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康(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191)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下发,农村城镇化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步,农村主要生产力从农业经济转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以工业、旅游业生产;他是以传统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社会生产的过程,以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高科技文明发展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民俗体育是依托于民众而进行活动,是一项集体性、模式化、传统化和生活化体育活动,依赖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活动。而农村则是民俗体育保存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根据地。近年以来,国家大力保护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民俗体育的发展则也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下面以青阳县杨中中心村民俗体育板龙活动为例探究其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
杨中中心村位于安徽以南青阳县杨田镇,至今流传一特色民俗体育活动——板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皖南艺术特征。
板龙的制作是集合竹篾扎制、编糊、剪纸、绘画等工艺于一体的艺术过程,主要采用杨树、柳树制为龙板,如长板凳形状,在龙板之上采用毛竹剖制而成的竹篾在其上编织成龙头、龙身、龙尾,板龙造型独特,风格独具;用传统皮纸加以糊制,龙头制作精细复杂,配有各种剪纸、扎纸艺术,精致美观;在皮纸之上用彩色染料绘制祥云符号,插上彩旗,板龙就已成形。
通过连接多条龙板组合而成整条板龙,分别在每块龙板的俩头打上圆孔,用木棍穿插其中,加以固定,舞龙者握住木棍便可起舞。杨中中心村板龙独特之处还在其龙头、龙尾与龙身相断,单独自由舞动。板龙由40板左右龙身相连,板龙中点燃蜡烛,以夜游巡舞。
龙灯会是在春节期间举行,大年初一或初二起灯,正月十六圆灯。舞龙需经过开光仪式后才能进行巡游出舞;正月十六那天巡游结束后便进行圆灯仪式,举行完圆灯仪式后便结束了龙灯盛会。
开光仪式地点选在地方土地庙,因为土地神具有掌管一方土地的权利,进行祭祀土地神。村里的老人们深信,经过祭祀开光过的板龙才是真龙降临,这样舞龙祈福才会灵验。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祛病消灾。出灯时,舞龙者身披龙红,龙红就是红布长条,有着吉祥的含义,还起到整齐、美观的效果。舞龙者需胯过稻草熏烟,以祛除身上之污秽。开光仪式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出舞巡游。每家每户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板龙,举行祭祀、挂红、恭送板龙仪式。
板龙是融体育、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
杨中板龙是由40多板组成,每板各需一名舞者。整个板龙的舞动需要的是龙头的引导,龙尾的跟随配合,龙头龙尾的套路队形方向转换多种多样。舞龙灯主要队形有盘龙、顺龙搅水、反龙搅水、S形等。板龙随着锣鼓乐而起舞,采用青阳传统乐队“打七场”,7种乐器组成的独特的当地民间乐队能够奏出各种曲调,板龙便随着曲调的不同而进行队形套路的变化转换。“咣个隆咚咣,咣咣咣,咣个隆咚咣,咣咣咣”的锣鼓乐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杨中板龙进行着不同队形的变换,舞龙者们激情地舞出板龙的风采,舞出杨中中心村板龙独特的魅力。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美好乡村、现代化农业经济和高科技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断的普及与推进,这一系列的进步也大大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价值观念的改变。这也就给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系列的危机。
人是民俗体育活动的主体,他也是民俗体育活动的主导者。杨中板龙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一代人的继承,他需要特有的板龙文化传承人,新时代随着科技进步,一些老手艺人已即将消失,传统的竹篾手艺、传统的扎纸、剪纸手艺等老艺人年事已高,或已不在人世,传统手艺得不到有效长期的继承。杨中中心村会制作板龙的老艺人少之又少,如今只有个别老师傅会制作板龙,七八十岁老艺人仍坚持传承制作,这将是杨中中心村板龙传承人的一个大危机;由于板龙的制作、装饰工艺复杂,程序繁琐,加上竹篾编织需要熟练、日积月累的经验,新一代年轻人更是没有经历社会艰苦,板龙制作耗时长,手艺复杂,艰苦,这也导致年轻一代人不愿从事板龙制作手艺的传承。
如今,农村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也随着现代化也大有改变,以前杨中中心村都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而今已全部转化为现代化机械生产,从事现代化劳动,农业也发展为科技化生产,个体承包制,大部分年轻一代都外出务工,村中在平常时节也就剩下中老年人,没有经济条件和体能体质条件从事板龙活动制作手艺,这也是导致板龙的传承人缺乏原因之一;现在年轻一代人钟情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追求高科技文化,现代化娱乐活动取代了传统民间民俗活动,认为板龙文化活动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对板龙文化传承失去了兴趣,价值观念的转变也导致杨中板龙的传承危机。
