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互动关系和能力提升研究

2019-12-26 03:08
中小学电教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学科教学方法

(南京市八卦洲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引言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小学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也有别于传统的小学计算机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专门为小学生制定和设置的初级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初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基本的信息技能,该门学科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整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等特质。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被越发重视。有调查显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小学生,往往在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抽象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众。从短期导向来看,这样可很好地促进小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和认知世界能力的提高;从长期导向和全局来看,能促进我国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小学信息课程的教学手段、方法、技巧和能力是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前提,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的内涵与外延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结构中,TK元素尤为特别,因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学科属性,其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类型的“技术型知识”,如各种软硬件的使用技能和技巧,这种“技术型知识”可能是其他学科的PK。但因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讲授这些“技术型知识”的,本文基于TPACK模型概念的定义,仍旧把“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型知识’”归类到学科知识CK中,而为了将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型知识’”传授给小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型知识”的手段,如:电子白板/板书、多媒体、微课、慕课和Scrash等技术性的软硬件工具,归类到技术知识TK,并且某种程度上,技术知识TK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往往高于其他学科。而教学法知识PK则通适性很强,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科的教学法知识PK是可以通用的,一般都包含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堂管理的策略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等。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指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技术是如何出现在不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以及是如何被应用的,同时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如何,它们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场景化解释则是技术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如采用不同的技术来授课,其学生获得感和学习效果有着什么样的改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在授课时,特定的、差异化的课程内容应该选用最合适、最匹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层含义还包括为了取得更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应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搭配和呈现的知识。

最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开放元素,它是TPK、TCK和PCK三个子系统之间通过有序的、组织化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充分融合,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结构

TPACK模型中的七个因子间有很大的共通性,为了厘清基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TPACK模型七因子的互动关系,在Guerrero和Niess两位专家的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TPACK七因子互动关系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和厘清,分别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全局性、整体性和统领性的观念(TPACK信息技术学科全局性观念);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下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TPACK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学生用技术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课堂态度(TPACK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表

1.TPACKTPACK信息技术学科全局性观念

TPACK模型很好地建构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适用性很强的素质模型,在对TPACK模型中的三个单一元素、四个复合元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前,首要的是能够在整合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和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全局性思想和观念,具体包括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学习观、发展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涉及小学信息技术的任教者是否能够理解和认同利用技术支持和应用课程教学,是否能够主动接受和拥抱技术以及技术所带来的教学变革,是否想要和将要学习与理解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教学。这种全局性观念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定位,其决定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多大程度上、多强意愿上会藉由TPACK模型,尤其是技术知识(TK)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全局性观念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投入的精力、对教学的认识、对技术的理解、所处的教学情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在客观上,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了技术知识(TK),越来越多的技术性和智能性的教学资源、方法和手段可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但这样的技术性和智能性的工具能否有效地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推动教学效果的改善,关键“不在于技术装备的好坏、技术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应用技术知识的意愿和思想观念”,即关键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否有TPACK信息技术学科全局性观念。

2.TPACKTPACK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在TPACK框架内,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模式下的教学思维去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模式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呈现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将进一步加深,且教学形式更加新颖、艺术化、多元化。海量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涌现,可以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得以全面拓展,进而可能引发学科本质上的变化。如同样一门“认识键盘”课程,通过整合技术知识TK后,可以基于模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开发成一个虚拟键盘的软件,或做成一个播放视频,将键盘的每一个按键的功能及其场景化的案例应用进行集成,学生既可以通过软件来点击和练习键盘功能,也可以进行播放学习,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可以一边观看录播视频,一边进行实操。

同样,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纯粹的信息技术,传统的讲授、谈话、讨论、演示、练习和实验等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同样重要,在TPACK框架中,强调的是一种整合与协同,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策略和新型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有机组合和搭配,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的存在,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需要把信息技术融入有意义的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技术的差别化使用,不同的课程内容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方法和策略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个知识点,也有可能会使用多个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工具,应该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学生的能力、情感和兴趣的差异,从而选择最恰当的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工具,适应多样化、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3.TTPPAACCKK信息技术教学管理

