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研究

2019-12-26 19:38黄晓珍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渠道文化

黄晓珍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渗透、资源互补,全媒体矩阵遍地开花,诸多媒体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态势,信息覆盖面与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媒体融合的现代传播趋势愈加明了。尤其是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部署,拉开了融媒时代的大幕。[1]高钢总结媒体融合的革命本质为三个方面:“第一,媒体融合不是抑制和同化个性信息需求,而是培植和满足个性信息需求;第二,媒体融合不是排斥传统媒体,而是优化传统媒体的功能;第三,媒体融合不是一个定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进程。”[2]

融媒时代,诸种媒体各显神通,在各自的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中,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正以其受众的广泛性而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其中,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去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攀升。[3]

手机已成为当前大多数网民接收信息的主角,“是目前最能够证明媒体融合这一大趋势特征的媒体。”[4]而过去以书籍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主的闽学,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改变传播方式,利用好手机媒体这一传播渠道,更好地推动闽学的传播。因此,探索融媒时代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策略,将使受众更能理解闽学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促进闽学文化大众化,增强闽台文化互动,推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一、闽学文化概述

闽学作为两宋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朱熹的学术思想是这个学派的基本学术主张,所以闽学又称朱子学。[5]闽学在产生之初是与濂、洛、关并称的地域性学派,后期随着影响力的加强,闽学早已突破福建的范围,成为全国性的思想流派,“闽学”的内涵既包括“朱熹前辈的闽籍学人如刘勉之、胡宪、李侗等人物的学说思想”,还包括“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及其后理学家对其的发展和继承”,所以闽学内涵丰富,综罗百代,集理学之大成。

闽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传统儒学的融合创新,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还跨越了民族地域的界限,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闽学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闽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闽学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理学、文学、道德、伦理、政治、教育等范畴,还涉及到音律、绘画、科技、管理、经济、天文、服饰、酿酒、休闲等方面,可谓丰富而多元。[6]在当代,闽学文化依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至上瑰宝,是福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文化支撑与文化动力。

二、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现状和存在问题

闽学文化的传播,一直都是以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主,即便是在已进入融媒时代的今天,闽学文化仍然是以地方政府、学术团体和新闻媒体机构为主要传播者,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召开学术研究会、制作闽学宣传片等方式进行。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已初步展开,但影响力有限,例如新闻媒体机构通过微博发布闽学文化研讨会、闽学文化宣传片的相关信息,高校科研部门或学术团体创立“闽学研究”“朱子文化研究”等微信公众号等。从目前的传播现状来看,闽学文化在手机渠道上的传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传播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年轻人为了生计常年外出打工,对闽学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致也不高,对闽学文化研究较深的多为年纪较大的老一辈学者,而他们对手机操作又不大精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虽然也有很多年轻人,但他们对手机媒体的传播作用重视不足,未能将其作为闽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加以重视,这样就导致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人才严重缺乏,大大限制了闽学文化手机媒体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内容比较乏味

在融媒时代下,自媒体的应用门槛低、操作简单,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一些文化爱好者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等形式转发信息,对闽学文化进行编辑和传播。但是他们的信息大多是新闻资讯的转发,内容抽象乏味,没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多为学术研讨会信息、学者论文转载等,缺乏吸引力。此外,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虚假误读以及负面信息的传播问题,扭曲了闽学文化的内涵。

(三)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陈旧,主要依附于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新闻网、旅游网、电视台、博物馆以及开辟闽学文化专栏等传播渠道,虽然这些网站都有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但受众有限。同时,闽学文化传播内容的手机推送方式也不够科学,目前还停留在主要通过闽学文化爱好者或研究者进行朋友圈转发阶段,未能与微博大V、知名微信公众号合作,进行宣传推广,也没有和学习强国、每日头条等APP合作,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四)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就闽学文化传播的现状来看,缺乏有效的传播管理组织。首先,缺乏利用融媒体来传播文化的相关机构,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及时,影响文化的传播效果;其次,尚未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管理机制,存在着传播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版权问题等需要解决;再次,缺乏专业的传播人才,不利于闽学文化规范、有序的传播。

