丰富面料肌理,消解具象的廓形特征,以反叛多变的手法重塑服装结构,通过调整色块比例以及对图案的扭曲变形来演绎张扬不羁的服装风格[4-5]。
服装结构由内部结构和外部轮廓共同组成,对服装结构进行解构需要对服装的外轮廓进行改变并对服装的内部结构进行拆解、打乱、重组,打破固定模式,创造形散而神不散的新结构。
2.1.1 服装外轮廓的解构
在服装解构过程中通常采用撕破、分割、组合、拼贴等不规则的方式进行重组,打破对服装造型传统的认知和审美观念。通常服装的轮廓用A、H、O、T和X这类字母或几何形状表示,这取决于服装设计和人体胸部、腰部、肩部和臀部围度的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服装轮廓的具体形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少,设计师通过解构服装轮廓的形状,颠覆人体造型的设计理念,强调服装廓形应将穿着者的心灵和气质作为参考。
2.1.2 服装内部结构的解构
服装内部结构的变化给服装整体形象带来改变,是服装设计的关键点,因此常用多种设计手法实现内部结构的解构。
(1)省道与分割线
省道和分割线是服装结构设计中最常用的解构技巧。运用省道可以灵活而有效地控制服装的轮廓,使其具有多种可能性,用奇妙的构思来塑造廓形,通过不规则的剪裁来体现服装和人体的流动空间。另外,设计师可以通过分割线来增强服装的功能性和装饰效果,将装饰与造型结合起来体现服装的动感。将省道和分割线分解重组,可以产生别致多样的服装结构。
(2)夸张与变异
夸张的手法常见于服装的肩部、领口、袖子和下摆处,以一定的尺寸或比例夸大衣领、袖子、口袋等内轮廓,从而改变服装的整体秩序以及服装的轮廓造型,增强服装视觉的冲击力。其次,变异也是在服装解构过程中常用的手段,设计师往往将服装部分比例放大或缩小,改变其位置,或是做变形处理,由此带来的审美冲击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
(3)错位与颠倒
解构主义设计颠覆了传统设计的规则,错位是指将服装局部的组件进行拆解,然后放置在其他部位,突破服装部件的功能性限制,通过重新构成改变了服装的外部形态,营造错落有致的视觉体验。颠倒也是解构设计常用的手法,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设计,典型的是内衣外穿的穿搭设计,形成内外颠倒的错乱意识,对传统审美提出挑战,以“离经叛道”的设计展现设计师超前的自我意识。
(4)分离与拼接
分离与拼接指通过断裂分割服装的各个结构要素,改变原有的形态、距离和顺序,运用穿插、堆叠、拼接等手法进行重新组合。例如左右拼接的西装或者前后拼接的风衣,通过分离拼接造成视觉上的分割,产生丰富的层次美感。
对服装图案的解构使服装呈现零散、扭曲、错位的视觉印象,给人带来新颖的视觉感受。设计师在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运用解构手法对原有的图案进行破坏设计,打破完整美好的整体印象,或者通过各种工艺手段将原本毫无联系的图案进行重新组合,让前卫与传统、未来与过去在服装设计中得以融合。解构后的图案不仅可以作为表面装饰元素使用,同时立体的图案也可以是整体或局部的服装造型,与人体结构相契合,形成平面与立体结合的综合体。
色彩的解构是对原有色彩组织进行重新整合与再现。色彩的解构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人工或自然色彩进行分析、解体、提取,保留原有色彩关系和面积比进行重构;二是设计师不再使用原有的色彩组织结构,而是颠覆传统,重新调整和分配原来的色调、面积和形状,基于原色的特点和构成,对色彩进行重组扭转,产生视觉的分割和离散感,突破传统的色彩搭配方式,对色彩进行破碎叠加,用不规则、非理性的组合形式,增强服装的空间感和视觉张力。
材料作为服装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服装造型的物质基础,也是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6]。从植物叶片纤维到人造纤维,从粗麻布到精致的丝绸,甚至是塑料、金属、光盘等非传统材料,都被解构设计师改造成一件件令人眼前一亮的时装。新技术的产生使设计师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热压、喷墨、3D打印等方式可以改变材料的原始外观,使其重获新生。同时,纳米材料、光纤面料等新型面料的出现也为服装设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侯赛因·查拉扬通过对特殊材质的利用将解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曾用糖化玻璃、LED灯、可溶性纤维等材质制作服装,实现对未来和超现实的探索,彻底颠覆了传统面料所带来的体验。
本次设计灵感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雾霾,效果图如图1所示。服装的设计受到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引领着时尚潮流。雾霾作为一直备受关注的环境话题,深刻又具有现实意义,以服装为载体,显示环境污染的严峻性,用解构的设计手法进行诠释,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本系列用夸张的廓形和前卫的设计风格吸引人们的关注,表达一种世界末日般的窒息感和毁灭感,朦胧的纱质包裹在服装外象征着雾霾笼罩,用拼接工艺形成支离破碎的画面,用具有颗粒感的材料营造尘土飞扬的氛围。对服装进行缺损处理,使服装造型具有不完整性,粗糙的毛边、外露的线迹营造出一种颓废感和未完成感,将质感和光泽感差别明显的面料无规则地拼接组合在同一件服装中,形成视觉冲击,这种无序组合体现了解构主义糅杂、混乱、矛盾、多元的特点。
图1 服装设计效果图
解构主义通过多种拆分重组的手法打破了既定的服装结构和造型形式,形成了散乱、突变、残缺、无中心、反结构的服装特征,个人意识强烈,视觉效果震撼,符合当下多元化、独特性的服装需求。未来,解构主义还将与其他设计元素杂糅融合,与时代潮流并进,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