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文化与科技部, 西安 710068)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1]。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为深入贯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教育现代化战略,融合社区服务资源和创新创业动态思维,推行“数字+”社区服务,推广社区网络化数字管理模式。当前,数字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区的各个层面[2]。利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快速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线上化、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创新全新的智慧社区新的教育模式。如何打造“高阶个性化学习”平台是当前社区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利用数字技术驱动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平台是我国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道路。
构建以社区大学或社区培训机构为中心,网络化为平台的“品牌学习圈”,能消除学习者之间的空间障碍,丰富学习资源来源渠道,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互能力。依托数字网络技术打造社区居民学习、业务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延伸、考试中心、经验交流等多层次“网上学习圈”是当前社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社区教育也面临教育生态全面重构的新局面,包括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文化重构、动态学习者建模与分析等。借鉴瑞典“学习圈”教育形式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社区的非正规教育模式,依托新兴技术的“网上学习圈”帮助社区居民参与到低成本、无障碍、平等参与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当中[3]。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可形成稳定、长期的线上线下不断持续交流的终身学习平台。现代社区居民都有利用闲暇时间追求个人兴趣,不断更新知识的愿望,利用社区为学习活动半径,提高了社区居民共同学习的参与率和持续性。新技术为学习者进入学习共同体[4]提供了便利的路径,为学习资源的创建,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方法,搭建了终身教育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平台。
“网上学习圈”打造了新型学习环境,是构建同一学习群体动力学的有效途径。学习圈内利用大数据依据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将学习资源碎片化处理,从而构建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资源体系的建立,可按需推送,供社区居民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跨平台持续性学习。云计算技术结合智慧教师的发展,可完成学习测评、学习评价、学习银行积累、学习成果转换等。学习圈负责人根据数据可实现精准服务、智能导学等。“网上学习圈”在社区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搭建了虚拟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平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网上学习圈”是一种新时代下的学习方式,是社区居民融入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生活方式,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良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大,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正经历着从单位管理模式,向社区治理模式转变。但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受教育背景社区居民普遍对社区事务冷漠、不关心,缺乏沟通。同时信息时代下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陕西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和沟通大多依靠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居委会管理,常常是十来位工作者为几千户居民服务甚至更多。如何提供更好的社区教育服务,是很多社区面临的困难。构建数字社区教育“网上学习圈”,打造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引导社区居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让社区居民利用公共议题,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开放的互助协商平台,提高社区居民社区事务的参与度。社区管理着以学习圈内学习的目的可以有效引导社区居民的社区交往,营造一种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平等对话的氛围,帮助学习者树立交流、对话的信心。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保证社区学习者的时代感,增强学习新引力。
“网上学习圈”可以作为一种长期性的论坛,为政府社会治理决策提供信息。一方面加入学习圈的社区居民懂得了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将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为国家社会治理相关政策制定做出贡献,使居民认识到社会共同责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政府相关人员从学习圈获取更多更好的经验、理念和观点,不必依赖于奉承的话,数据来源更加真实可靠,数据采集更加便捷。在“网上学习圈”上贴近民生的社会基本问题得到讨论并高效解决,中国社会向更深层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迈进了一步。
建立以社区党群组织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构筑学习型社区的组织保障。成立学习圈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工作,同时成立教师组(技强者)、秘书组、志愿组。依托社区学院建立的数字化学习大数据平台为中心资源平台,向学习圈内的居民提供平台的各类学习资源。科学构建立体“网上学习圈”,打造数字资源+支持服务+机构示范+骨干带动的“网上学习圈”培育模式,课程立足现有优势,打造精品课件,优化设计学习圈课程体系。各个学习圈课程均来自同一平台,避免重复,节约资金,专家建设资源库,资源专业,建设高效,利于不同地区社区移动学习经验共享、均衡发展,利用大数据统一管理、分析学院、居民画像和需求,优化移动学习资源。
社区在党群组织的带领下,明确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多吸纳各类专长的不同机构和各类人才,为学习圈提供类型不同的精细化服务。比如社区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培训机构、高校院所、技术公司等。各个部门系统共建,推广和开发“网上学习圈”,使社区教育服务力、吸引力、整合力发挥辐射效应,并部署规划开发5G网络下的新虚拟学习圈。
着眼社区居民精神、生活需求,搭建需求导向的学习圈。首先,以闲暇教育为抓手,多开发满足移动学习特色化的学习资源。打造各个社区形象力“网上学习圈”,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优先考虑短视频、微课、短文和严肃游戏等,以此吸引和启发社区居民主动创建类型更丰富的学习圈。其次,通过学习圈首先为失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培训社区、农民创业人员,发展老年教育,打造一批优先扶持的学习圈。对这些重点和需要帮扶的居民,政府组织应大力支持。并组织专人为这些特定人群组织学习圈,并指定学习圈负责人,指导其它成员的学习,答疑解惑,并组织聚会讨论等。
创新网络服务平台,通过远程课堂、微课、微博、微信、微视频、QQ群、团队活动等新途径,整体提升学习圈的运行效率。线上线下联动学习,共同创造社会精神财富。逐步编制资源共享、邻里互助、环境友好的“网上学习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的学习之路。通过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结合或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居民网上自愿注册学习,集中共享优质课件。
构建分工合作的学习圈,让圈内的社区居民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和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线下活动让社区居民承担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塑造合作竞争的高效率学习圈氛围,让每一位学习者都更有参与感。
打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网上学习圈”可以是基于同一兴趣的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基于情景的网络互动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可采取主讲教学,多主讲复合教学,专家培训,专题培训及讨论,集体评课等不同形式。打造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或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或以教师为主题的合作学习活动,或以学生为主题的协作学习活动。
通过“网上学习圈”定期举行一些文体或竞赛活动,评选“圈内网络学习之星”,颁发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网络学习的知晓率,促进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网路学习中来。为提高整个社区的整体学习效果,学习圈完成了基本学习任务后,对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习圈和学习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创设学分银行[5],将社区居民的学习成果转换成以学分为单位的积累机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学习状态和学习周期,利用大数据分析社区学情。设立每位社区居民专属唯一的学习账号,积累终身学习的成果。探索学习积分转换机制,对接中职、高职教育乃至本科教育,打通学习成果升级的通道。
建立社区教育学习圈评价机制。对圈内教育活动动态评价,能够更好地推进“网上学习圈”快速发展。评价机制包括:一是社区居民学习圈的参与度,包括参与频率、参与态度、参与需求;二是社区居民学习圈的熟知度,学习圈的类型是否被社区居民广泛知晓;三是社区居民学习圈的满意度,学习圈的学习成效是否被居民认可,对圈内课程、教师、氛围、学习方式、成果等是否满意。社区居民对学习圈这种学习方式熟知,并主动建立类型多样的多种学习圈,圈内居民参与频率越高,时间越长,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满意,最终达到学习结果取得良好效果。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的,学习圈将成为社区学习的源动力。
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政策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网上学习圈”管理条例、规定制度、实施机制,考核办法、学习成果验收办法等,可以有效保障学习圈在安全的环境下,法律范围内平稳、健康、和谐的有序运行,保障学习圈内学习者的权益和隐私,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平台建设管理、学习管理功能。
综上所述,“网上学习圈”建设是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数字教育环境下的一种全新形式,基于“网上学习圈”的学习是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下的最小学习单位,发展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满意度、学习效果,能有效促进社区居民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基于“网上学习圈”的社区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