三、融媒时代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手机实现了“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7]。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作为网络媒体延伸的手机媒体,更是整合了人类社会主要传播类型,实现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的高度融合,体现了强大的融合性。手机以其高度的便携性和移动性、即时的交流性和互动性、鲜明的分众性与融合性为闽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融媒时代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更新传统文化传播观念,增强手机渠道的传播意识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融媒时代,但是还有部分传播者习惯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传播模式,对手机渠道的传播意识比较薄弱。对此我们必须要更新传统的文化传播观念,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下和线上的融合传播。

1.提高人们对手机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作用的认识

闽学文化的传播机构应该加大对手机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手机传播渠道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点击率来证实手机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吸引更多的人认可并采用手机渠道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地方政府设立的闽学文化研究机构,可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在朋友圈发送关于闽学文化的宣传信息,然后观察朋友圈的点击率,证实手机媒体文化传播的无限力量,以此来增强人们对闽学文化手机渠道传播功能的重视。

2.“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

目前,传统的纸质传播方式以其真实可感的优势,短时间内并不可能被完全代替。闽学文化的传播应该在保持线下传播的基础上,强化手机渠道的传播思维,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传播模式,逐渐增强人们对手机渠道传播的认识。在线上,我们要加大微博、朋友圈的转发力度、对网站的精心设计、对闽学文化手机APP的完善等;在线下,我们要通过加大对闽学文化创意园的建设与投入力度,定期召开闽学研究会,制作优秀宣传视频,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等方式,全面促进闽学文化的传播。

(二)塑造闽学文化品牌形象,创新手机渠道传播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手机渠道传播闽学文化,必须要塑造闽学文化的品牌形象[8],对闽学文化进行创新和再设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和传播闽学。

1.“动”的闽学文化品质传播

利用手机视频传播功能,可以对闽学文化中的历史典故以及情感渲染的内容以微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视频方式进行动态传播,改变以往文稿、海报的静态传统方式。同时,还可以结合闽学文化旅游景区如朱熹故里等进行品牌打造,借助手机渠道实现全方位旅游体验。

2.“融”的闽学文化品质传播

将闽学文化品牌与其他品牌相融合,闽学可以结合福建的其他文化如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融合设计,将朱子文化、家训文化融入到其他文化中通过系列宣传动画视频、手机动漫等形式对全市文化品牌资源进行传播,做到文化品牌视觉上、系统上的呼应,提升福建闽学文化的品牌合力。

3.“活”的闽学文化品质传播

再次,闽学文化品牌的传播要结合手机渠道的特点进行立体式传播,要充分的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有效方式发布品牌信息的同时获取受众者的实时反馈,做到互动式、实时式的闽学文化品牌信息传播。

(三)搭建闽学多维传播平台,拓展手机渠道传播的形式

在融媒时代下,闽学文化在保持传统传播形式下,还应该充分利用手机渠道多方式多维度的展开。

1.利用视频网站和手机APP进行传播

一方面,借助手机在抖音、优酷网、爱奇艺、土豆网等平台制作并推送闽学的短视频或宣传片,扩大闽学的宣传面。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牵头,与企业合作设计闽学手机APP,学习和传播闽学。我们可以根据闽学文化的特点,将APP设计为以下几个模块:闽学研究、新闻动态、闽学图片、闽学视频、在线商城。对于闽学研究模块:管理人员可节选闽学文化研究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并配上相应图片,以受众喜欢的形式编辑成美文,便于让人们了解和学习;新闻动态模块:及时推送最新的闽学文化研究动态以及新闻,并对新闻进行有效的筛选;闽学图片:聚集大量关于闽学文化的相关图片,用户可以通过图片查看闽学文化的内容;闽学视频:将闽学文化宣传片或者闽学文化视频上传到APP,便于全国各地人们的观看;在线商城:不定期的推荐闽学文创产品,供人们挑选,把闽学文化符号送入千家万户。

2.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传播

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了人际交往和社交传播的最流行方式。[9]微信、微博实时交互信息的能力以及“病毒式”的传播功能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构建起了新型的人际沟通和交往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文化丰富的需求以及个性表达的渴望。特别是朋友圈,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综合利用手机图片、文字、视频的传播特性,将传统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闽学文化爱好者和研究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无限扩大能力,将有价值的闽学文化视频、图片等发送到朋友圈和微博里,让更多的人在闲暇时间了解闽学文化。同时,可以将闽学元素融入到活泼的表情包中,让人们在照相或娱乐时可以随时观看闽学的图片,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

