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2019-12-26 14:21张文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服务建设

张文宇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宜昌 44300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为主、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将施行,密集出台公共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表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纳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社会民生领域特别是文化领域投入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均以及效能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和文化民生的改善,需要认真对待并着力解决。

1 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

1.1 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1)人员队伍不稳。中西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人员方面普遍存在工作人员青黄不接、文艺骨干后劲不足和专业志愿者队伍供不应求的状况。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和历史遗留,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身份不明确,日常开支渠道多为“以钱养事”,各基层文化服务站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缺编、青黄不接、人员流动停滞等现象。不少西部地区文艺骨干团队都为民众自发组织、成立和开展活动,仅凭个人兴趣爱好,大多无经费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无人,广大青年对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间技艺等不重视不研习不传承问题相对突出。在文化志愿者方面,存在正常工作时间无人,周末时扎堆;城区相对集中,基层严重缺人的状况。

(2)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中西部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自为政地向公众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服务。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馆等机构,分散服务,没有形成共享机制。

1.2 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1)经费来源局限。当前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主要局限于政府拨款和专项政策支持,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经费十分有限。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镇村能得到集体经济的扶持,但总体上看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有限。

(2)可支配收入有限。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条件的改善,可支配性收入、对软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开展日常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如培训费、服装费、化妆费等,致使公共文化发展缓慢,服务体系不完善。

1.3 产品供给质量不高

(1)产品供给不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中,中西部大多数基层文化活动多为广场舞、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单一,产品供给内容单调,不能满足大众对文化服务的多样性需求。政府整齐划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清单,没有结合各地实际,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服务需求的区域化差异。

(2)服务效能不高。在“三下乡”活动中,西部地区还存在图书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配置不合理,送电影下乡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基层形势发展需要的状况,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停留在配齐电脑、网线等硬件的形式上,配套技术不到位,既未整合成可便捷实用的数字资源,也没有实现全覆盖和普惠性,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文化供给仍需探索。

1.4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有限,以及西部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人口分布特征,西部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场馆不足和覆盖不均衡的问题。不少县市存在基本文化场馆缺失、建设滞后和面积不达标的情况。

2 完善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明确政府责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让公益文化利益占主导地位、文化资源最大化、设施配置最优化、服务利益民众化,必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用专门的法律规章和相关的政策制度,明确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

(1)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西部地区要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引导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从思想根源、现实困难入手,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针对文化建设人才缺乏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创新人才引进管理使用机制,文化部门要加强与人才引进和管理部门衔接,重点引进公共文化策划、组织、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乡镇文化人才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探索在乡镇文化站建立文化专干特聘机制和设立乡土文化人才津贴,吸引和稳定乡镇人才队伍。还可以突破事业单位招聘的学历、年龄限制,广泛吸纳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按事业单位标准参加社会保险、核定待遇标准和职称评定,不断激发其活力与创造力。要发掘一批对民间文艺、“非遗”感兴趣的青少年,由政府出资,送进专门的艺术院校进行定向委培,成建制地培养储备一批上层次上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对文化志愿者资源的整合,改变志愿者服务城乡和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探索安排大学生以实习实践的方式下乡工作一个月,利用自己的文体专长或专业知识,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贡献力量。市、县、乡文化部门和单位要分类分层组织文化专干、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开展广泛多层次的业务培训,重点培育具有带动、辐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技能和文化骨干。

(2)进一步统筹整合资源。西部地区要成立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领导机构,将涉及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单位相关部门的公共文化设施、活动品牌、纸质电子资源梳理整合建库。信息面向全社会公开并动态更新,做到设施共享、数据共享,联合承接活动、策划演出、培训等文化服务,并在各相关单位和部门间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2.2 转变投入方式:鼓励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转变文化服务的投入方式,积极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努力形成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建设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新格局。

(1)扶植文化产业。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大对公共文化投资的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服务的市场化、资金的社会化获得更多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应支持非政府组织和民众个人从事公共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公共文化服务。

(2)打造文化品牌。鼓励各县市、村镇根据自身实际,深挖自身潜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的繁荣局面。要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强化科技支撑和应用,深化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持续满足新社会阶层和重点人群的基本文化需求,以县、乡镇、村为主线,加强政府组织引导,提供平台,充分挖掘地域优良文化传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特色化,持续深化特色文化村(社区)创建工作。

(3)强化造血功能。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吸引投资、服务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从各方面增加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或盈利性收入。

2.3 优化服务效能:衔接文化消费与供给

政府应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加大宣传,整合资源,在促进文化的大思路、大格局、大跨越、大发展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提升公民个人素质。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不断的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熏陶,要与当地的风土民情、乡约旧俗密切的结合起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方式群众的喜好来引导和提升其基本文化素质。

(2)丰富文化服务产品。要集思广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打造或引进一批群众接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如戏曲、杂技、马戏、传统庙会、儿童游乐等,丰富民众业余文化生活,培育民众文化消费习惯,拉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服务相关各部门要形成合力,齐心协力促进本地的文化服务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体育、娱乐、康养、旅游等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融发展。

2.4 完善设施建设:保障基础设施城均衡发展

要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补齐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要将基层文化建设切实纳入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

(1)加快推进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实现县市区两馆全覆盖。推进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

(2)加大乡镇文化站建设投资力度。把乡镇文化站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使每个乡镇文化站都有站舍,面积不低300平方米。

(3)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村文化室,因地制宜建设村文化活动广场。完善农家书屋书籍配置,更好发挥村农家书屋作用,全面实现所有自然村通数字化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服务建设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