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冬梅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1700)
幼儿入园的适应性是指适龄的幼儿在入园后对新生生活和新环境表现出不适应,但其根据外部条件及环境的变换,能够及时对自己认知和行为采取有效调整,并逐步适应或喜欢的一种正常的情绪或行为状态。幼儿入园不适应是指幼儿初次进入幼儿园后,因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新环境更改,而产生生理和心理上极度的不适应状态,从而产生抗拒意识并做出的一系列非正常举动。
该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幼儿入园现状,总共发放120份访谈问卷对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了访谈,调研表示,幼儿入园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初次入园的不适应现象普遍存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103名幼儿中,有60.19%的幼儿有不适应的情况,仅有17.48%的个别幼儿能适应。幼儿在与家长分离时多哭闹、追逐家长,或者是哭泣,表现十分不安,幼儿的消极情绪时间延续长。而幼儿面对老师的劝慰时,仅有15.53%幼儿接受劝慰,劝慰时情绪不稳定的幼儿为58.25%,十分难以劝慰的幼儿为54.37%,被老师劝慰后情绪趋于稳定的幼儿为60.19%,这表明,老师在幼儿入园适应性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入园不适应一般反映在幼儿情绪和幼儿行为上。在情绪变化上,初次入园幼儿绝大多数表现出不高兴或哭闹情况,只有不到10%的幼儿不存在抵抗情况,乐意接受新环境,这表明大部分幼儿对入园学习是有抵触情绪的,不愿意入园学习,仅有少部分幼儿在初次入园情绪表现较好。在行为上,一半以上初次入园哭闹不止,十分粘人、对同伴不友好、说话少、入睡困难等情况,部分幼儿出现身体不适、拒绝吃饭等情况。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幼儿入园的适应性也很重要,据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环境是幼儿入园适应的强弱、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生活中,高度的依赖性使得孩子在入园的时候突然面对其他孩子和老师不知所措和恐惧,从而让他们产生分离焦虑行为。此外,家长接送幼儿的态度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幼儿园作息制度不合理与缺少人性化的设计对幼儿入园也会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在不同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此外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幼儿园教师中中师及其以上学历者约为56.00%,高学历的幼师不足。此外,全日制幼儿园专任教师和保育员配置应符合相关规定,但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幼师与幼儿的配比远超出国家规定配比,导致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幼儿的需求。
幼儿的性格,其对安全的需要、对家人的依恋和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会对其入园的适应性强弱、快慢产生影响。据调研现实幼儿缺乏安全感因素占48.54%,亲子依靠,分离焦虑因素占84.47%,心理能力限制因素占45.63%,根据该项数据,园方和家长要通过积极疏导多管齐下的方式,或者必要时可以适当延迟家长在园内陪伴孩子的时间等方式,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心态。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为最基本两种需要之一,当幼儿在幼儿园这个极度陌生的环境里,会让其变得缺乏安全感,带来恐惧和抗拒。孩子恋舍是指对父母或家人等养育他的人表现出来得恋恋不舍、不愿与其分离的状态。亲子恋舍心越重越稳固,入园后没有父母陪同的孩子对集体生活就更加困难,且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易怒或抑郁、不爱与人交流等状态,要多加疏导,让其意识到在幼儿园生活并非是被抛弃,而是进入了另一种家庭的模式。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初次入园幼儿受环境转变因素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主要分为三方面,受人际交往影响的幼儿占比高达80.58%,受自身角色变化影响的有48.54%,受环境家庭生活转变到集体生活影响的有54.37%。入园前,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作为全家的生活中心,对于集体生活完全没有概念,这是幼儿无法较快适应幼儿园的原因之一。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任谁都无法代替的。幼儿园里,幼儿身边陪伴的对象与之前有所变更,他们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要花较长的时间来完成。
3.1.1 生活方面的准备
在生活作息上,家庭中不规律的作息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一个巨大障碍,而幼儿园有固定的作息时间,需要家长配合至少提前1~3个月开始培养幼儿规律的生活作息。在自理能力方面,因幼师人数有限不能同时照顾这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吃饭、喝水、洗手等都是要由孩子自己独自来完成,家长要优先教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在社交言语方面,幼儿还处于语言学习的阶段,会说话但不明白意思,幼儿园是个小集体,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交流是很重要的,家长在入园前,要教好孩子如何与同伴交流的基础性社交用语。
