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荆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服务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物流业在服务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相关研究及实践领域,仍缺乏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充分认识。过去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供应视角。随着物流服务的发展变化,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进行研究,有必要将传统的供应视角转变为需求视角,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认识。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将物流服务相应的核心企业作为中心,从客户需求出发,对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进行控制,对链上全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效集成服务能力、流程、绩效以及顾客价值等各项管理,构建涵盖供应商以及需求方的网链架构,且该架构具备物流服务增值的相应功能[1]。
对服务概念的传统理解,将服务看作具有无形化特征的特殊产品。当前,传统逻辑逐渐被服务主导逻辑取代。在这种新逻辑下,对服务形成了新的理解,将之定义为特殊能力,且能被使用,借助相关活动,诸如行动、绩效管理等实现自身获益,或者帮助其他主体实现获益。提供服务的一方与客户需对有效性更强的流程以及相关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在此基础上,确保全局实现最大化的利益,进而对利益分配进行商讨[2]。在该逻辑下,客户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对服务供应链进行研究,需将供应视角转变为需求视角。
基于供应研究视角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进行研究,缺乏对客户角色的充分认识和高度关注,忽视了客户在此类供应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类供应链中,客户不仅投入各类有形产品,还提供相关信息数据和知识。当企业客户将相应资源投入之后,才能开始物流服务的实际生产过程。服务集成商对提供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以及能力预定不会对物流服务生产形成直接作用。在物流服务生产相应的全过程中,在各个阶段,客户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对产品供应链而言,可借助技术功能相应的配套机制对上下游各项协作进行有效保证。对服务供应链来说,服务双方均对服务理念及价值形成认同,才能确保服务提供商与客户形成良好协作[3]。若服务提供商难以对物流服务中客户扮演的具体角色进行准确认识,则难以形成对服务理念及价值的共识,无法对物流服务进行创新。
基于供应研究视角,对服务供应链进行研究,要以服务呈现出的IHIP特性作为基础,对物流服务具备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在IHIP特性的决定性影响下,物流服务相关产品无法借助库存对供应链进行协调,需集成商对不同种类的物流能力进行合理协调和有效配置。对物流服务而言,各类产品相应的物流服务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其根源是各类产品具有不同的服务客户。客户将需要运输以及仓储的具体物品向物流服务相应的提供商进行提交,并由客户对运作形式提出的具体要求,对运作模式进行决定。客户的参与投入对物流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客户参与的影响,服务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服务系统缺乏较强的可控性,这就需要服务提供商对服务能力进行预留,实现对各种变化的有效应对,这就导致其成本增加。为实现对异质性的有效消除,可对客户投入资源的具体类型进行限制。此外,还可适当对客户参与物流服务的具体程度进行降低,实现对互动环节的有效减少。上述做法主要对服务流程及对象进行规范,实现对标准化物流产品的有效开发,进而降低服务成本。对标准化物流产品来说,在客户参与的相关环节,可促进自助服务系统实现良好发展,最大程度上对客户参与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4]。
在供应研究视角下,物流服务相应的集成商需针对企业客户开展调研,并集合自身服务经验,对服务市场进行分析,据此对物流服务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提供。在实际中,企业客户并不对服务产品设计进行参与,集成商制定的解决方案难以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刻把握,更无法对客户问题进行创新解决。在需求研究视角下,企业客户的身份是合作生产者,对服务供应链进行参与,集成商能对客户需求进行准确把握。企业客户与集成商以及提供商进行互动,实现对价值的共同创造。
在需求研究视角下,集成商与提供商凭借各自具备的核心能力,对价值的共同创造进行参与,在服务生态系统中,各类能力要素相互协作、竞争,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
相对于提供商,集成商在对外界资源进行优化与协作等方面具备更为丰富的经验,其核心竞争力更强。集成商能对提供商具备的能力要素进行协调配置,并对提供商进行鼓励,促进关键资源的高度共享,进而大幅度提升服务能力。集成商转变对收益的过多关注,更注重对具备相关战略资源的提供商进行选择,并对提供商具备的战略资源以及自身具备的各项资源实施合理匹配,并将之导入客户相应的价值创造的具体过程中[5]。
集成商能实现对资源、能力的优化整合,但其目的并非要对提供商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取代,而是促进能力互补,实现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提供商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也不会由于资源、能力整合而丧失。这就有效消除了资源整合过程中提供商产生的后顾之忧。
供应研究视角以及需求研究视角均高度重视物流服务信息共享,只是关注要点存在差异。在供应研究视角下,信息能有效消除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效应。集成商与提供商借助先进性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实现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巩固两者的合作关系。借助信息共享,能促进原有信息大幅度提升其知识价值,并形成知识储备,对供应链实际运作绩效进行有效增强。在需求研究视角下,提供商的各项活动不受企业客户的直接控制。但企业客户为增强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会要求提供商对服务过程相关信息进行共享。这就促进了集成商对过程可视化相关系统进行建设,迫使提供商对专业性较强的物流信息系统,诸如TMS以及WMS等进行采用。另外,信息共享能推动企业客户加强与集成商的专业知识互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物流具备较强的服务属性,仅通过供应研究视角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进行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从需求研究视角,对客户作用进行充分认识,使物流服务相应的供求双方认同相同的服务理念及价值。对客户参与进行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促进物流服务实现标准化发展和有效创新。当前,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要在需求研究视角下,紧密加强需求创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构建物流服务的柔性方案,推动物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