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荣辉
(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2015年10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求是》上发表文章《催生新动能实现发展升级》,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中国经济体质增效转型升级。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份文件,2018年1月3日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将在全国率先展开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新旧动能关键在转换,而非代替,将质量低、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和传统的经营模式转换成高效率,高质量、低耗能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1]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接近三十年,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滨州市是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北部,是农业大市,截止2018年滨州市总人口接近400万,城镇化率56.83%,农业发展占主导,发展的方式正面临着由旧向新的方面转换,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好带动了乡村农业的发展,提升了乡村农业向乡村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新型模式转变,旧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乡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质的变化。
近年来,乡村旅游备受人们的青睐和关注,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村脱贫致富、摆脱贫困、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改变了城市居民出门旅游的方向,原先是从小城镇到大都市,现在出现从城市到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从农家乐、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采摘体验到目前的田园化、精细化、全域化、品质化的发展新时期,正好迎合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乡村旅游也迎来了发展的转型时期。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指出。联合国于1983年12月成立了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向联大提出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结合起来。[2]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子孙后代能够有序发展,安定和谐,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的利益。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有序的发展。1992年6月,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体现。1926年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详细阐述了工业区位论理论。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是成本学派,代表人物韦伯、胡佛、赖利等。[3]之后的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理论,还有20世纪中期的行为学派和社会学派等,增长极理论等都与产业布局理论有联系。产业布局理论可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经济理论:是以县域行政区划分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具有县域特色和完备的县域功能。县域经济不仅仅局限在“县域”的范围,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理概念。在发展过程中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飞快,但同时也出现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潜力还有待提升。进入20世纪,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的历史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接壤,西与德州和济南搭界,南与淄博相邻,是山东的北大门。1950年建惠民专区,1992年改为滨州地区,人口三百多万,面积9600平方公里。沾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和“冬枣原产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优水产品名扬海内外。[4]
滨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滨州市6个4A级景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旅游岛、鹤伴山、魏集古镇、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孙武古城旅游区、杜受田故居。滨州市4家四星级酒店,9家三星级酒店,滨州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国道、省道贯穿其中,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滨德高速、黄大铁路滨州段、黄河公铁两用桥、中国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滨州万吨级港口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2018年滨州市以党建固本,服务提升“六个攻坚战”为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滨州努力奋斗。
2014年滨州市设二区五县,29个街道办事处,58个镇,4个乡,滨州市土地面积1千4百多亩,农业用地9百多亩,2017年滨州市政府大力扶持,新上22个重点项目,累计融资6.5亿元,沿黄交通项目、十里荷塘项目、山东甬利生态农业科技园项目等,不断建成,发展势态良好,示范区共建成六大主导产业:集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为一体共33家,2017年旅游接待人数累计91万人次,为滨州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5]
1.具有经济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另外,也间接地促使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符合新旧动能转换的目的。
2.具有社会化的作用: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是城乡一体化的一种方式,极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给城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乡村逐步走向城市,学习城市的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城市的人们离开了喧嚣的都市,深入的农村,身心得到了缓解,呼吸了新鲜的空气,学习到了农村的质朴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体验到了质朴的民俗风情。
3.具有教育的作用:城市的人到了农村,亲自参与到农作物的种植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农业知识,体验到了生态农业的种植过程,感受到了农民的不容易,更加学会了珍惜每一粒粮食。
4.具有文化的作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会把乡村的服饰、乡村的饮食、、乡村的住宿环境、乡村的交通工具、乡村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给城里的旅游者,让乡村游的旅游者切身感受到不同的乡村文化。同时城里人把城市的服饰、饮食等文化,通过交流也带到了农村,促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区位条件:滨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生活、居住、环境和各种配套设施基础齐全,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优势为滨州市休闲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历史沿革:滨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就有人居住,古文化遗迹不断出土,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人,明初农民起义的唐赛儿是滨州市人,宋朝的范仲淹曾在邹平的长白山苦读。滨州有着革命传统,渤海根据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根据地。2000年6月18日,滨州撤地设市,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80多万。[6]
