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君 琪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疾病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在唐以前就已出现,例如汉乐府古辞《妇病行》、齐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梁江淹《卧病怨别剑长史诗》等。唐朝病中诗的创作日益兴盛,如卢照邻、陈子昂、王维、孟浩然、杜甫、元稹、白居易、罗隐等众多诗人,都有病中诗作,且数量颇丰。南宋时,病中诗作依旧纷涌而出,宋末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疾病”类的诗作单独列为一类,序中写道“疾病呻吟之,人所必有也。白乐天有云: ‘刘公干卧病瘴浦,谢康乐卧病临川,咸有篇章。’盖娱忧纾怨,是以见士君子之操焉。”[1]杨万里作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存世诗歌4000余首,病中诗200余首,其病中诗作在内容与艺术上有其独特之处。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既高龄又高产的诗人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杨万里在中晚年时饱受疾病摧残。阿恩海姆曾指出:“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实用手段并不是出自艺术本身的要求,而是源于病人的需要。源于陷于困境之中人的需要。然后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的手段都会受到欢迎。”[2]因此杨万里在其诗作中多描绘疾病带来的痛苦体验,以便抒发郁积内心的苦楚。在其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焚毁诗歌的写作时间不计),写下众多病中诗篇,但也正因这些疾病,使作者的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杨万里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病中诗,这些诗作描绘了其在中晚年时期遭受的各样疾病折磨,通过阅读其病中诗作,可以知道其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淋疾。如《丙寅人日送药者周叔亮归吉水县》:“向来肝肠痛如割,今来疾痛全然脱。”[3]2249《去岁四月,得淋疾,今又四月,病犹未愈》:“极痛过於割,通身总是灾。”[3]2237淋疾可以说是带给诗人最大痛苦的疾病。第二,眼病。如《春尽夜坐三首》(其一):“春光草草病中休,病眼逢春道是秋。”[3]2236因为眼疾,诗人看周围景物都黯淡失色了不少,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在诗人眼里也如秋天一般萧索。《观书》(其二):“看得眼昏花,放了还太息。”[3]1311第三,脚痛。如《病中复脚痛,终日倦坐遣闷》:“谁知病脚妨行步,只见端居道坐禅。”[3]2213脚痛使诗人不能随意行走,只能安静坐在一处。第四,耳聋。如《过湖口县上下石锺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其下》:“老夫不能认款识,愿闻大声开病耳。”[3]1814诗人年纪老迈,听觉也变得迟钝,只有人大声说话才能听的清。除此以外,诗人还饱受“体痛”“病肺”“病肩”“齿痛”“痔疾”“腹痛”等疾病的折磨。
杨万里的病中诗细致而真实地刻写了他所遭受的疾病煎熬。这种煎熬既有肉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对于肉体上的痛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笔调直白写出,如:《春尽夜坐三首》(其二):“疾痛呼天天岂知,知而不管亦何为。”[3]2236由于疾病,作者全身疼痛难以忍受,以至于埋怨上天——上天不知道我身体上的痛苦,不然它怎么不闻不问呢?《观书》(其一):“览旧眼全痛,诵新神顿还。”[3]781作者由于眼病,看书导致眼睛疼痛。《病中感秋》:“病中一刻抵三秋……秋来不为别人愁。”[3]2241痛苦的体验总能让人感觉度日如年,疾病给作者肉体带来的痛苦让他感觉“一刻”如过“三秋”似的漫长。《病起览镜二首》(其一):“病起长新骨,居然非旧容。”[3]2240作者的容貌因疾病而发生改变。
对于精神上的折磨,如:《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病夫自与春无分,好景非於我独遗。”[3]2235春日里百花盛开,生机勃勃,但作者却未被春日气息感染,因疾病而倍感颓丧失意、孤独落寞。《春尽夜坐三首》(其三):“病夫说病诉旁人,他自开眉我自颦。”[3]2236此处作者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病中体验对别人说,本想让旁人理解自己,没想却换来嘲笑,作者的孤独感得以宣泄。这类诗作在杨万里的病中诗作中多不胜数。由此可知,杨万里因疾病而内心苦闷、颓丧失意,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感觉疏远,倍感孤单落寞。
弗兰茨·贝克勒在《向死而生》中曾说:“人类难逃死亡的噩运,因此尘世生命就是有限的……然而死亡无可回避则是确定无疑的。”[4]人们在面对疾病时,深切感受到生命体各项机能的衰退,给人带来一种临近死亡的恐惧体验,激发人们向往健康、摆脱疼痛的本能。诗人杨万里的“病中诗”中充满了摆脱疼痛与寻求健康的诉求,多首诗作表达了对医者医术的称赞。
