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捷,张 亮,朱 丹,郭宗义,陈 东,潘红梅*
(1.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养猪工程中心,重庆 402460;2.四川省苍溪县河地乡畜牧兽医站,四川苍溪 628427)
母猪繁殖性能是衡量养猪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母猪在不同繁殖阶段的营养状况和体能储备又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养猪生产中,主要采用测定母猪P2 点背膘厚度来监测母猪的体况和营养状况。P2 点背膘是国际养猪业通用的一个基础数据,是猪最后一根肋骨处距背中线6.5 cm 处的背膘厚度[1]。大量研究证明[2-4],猪P2 点的背膘厚度与其屠体的实测膘厚高度相关,且该点位于眼肌上方,测量时受其他组织的影响较小,准确性较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误差,可操作性强。
后备母猪是猪场繁殖母猪群中极其重要的群体,它们担负着猪场母猪群更新换代和繁殖生产的任务,其第1胎的产仔性能对母猪终生的繁殖性能都有很大影响,而后备母猪配种当天的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本实验对某加系长白和大白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不同妊娠阶段的背膘厚进行测定,并统计分析其第1 胎产仔性能,为加系长白和大白后备母猪不同妊娠阶段的饲养管理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1.1 实验时间、地点及试验动物 实验于2018 年5 月—10 月在重庆某加系(长白和大约克)猪育种场进行,共测得74 头后备母猪在妊娠开始时(配种当天)的背膘厚和217 头后备母猪在妊娠结束时(妊娠110 d)和断奶当天的背膘厚。
1.2 背膘测定仪器和耗材 A 型超声波背膘仪(Renco Lean-Meater,Renco Corporation,Minneapolis,MN,USA)、耦合剂、毛剪、记号笔等。
1.3 饲养管理 猪场采用四周批大批次管理模式。采用风机水帘降温和水泡粪工艺。后备母猪舍为半开放式大栏、配种舍和妊娠舍为单体限位栏、分娩舍为离地高床分娩栏。日龄达220 d,体重达135 kg 以上,表现2 次发情的后备母猪被转入配种舍待配。后备母猪不限饲,妊娠母猪依据配种当天测得的背膘厚度调整饲喂量,背膘厚为14.0~18.0 mm 者饲喂2.2 kg/d,<18.0 mm 以上者饲喂2.0 kg/d,>14.0 mm 以下者饲喂2.8 kg/d,直到妊娠90 d 统一增加饲喂量至2.9 kg/d。哺乳母猪每天饲喂6 次,保证下料器中饲料不中断。
1.4 母猪背膘厚测定 于母猪配种当天和妊娠110 d 用A 型超声波背膘仪测定母猪P2 点(P2 点:左右两侧最后肋骨侧距背中线6.5 cm 处)的背膘厚。测定时,先在母猪背部P2 点位置涂上适量耦合剂,待母猪自然安静站立后,将仪器探头与耦合剂接触,润滑,并适度加压。探头按压力度适中,观察仪器读数变化,待读数稳定后记录数值。每头母猪左右两侧以同样方法各测量1 次,求左右两侧平均值。
1.5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进行初步整理后导入SPSS 21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1 后备母猪初配时背膘厚对第1 胎产仔性能的影响实验共测得74 头后备母猪在配种当天的背膘厚度,最低背膘厚度为9.0 mm,最大背膘厚为25.0 mm。将所测背膘分为<14.0、14.0~18.0、>18.0 mm 3 组。不同组母猪产仔情况如表1 所示,14.0~18.0 mm 组的后备母猪总产仔数(P<0.05)、活产仔数(P>0.05)和初生窝重(P>0.05)均高于<14.0 mm 组和>18.0 mm 组。<14.0 mm 组的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数均为3 组中最低组(P>0.05)。>18.0 mm 组的母猪产死胎数显著低于其他2 组,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重与配种时背膘厚<14.0 mm 的母猪相似。结果表明,后备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4.0~18.0 mm 能获得较好的产仔性能。
2.2 妊娠110 d 背膘厚对母猪第1 胎产仔性能的影响217 头妊娠110 d 的后备母猪背膘厚度最低为9.0 mm,最大为26.0 mm,将所测得的背膘厚分为9.0~12.5、12.6~15.5、15.6~18.0、>18 mm 4 组。如 表2 所 示,12.6~15.5 mm 组母猪的总产仔数、初生窝重及初生个体重都高于其他3 组(P>0.05),>18 mm 组母猪的总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在4 组中最低(P>0.05)。
2.3 后备母猪妊娠110 d 背膘厚对母猪第1 胎哺乳性能和哺乳期背膘损失的影响 实验共获得197 头后备母猪从妊娠末期到断奶的有效背膘数据。其中妊娠110 d 的最低背膘厚度为9.0 mm,最大为26.0 mm,将后备母猪按背膘厚分为9.0~12.5、12.6~15.5、15.6~18.0、>18 mm 4 组。如表3 所示,15.6~18.0 mm 组母猪哺育的断奶仔猪数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妊娠末期背膘厚>18 mm组母猪哺育的仔猪断奶窝重和个体均重都高于其他3 组(P>0.05)。
当母猪妊娠110d背膘厚为15.6~18.0 mm 时,哺乳期背膘损失为3.85 mm,背膘厚为>18 mm 时,其哺乳期背膘损失达4.11 mm,且两者均极显著高于9.0~12.5 mm 和12.6~15.5 mm 组。
表1 后备母猪初配时背膘厚对第1 胎产仔性能的影响
表2 后备母猪妊娠110 d 背膘厚对第1 胎产仔性能的影响
表3 后备母猪妊娠110 d 背膘厚对其第1 胎哺乳性能和哺乳期背膘损失的影响
2.4 第1 胎母猪妊娠期背膘变化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实验共测得75 头后备母猪从配种当天到妊娠110 d 的背膘值,比较其从妊娠开始到结束的背膘变化,并按妊娠期背膘减少(<0)、背膘不变(=0),0<背膘增加<2.0 mm及背膘增加2.0 mm 以上(≥2.0)分为4 个组。如表4所示,当后备猪在整个妊娠期背膘不变时,其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均高于其他3 组(P>0.05)。对于妊娠期背膘厚不增反降的后备母猪,其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相对较低。当妊娠期背膘增厚超过2.0 mm 后,后备母猪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为4 组中最低。