3.通过手机游戏进行传播

当前,手机游戏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游戏的网络环境逐渐得到完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创新和开发,满足了用户对游戏体验的互动性和文娱性要求。[10]“由于电子游戏的问世,游戏的性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1]如果能开发出一个内容丰富、画面精美、可玩性强的游戏,对闽学文化的传播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手机游戏可以包含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朱熹生平经历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这部分内容可以成为闽学文化游戏的主体内容,既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类游戏,以朱熹的人生轨迹为路线,通过打怪升级的方式,一关一关地演绎相关故事和历史,杨时、罗从彦、李侗等闽学先贤也可以成为游戏中的重要NPC,推动游戏剧情的发展,或者把手机游戏设计成知识问答闯关模式,把闽学的相关知识设计成选择题答题闯关,积累积分升级,并结合相应故事剧情,应该会很有吸引力与挑战性。

(2)古风建筑和音乐。独具特色的古风建筑、悦耳的中国风音乐等审美元素是网络游戏引人入胜的场景。这些元素所造就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吸引力,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对传统建筑和音乐产生由衷的喜爱。

(3)传统美食和国学服饰。品种丰富的传统美食可以成为游戏NPC补给的重要道具,而独具特色的国学服饰可以成为游戏角色的装备。这些元素可以让玩家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4)闽学文化精神。朱熹的主敬涵养、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论,杨时穷理力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闽学先贤忠孝爱亲的倡导教化等都应该体现在游戏人物身上,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闽学文化的魅力。

(四)提升大众闽学认知水平,培养手机渠道传播人才

要想更好的利用手机渠道传播闽学文化,必须要培养一批专业的手机渠道传播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他们对闽学的认知水平。

1.扩大闽学文化传播主体

基于手机渠道的闽学文化传播,还是要借助高校学生的力量,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其他的群体,进而实现全民传播。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对闽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开设闽学的相关课程,增加学生对闽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外时间,定期带学生到闽学文化创意园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闽学的兴趣。另外,应将闽学文化的传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鼓励闽学文化爱好者通过移动视频、APP、微信、微博等途径学习和传播闽学文化。

2.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方面激励现有手机媒体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学习,地方媒体可以与高校构建合作关系,高校为手机媒体培养人才,媒体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全面提高手机媒体人才的综合能力,满足融媒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媒体志愿者可以组织闽学文化的老一辈研究者进行手机渠道应用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应用手机渠道对闽学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提高闽学文化传播的权威性和专业度。

(五)发展闽学文化创意产业,扩大手机渠道传播影响力

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炙手可热。闽学文化可借助手机媒体传播的诸多优势,发展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从而扩大闽学的影响力。

1.与旅游产业结合

地方政府可以创建闽学文化村建设项目,开展复原罗从彦故居、新建闽学广场,修建十里闽学静修步道等文化旅游项目,挖掘和保护三邦鼎立、饶公奉茶等闽学文化经典,并将这些项目纳入到美团、携程等手机APP中,便于人们对其查询和了解。

2.与设计产业结合

闽学文化要想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与现代的艺术和设计相结合,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可以引入闽学的相关元素,凸显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让其成为设计的“点睛之笔”,提升设计产品的价值,让更多的人通过视频、APP、动画等途径了解到新的设计模式,从而进一步传播闽学文化。

“媒介融合意味着一种或少数几种媒介能做越来越多的不同的事情。这是媒介演化的重要原理,也是几十年来广为人知的重要原理。……一切移动媒介的下一步发展就是:新新媒介设备会越来越小型、轻巧。……21世纪的移动媒介最完美地证明了这条原理。”[12]闽学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是鲜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播的棘手问题,应该充分地抓住融媒时代的机遇,充分运用手机媒体并与其他媒体互动融合,创新闽学文化的传播路径,推动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闽学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渠道文化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童书2020:新内容,新渠道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谁远谁近?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