3.1.2 对心理方面的培养
一是家长自我心理准备。送幼儿入园,除了要适时给孩子进行心理引导,家长同样需要做好自我心理建设,有时家长的不安全感和过渡性的指令加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家长要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幼儿入园,给孩子营造一种可以独立在园区生活的准备,同时要给孩子做好没有家长陪伴的心理引导,告诉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不能陪伴的原因,适当地给孩子用童趣的语言讲述一些道理,让孩子不抗拒将要面对的幼儿园生活。
3.1.3 从物品方面进行准备
家长需自行准备必备物品,包括换洗衣服、饭衣、汗巾、水壶。选择性准备物品包括被褥、书包、小伴当等。在学校允许各自带被褥和书包的情况下,一般建议家长可以让宝宝带上自己的被子和书包,这样物品可以给宝宝带来熟悉感,有利于尽早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另外,还可以顺便带上幼儿喜欢的一两样玩具,给宝宝带来熟悉感。
3.1.4 选择合适的幼儿园
家长在为幼儿挑选入学的幼儿园时,其一,要考虑到幼儿园的硬件环境,即幼儿园的教学配置是否科学有趣,幼儿园的区域划分是否合理有序,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其二,家长要考虑到幼儿园所打造的氛围和环境,如教学环境是否轻松、欢快,教师装饰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关注;其三,家长要观察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否达标,幼教是幼儿入园后除父母外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幼教的素质水平十分重要。
3.2.1 环境准备工作
环境和卫生。环境是否安全、是否适合小朋友学习和生活,卫生是否达到指定的标准,这些属于幼儿园的最基本条件标准,也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标准。幼儿园的环境一定要适合孩子,从布置上要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针对孩子的心理和需求,提供孩子喜欢的玩具材料,从环境布置上给孩子和家长最大的信心和欢心。幼儿园应该要配置安全且开阔的户外活动场地,有利于孩子的视力和对运动的需求,学习环境要明亮透气,玩具要有智益性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睡眠环境要符合孩子的喜好。卫生必须整洁,并定期清洗,以避免细菌感染。
3.2.2 进行家长会召开工作
幼儿入园的焦虑不仅仅表现在儿童身上,父母也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因此召开早期的家长会能减少父母的不安。在学校开学前到召开家长会议,可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考察的方式方法,向家长详细说明各个区域的功能效用,介绍幼儿园所聘用幼师的一些情况,向家长介绍课程的设置及生活制度的安排,既能打消家长的顾虑,也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幼儿入园的一些准备需要,减少双方的沟通障碍,为幼儿入园做好最周全的准备工作。
3.2.3 做好幼儿情况记录
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可以提前到幼儿家中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与孩子的访谈,进行接触并沟通,并初步建立情感。温和友好的接触可以帮助孩子们为幼儿园做准备,减少孩子入园后的抵触情绪,和家长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等以便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交流,做好幼师的工作。同时做一份每个孩子的情况调查表,以便于更了解幼儿的习惯,也便于日后的教学。
3.3.1 成立家委会
家委会是家长委员会的简称,其作为幼儿园和孩子家长之间的枢纽性组织,各项工作开展的成效,会直接影响到园方与家长关系的张弛程度。有效地开展家委会工作,可以让家长明白其作为家长,在孩子心中是何种角色,充分融入园方组织的各项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对幼儿园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3.2 跟进孩子课后情况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课后情况保持沟通,幼儿园的老师会关注到每个学生,并且会在每次课后将当堂课的小结、孩子们的课前测和作文情况反馈到家长。当然除了课堂学习外,当家长在课下发现孩子的其他任何学习上面的问题时都可以及时与我们的助教老师联系沟通,老师会在课堂上针对性的给予孩子关注,以达到最终比较好的效果。
3.3.3 家长融入教学
家长融入幼儿教学当中是优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路径,可以有效地将原有的封闭式教学变成亲子互动式教学,家长积极加入幼儿园方所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当中,例如,郊游、游园、亲子运动会等,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带动下,幼儿对幼儿园群体活动的适应会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