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器物形态的设计探索
——以三明市“清明粿”外皮压制器为例

2019-12-26 19:38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外皮压制传统

罗 臻

(三明学院 海峡动漫学院,福建 三明 366000)

一、前期调研

(一)文化背景调查

福建省三明地区有于清明节前后打制“清明粿”的习俗,在市场不断细分的背景下[1];国家着力建设精神文明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保护与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支持下[2];日渐风靡的“逆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制作“清明粿”从原先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祭祀活动,迅速演变为带有三明地区民俗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各乡、镇也将此项活动作为当地文化节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例如: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月三文化庆典;大湖镇上甲村“三月三乡村一日行”活动的开展,制作“清明粿”体验活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3]“清明粿”因此被市场接纳,由原先的“节庆特供”转变为日常消费品,并衍伸出一条以个人或小作坊为主的制作和贩卖“清明粿”的销售模式。

(二)生产与销售模式调查

经市场调查发现,这种销售模式的产生使“清明粿”传统制作方式发生转变。[4]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制作者利用简单的杠杆原理发明了简易的“清明粿”外皮压制器。它由上压板、下压板、杠杆、脚踏板、轴和脚架组成,人们只需踩下脚踏板,利用杠杆原理便可快速挤压出外皮,比起手工压制更加快捷、省力。目前市场中约八成商贩购买和使用此类简易外皮压制器。此类外皮压制器结构简单、制作快捷,一般由市场中的五金店通过金属焊接制成,所以价格低廉,深受商贩喜爱。由于“清明粿”的销售模式以传统的个人或小作坊形式的供销模式为主,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因而催生出制作粗糙、外观简陋的外皮压制器。[5]“清明粿”不论作为小吃还是作为文化体验项目都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市场接受度高,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扎实。[6]目前市场的供需关系出现跷跷板式的偏向,供远小于求,仅靠传统的销售方式并不能起到推广“清明粿”民俗文化活动的作用,制作和销售方式中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较为单一与现实不符,出现明显的认知和文化断层,缺乏文化内涵的一致性,外皮压制器的外部形态丑陋,缺乏美感、文化象征性和设计合理性,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使用材料过于简单,未达到食品制作器具的国家卫生标准。[7]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此外皮压制器和“清明粿”销售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步伐。[8]改善压制器的形态和制作工艺,提高“清明粿”制作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利用外皮压制器为媒介将“清明粿”传统的经营模式转变成为以用户体验和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新型销售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体验式文化推广方式。

(三)传统器具形态调查

三明地区“清明粿”外皮传统的制作器具为石臼和木槌,石材和木材作为自然材料蕴含古朴、典雅的气质,市场中常见的文化类产品多选用石材和木材,通过材料本身质感和语义传达设计意图。[9]上文中提及的外皮压制器选用的材料为人工材料金属。[10]金属在色彩和质地然于石材和木材不同,虽是文化类产品的常备材料,但是“清明粿”是民间小吃,并非宫廷御宴,制作方式较为简单,选用寓意“高贵”的金属材料显然与实际不符,容易使产品和用户产生距离感,石材和木材质地温润、平易近人,可优先作为压制器主要选材。三明地区以生产竹、藤材料为主,在产品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上具有先天优势。

二、关于改良外皮压制器的设计探索

(一)外观的改良设计

外观是产品吸引用户的主要手段之一,优秀的外观设计能引起用户的共鸣。[11]制作“清明粿”的传统器具为石臼和木槌。石臼的造型如同一只石头做成的大碗,木槌的造型头重脚轻。两个器物的造型略显笨重,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目前市场中的清明粿压制器虽然属于轻量化设计,却只是简单保留了结构,没有造型可言。[12]将旧器物有机地与现代器物相结合,在保留原有结构和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赋予外皮压制器新的外观,提升外皮压制器的档次,赋予其美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用户对产品的认知,扩大销售范围和受众人群。