母猪第1 胎的繁殖管理是决定母猪终身繁殖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目前选育的目标猪种中母猪普遍存在体脂储存少、头胎产仔数高、仔猪个体较大等特点,使妊娠母猪需要更多的营养以维持妊娠期胎儿生长和乳腺发育及产后哺乳。因此,为头胎母猪提供合理的配种、妊娠及哺乳期营养供给,以保证头胎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
背膘厚度是反映母猪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母猪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后备母猪配种时背膘应达到一定的厚度[5],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后备母猪的繁殖成绩有不良影响。配种时背膘过低会因营养不足导致胚胎的早期死亡,而降低母猪窝总产仔数量[6]。Amaral Filha 等[7]认为,后备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6~18 mm 时产仔性能更优越。鲁春刚等[8]研究表明,法系大白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4~22 mm 对繁殖性能有积极的影响,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背膘厚>22 mm 和<14 mm 的母猪,过肥或过瘦对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有不利影响。吴泽辉等[9]对成都巨星公司2012 年引入的加系原种猪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驯化后测定发现,加系种猪在西南地区具有良好的繁殖表现,其子一代大白母猪头胎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及初生个体重分别14.3 头、12.9 头、1.26 kg,长白母猪则分别14.1头、12.97 头、1.33 kg。本实验中加系长白和大白后备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结果均略低于成都巨星公司的报道,后备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4.0~18.0 mm 时,其头胎窝产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14.0 mm 和>18.0 mm的母猪,但3 组间窝产活仔数及初生个体重无显著差异。陈松玲等[10]对418 头加系后备大白猪配种当天的背膘厚度进行测定,该群体加系后备大白猪的背膘厚为8~26 mm,其中13~20 mm 的母猪数最多,占测定母猪的85.6%,但该结果表明后备母猪配种时的最佳背膘厚为21~26 mm,与本研究结果差异大。本研究发现,随配种时母猪背膘厚度的增加,产死胎数减少,背膘厚>18.0 mm 组的死胎数为0.31 mm,显著低于其他2 个组。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2 个种场间的选种目标和选育策略不同,致使2 个群体后备母猪初配背膘厚差异较大,另外本研究样本数偏少,趋势可能不太明显,还需进一步加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母猪的平均妊娠时间为114 d,在母猪妊娠110 d 时测定其背膘厚,既能代表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度,又能减少母猪应激,提高测定数据准确性。Gretekongsted[11]报道,妊娠期营养水平过低会导致初产母猪产仔总数、仔猪初生重降低,而过高的营养水平则会使母猪体况过肥,易导致难产,增加产后瘫痪及肢蹄病的发病率,使母猪的淘汰率提高。孙彩霞等[12]对美系大白猪的研究表明,临产时中等背膘厚度母猪的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高于较薄和较厚背膘厚度的母猪。陈松玲等[10]对加系大白猪上产床时初产母猪背膘厚的分析结果表明,初产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在低背膘组8~14 mm 时最高,但与1~18 mm 组和19~22 mm 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即加系长白和大白后备母猪妊娠110 d 的背膘厚度为12.6~15.5 mm 时产仔成绩最好,但与9.0~12.5 mm 组和15.6~18.0 mm 组差异不显著。
母猪分娩时背膘厚度对母猪的哺乳性能和哺乳期背膘损失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加系长白和大白后备母猪产前背膘厚>18.0 mm 时,其哺乳仔猪的断奶窝重和断奶仔猪个体重均高于其他各组,同时该组母猪的哺乳期背膘损失高于其他3 个组,且极显著高于9.0~12.5 mm 组。罗卫星等[13]研究也表明,母猪产前3 d 的背膘厚<18.5 mm 时,哺乳仔猪成活率显著高于18.5~23.9 mm 组和≥24.0 mm 组,且产前背膘越厚的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越大。
表4 后备母猪妊娠期背膘变化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母猪妊娠期背膘厚的变化对母猪的产仔性能的影响较大。李海涛等[14]认为,在保证胎儿和母体营养需要的前提下,母猪妊娠后期应适当控制体膘,分娩时应保持适宜体况,不宜太肥。本研究结果表明,加系长白和大白后备母猪配种当天到妊娠结束期的背膘未发生增减的母猪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都高于其他各组,当母猪妊娠结束时背膘厚增加≥2.0 mm,其总产仔数比不变组减少2 头,活产仔数减少1.4 头左右。张涛等[15]研究也表明,母猪窝产总仔数,窝产活仔数等指标随妊娠期背膘值的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