时代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民俗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精神追求,传统宗教祭祀的思想概念就有所淡化,先前民俗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安抚民心,是人们寻找心灵慰藉、安宁必不可少的形式与措施,祈求风雨和顺,四季平安,祛病消灾等的思想观念淡化,这也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民俗活动。
板龙的制作、装饰、活动仪式、人员劳务等一系列材料、工具、程序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1年杨中中心村板龙灯会所需的经费都是由村民自愿出资,对传统民俗板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后期投入资金加以保护与维护,仅仅靠村民出资实不是长久之策。
为了保护与传承这项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杨中中心村在2011年以来大力组织舞板龙习俗,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前后出舞巡游,旨在传承老一辈留下来的民俗文化,更好地通过板龙文化活动来团结村民,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也将通过板龙民俗来达到一个幸福、平安、和谐、美好的祝愿与愿望。2011年杨中中心村重新成立龙灯会,开始组织开展板龙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引导、提倡全村村民共同参与。2011年板龙的制作是由杨中中心村板龙老艺人王多长和施青龙等多名老艺人共同制作完成的,由个别村民自愿出资投入板龙活动的制作、活动,在村长和有影响力的老一辈共同带领下成功顺利举办。2018年杨中中心村王多长老艺人已去世,近些年的板龙制作皆由施青龙老师傅完成。杨中中心村龙灯会为了纪念、保存板龙文化活动,也专门请人进行摄像录像以存资料。从2011年至今,杨中中心村举办多次板龙龙灯盛会,旨在更好地传承这项传统的民俗文化,以民俗体育文化发挥其重要价值意义,鼓励团结村民,互帮互助,共同建设美好新农村,打造特色乡村而不懈努力。
民俗体育项目大多流传于地方民间,靠着当地的村民进行自然的保护与流传,但是一个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和一些政策、法规、条例进行保护,当地政府也就起到了一个主导作用。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九华山庙会一项,九华山庙会中具有“舞龙灯”项目。青阳县板龙种类很多,地方不同,板龙的风格,装饰,造型也都各具特色,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艺术特征,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这一特征,更应该加大对青阳县板龙进行记录,加大保护的力度,制定相关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政策,继续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板龙文化单独申报;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民俗体育项目板龙的老艺人,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资助,补贴,投入专门的经费对板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不仅为板龙文化提供了物质支撑,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参与到板龙文化的传承中。只有政府和当地村民相互协作,共同保护,才能使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长久保护传承下去。
佛教名山安徽九华山风景区就坐落于青阳县,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山庙会中就包含“舞龙灯”,依托九华山的旅游资源优势,板龙文化可以很好地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庙会时期内,和元宵佳节相关部门可以举办龙灯盛会,邀请各具特色的板龙共同起舞,发挥各自不同的风俗特色,打造一个自身特色品牌;同时可以邀请游客体验民俗舞板龙的活动,进一步推广与发扬了民俗体育文化;板龙造型独特,美观,对板龙模型可以进行展览,同时拍摄图片,视频展示板龙文化的风采,杨中中心村也应根据自身的位置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带动旅游项目,依托俩山一湖的优越地址位置,将杨中板龙文化更好地推出去。
积极引导、鼓励青年一代人参与、加入到保护与传承板龙文化,利用工作、学习业余时间可以有计划的学习板龙的制作、装饰和习俗,自觉地加入到保护与传承本地文化的队伍中来,组织传承人教学活动,积极引导新一代年轻人注重板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消除封建、迷信的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他们义不容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民俗体育板龙文化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板龙文化;鼓励大学生、中学生积极宣传、研究板龙文化,将板龙文化记载成册,对板龙文化的历史、价值、制作、表演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方式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板龙,以便更好地参与到保护中来;学校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组织学生舞龙灯表演、比赛,通过多种形式活动进行教育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