基于TPACK模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指的是学生用技术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课堂学习态度,也就是在进行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很多现代化的信息化软硬件工具教学时,整个教学秩序、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态度等学、教相关活动的处理和把控。整合了技术知识(TK)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其教学的环境、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本身极具互动性、趣味性和实操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真实和具象的感官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程度和对待课程的态度和行为都会改良。教师若能根据课程内容本身采取更加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能进一步引导小学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从而形成小学生外在兴趣和内在动力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关系。

诚然,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的教学,因其趣味性、互动性的增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学习秩序无序化”,根据现有TPACK的实证研究,因为技术知识(TK)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秩序无序化”非常有限,这种“秩序无序化”可能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延伸的一个轻松话题或者学生比较有共鸣的教学案例所产生的“秩序无序化”几乎无区别。因此,TPACK模型中的技术知识(TK)对课堂管理并没有提出较大的挑战,相反,恰当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聚焦的程度加深,从而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更加有序。

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的互动关系与能力提升

如上文所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使用了大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TK)的软硬件工具,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方式、填充了教学内容,也一定程度地改良和修正了教学模式。但在如何更好地、灵活地整合与协调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和学科知识CK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有机协调、深度融合,并产生最大的协同效果,这仍然不太尽如人意。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的互动与协调发展还是一个漫长的、富有挑战的建构过程。综合来看,与行政部门、个人和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最为重要,需要基于TPACK模型,从这三个方面重视和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

1.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教学能力是新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信息技术教师TPACK能力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知和确认,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将TPACK能力和教师的发展与晋升充分挂钩,从机制上强化教师TPACK能力发展。

在观念和意识具备之后,还需要强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培训,主要包括技术知识(TK)和学科知识(CK),改变“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小学科或副科”的意识,压缩非教学类的各类事项,如设备维修、新闻宣传、活动保障、校园信息化建设维护等的时间投入,将TPACK能力发展纳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绩效考评与职称评定中。

2.个人提高TTPPAACCKK自主发展意识和实践

匹配和发展TPACK模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教师既是实践探索的主体,也是重塑教学、升华教学的客体。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TPACK自主发展意识和实践,要尝试性地去匹配和开展基于TPACK的教学实践,做一个“教学改革派”,持续和主动地研究、挖掘新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教育机会,自发尝试有更多基础支持手段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形成深厚TPACK的教师。从这个角度讲,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后(外部制度化),常规化的自我实践,自我激励就只能依靠小学信息教师本人,外部制度的存在有了激发和保障教师发展TPACK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心理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TPACK发展的自我驱动。

TPACK来源于教学实践,也应用于教学实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情境,不断地加深对TPACK的理解、感悟和实践,修正自己对技术和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结合,才能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充分融合,内化成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同时还需注意要选择好最适合的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工具,形成以工具为先导、以教学为手段、以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催生更多关于学与教的创新火花。

3.构建学科TTPPAACCKK发展共同体,加强成果的交流共享

TPACK模型下的教学区别于PCK模型,它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项更多,这样的TPACK教学需要践行的教师不断地创造和反思,若能有创造、反思后的交流共享机制,这样就能发展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发展共同体,对于经验和成果的传承与发展将会大有裨益。小学信息技术TPACK发展共同体的对象应该包含教师、教研员、师范大学或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开展自己对TPACK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对经验和成果互通有无,这样就一定有利于对TPACK理论的发展,也升华了TPACK的教学实践,形成促进TPACK信息共连、资源共享、知识共创的新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协同发展与成长。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TPACK发展共同体内,通过常态化、专题化和成果化的论坛、会议和教研活动,来开展如同课异构、案例研究等多类型的TPACK教学活动,从而演变成实践共同体,促进从业者们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领域里的深度学习与TPACK的共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基于TPACK的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基于TPACK模型的视角来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科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知识,拓宽学科边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很多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TPACK是富有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的新兴教育理念,有效构建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教学能力素质,可以加快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学科教学方法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