(二)以用户体验为核心

用户体验是外皮压制器改良设计的核心点。除了外观上的推陈出新之外,引入用户体验的概念解决“清明粿”文化推广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问题。[13]目前三明地区“清明粿”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个人或小作坊制作和贩卖为主,经营模式单一,没有挖掘到客户潜在的需求。传统的石臼和木槌体积庞大、笨重,现代社会的居住环境不适合使用这种传统工具,通过对外皮压制器的改良,能够使用户亲身参与“清明粿”的制作,不受环境限制,提供用户多项选择,既可以选择来到当地体验最传统的制作方式,也可足不出户,在家中体验“清明粿”的制作。使“清明粿”从传统小吃,转变为具有娱乐性和文化性的体验活动。

(三)引入“互联网+”概念

外皮压制器的生产、推广和销售上,则可以引入“互联网+”的概念。[14]“互联网+”通俗的说,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目前外皮压制器的生产方主要由小型五金加工店承担,生产方式碎片化严重,未构成一定量级的生产规模,经过改良后的外皮压制器所采用的生产方式为机械化批量生产,已不是小型五金加工店能够承担的项目。[15]以互联网为媒介寻找合适的生产加工企业,形成线下加工、线上销售的模式,并通过互联网发送产品信息和庆典活动信息,扩大产品和当地文化的影响范围,形成用户线上、线下双向体验模式,利用地区特色文化和劳动生产方式,促成完备的文化产业链的产生,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入驻,改变地区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利用地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地区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四)寻找“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点

此类产品归属于文化创意类产品,是推广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外皮压制器设计为例,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文化创意类产品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6]传统审美与现代用户的审美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大相径庭,不同的生产方式催生出的产品自然矛盾重重,加之社会环境、思维方式、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改变,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以此项目为例,首先,如何在保证传统文化不变质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是文创类产品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从新、旧“清明粿”制作的相关器具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不同器具背后承载的是不同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精神需求。[17]将传统器物中蕴含的精神内核抽离出来,在材料、色彩、造型上采用新的、符合时代性的表现手法进行革新,就能够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点。使用方式则是文创产品另一个亟待改变的设计点。这里的使用方式不能简单理解为如何使用产品,而应该看到使用方式背后所包含的人类需求的转变和人类活动方式的转变。“清明粿”在古代作为祭祀之用居多,而物质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用户对“清明粿”的需求已经发生转变,从原来的祭祀之用转变为日常消费品,用户更加关注“清明粿”制作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非其本身。这种需求、观念或活动方式的转变是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应该深入探索的问题。此项目开发过程中,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探索出用户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模式,将用户从单纯“吃”的体验发展成为动手“做”和“玩”的体验,使体验活动更加立体、复杂。适时转变“生产—推广—销售”模式是文创产品能够走向市场的必要保证。原有的生产方式并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环境,销售和推广手段虽利用互联网,但也只是停留在广告宣传等较为初级方式上。运用“互联网+”的概念,以互联网为载体,采用线上推广和销售、线下生产和流通的经营模式,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优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弥补地方资源不足,取长补短,形成完整的文创产品生产和开发体系,逐渐形成以文化为背景和推广点,以文创产品为纽带的“文化——产品——用户”的商业发展模式。

三、设计总结

以“清明粿”外皮压制器的设计和开发为先例,以形态为设计出发点、精神内核为设计动力,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和资源,运用“互联网+”作为生产、推广和销售理念,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需求、技术、思维特点、活动方式相融合,就能够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开发与推广模式,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文化配套产品,从而带动乡镇文化配套产业的发展,刺激城乡经济,加快城乡经济联动建设的步伐,为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新道路,最终形成成熟的以区域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18]该产业链的形成,一方面推动区域经济规模化、整合化、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区域文化开发特色产品,打破一般生产发展模式形成以文化为核心、以设计为导向的文创产品生产模式,丰富地方特色产品的类别,有利于构建“文化惠民”的新体系,有利于“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19]

猜你喜欢
外皮压制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小黄菇娘做造型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空射诱饵在防空压制电子战中的应用
蓝莓的光泽
美味的水果
少年你躺枪了没?盘点《三国争霸2》三大压制
尖椒牛肉饼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