3.自然条件:滨州市自然风光秀美,滨州市牢固树立“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日趋得到改善,农村道路通畅,柏油马路,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得到改进,高度重视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采取可行性措施,生态环境逐年优化,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
4.经济条件:滨州市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强深度融合,近年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设,打造了西纸坊村、狮子刘村、魏集古村落精品旅游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提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7年第一季度统计:乡村旅游点,调查8家,接待国内游客0.77万人次,同比增长38.99%;实现营业收入105.38万元,同比增长27.87%。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滨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有些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生态环保意识尚没有贯彻到底,仍有部分人认为能够种田、能够养殖、能够赚钱、就可以了,其它的似乎与他无关。这种生态环保理念,对滨州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阻碍。
2.乡村整体规划不完善: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滨州市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很少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团队来规划设计,仅仅依靠市内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旅游专业的专家,力量还是很单薄的,从而导致乡村旅游规划整体布局欠佳、经营项目单一、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出现。有部分乡村旅游规划项目抱着高、大、上的思想在建设,没有很好的结合当地的乡土特色,从而造成了城市化、商业化气息过重,弱化了乡村特色,让城市的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生了城市化旅游的幻觉,心理感受大打折扣。
3.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飞快。滨州市的乡村旅游也人满为患,像西纸坊村、魏集古村落,每到五一、十一、周末双休日时节,周边停车场拥堵不堪,这样也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心情。乡村景区内的休息区域比较简陋,游览时间长的游客,有种不再想来的心理感受。
4.整体的宣传力度薄弱: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存在,通过网络宣传日益火爆,但其他媒介的宣传力度很小,导致很多游客错过了精彩的节目。另外,滨州市的五县二区的整体乡村旅游整体对外宣传力度很小,导致知名度不高。
1.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同时也出现了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垃圾增多等现象。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接待能力也得到了巨大的考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了压力。
2.市场竞争同质化:滨州市乡村游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到处都是煎炒烹炸的食品、旅游纪念品也千篇一律、游乐设施大同小异,叫得响的品牌很少,对滨州乡村旅游来说,应着眼当地特色优势,比如: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杜受田故居等叫得响的景点景区进行有规划的开发,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异质化乡村旅游市场。
3.季节限制强: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滨州市乡村旅游人流涌动,在工作日,寒冷的冬季,乡村旅游变得冷冷清清。这种情况下,给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很大的困扰。比如:淡季时的人员闲置,设备设施利用率低,收入减少,成本增加等。这就从另一方面,给旅游经营者敲响了警钟。
1.三农建设受到重视: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均关注农业,由此可见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农业发展出现了短板,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急需农业结构转型,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集约,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2.生态环保建设的重视: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国家建设的高度上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滨州市正在极力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打造绿色乡村旅游,实现经济和生态旅游良性互动。
3.市场需求量正在上升:滨州市及其周边的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热度不减,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乡村旅游出现红红火火的局面。乡村休闲农业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滨州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滨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近年来,滨州市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滨州市为核心,周边的乡村游非常火爆,每到周六、周日,滨州市的居民到滨州近郊的狮子刘村、西纸坊村、魏集古村落、三河湖等已经开发的乡村游,导致周边的环境和景区的环境污染,所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理规划乡村旅游的景区布局:滨州市的著名景区,魏氏庄园、杜受田故居、孙子兵法城、丈八佛、邹平鹤伴山等等,还有很多新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全面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形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格局。
(三)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结合乡村的现有资源,开发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给游客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四)广泛宣传,塑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形象,提升竞争力:滨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新形象。滨州市加强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城际交通畅通,乡村旅游互补,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环境治理,明确规范和要求,达到市场共享,分工合理,特色吸引,良性竞争,共同打造滨州市休闲乡村旅游的品牌。
新旧动能的转换,加快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市场需求量在加大,滨州市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走生态环保、协同发展之路。加大滨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力度,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品质,提高质量,开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