杨万里晚年饱受淋疾带来的痛苦,病中诗作中称赞医者医术的有五首,就有三首因医者有效医治淋疾而给予称赞。如《丙寅人日送药者周叔亮归吉水县》:“向来肝肠痛如割,今来疾痛全然脱。捉著根源尽扫除,周郎神医天下无。”[3]2249此处写诗人因淋疾感觉肝肠有如被刀割一样难以忍受的痛苦体验,但医者周叔亮的药方使诗人的痛楚消失殆尽,因此诗人称赞他为“神医”。《送戴良辅药者归城郛》:“寄言仲景与安常,古今何代无医王。”[3]2244此处因淋疾被医治,诗人将医生戴良与仲景、安常相比,认为戴良同他们一样,也是一代医王。除此之外,诗人也因其他疾病的医治来称赞医治他的医生,如《罢丞零陵忽病伤寒,谒医两旬,如负担者日远日重,改谒唐医公亮九》:“料病如料敌,用药如中的。”[3]53说唐亮九医术高明,诊断、医治疾病胸有成竹,招招击中疾病要害,同时“但使乡邻少卧痾,眼底名医麻竹多。”[3]因为医术高明,邻里乡亲受益颇多。
杨万里的病中诗不仅对其所遭受的疾病进行了细致真实地描写,对医生能够医治其疾病减缓其痛苦表达感激而称赞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作描绘了他生病期间的各种活动。如《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羹新煮翠茸纤。人间脍炙无此味,天上酥陀恐尔甜。”[3]2005这首诗作描绘了诗人生病期间苦中作乐的积极心态与闲适心情。《端午病中止酒》:“偶然一读香山集,不但无愁病亦无。”[3]2254写诗人读书时,疾病带来的愁闷心情一洗而净,身体所患疾病仿佛消失一样。《英石铺道中》:“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3]933诗人虽身患各种疾病,但从未因疾病而消磨掉对生活的热情,在其疾病期间游山玩水,可见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不受疾病羁绊生活的热切追求。《病疟无聊》:“病身兀兀意昏昏,急挂东窗避夕矄。坐看云生还有雨,忽然雨止并无云。”[3]393此处写作者生病期间身体乏力、头脑昏沉,由于阳关照射刺眼更感眩晕,诗人急忙将“东窗”挂起。突然又发现窗外云生起雨,瞬间雨停云散,通过诗人的细致描绘,展示了他病中无聊、闲适的生活。诗人的病中生活除此以外,还有他参加宴会、病起散步、赏花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诗人的病中生活。
杨万里出生在一个极其贫苦的乡村家庭,其父杨芾是教书先生。纵使家庭贫困,杨芾也经常忍饥节食购买书籍,告诉杨万里:“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盍懋之!”(《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四,四部备要本)即让儿子从小勤勉读书。杨万里十岁时随其父“宦学四方”,十几年来,先后拜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刘廷直等为师,他曾在《夜雨》一诗中回忆自己的读书情况:“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情无侪。”[3]544然而到了中晚年,杨万里却因眼疾不能经常读书甚至不能读书,如《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其一):“病眼逢书不敢开。”[3]227《观书》(其二):“书册不可逢,逢得放不得。看得眼昏花,放了还太息。”[3]1311《经和宁门外卖花市见菊》:“病眼仇冤一束书,客舍葭莩菊一株。”[3]1184这些诗作都写了诗人因为眼疾不能畅快读书而产生的失意、苦闷之情。
除了不能读书,因为疾病,诗人还不能饮酒。《病中止酒》中曰:“平生万事轻,惟以酒自娱。当其爱酒时,一日不可无。”[3]2243《病中夜坐》:“病身不饮看人醉,乾雪无端上鬓来。”[3]797可以知道,诗人一生爱好饮酒,因为疾病只能“忍痛割爱”。
杨万里自绍兴二十六年(1156)开始做官,直至绍熙三年(1192)年回到故乡,才结束了他几十年的为官生活。为官期间他一直远离家乡,除为父亲守丧和准备就官的几年时间居住家乡外,一直在为官地居住。因此在他的病中诗作中多有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如《东园幽步见东山》:“何曾一日不思归,请看诚斋八集诗。到得归来身已病,是侬归早是归迟。”[3]1860此处写诗人为官时迫切希望回归故里,但是回归故里时已是疾病缠身。《和同年李子西通判》:“病身只作家山梦,径菊诗葩两就荒。”[3]975此诗写于淳熙六年(1179),这年正月,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二月携全家离开奔赴广东,举家迁居异乡本就让诗人心中对故乡思念加深,又值病中,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厚。《再病书怀呈仲良》:“夜雨遣人归思动,不知湘水几篙深。”[3]49时值雨夜,凄凉暗淡,再加上诗人身体有恙,客居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无法排解,因此诗人“归思动”,想趁湘水高涨之际,尽快回到家乡。
疾病让患者窥见死亡的阴影,让患者的时空观发生偏离,同时让他们揭示出人生的众多疑问,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杨万里的病中诗作中,可以察觉作者对于生命衰落的感伤。如《病后觉衰》:“病著初无恼,安来始觉衰。”[3]703诗人初染疾病并没有觉得愁烦,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觉疾病催人老,由此催生出一种衰落感伤之情。《病起览镜二首》(其二):“览镜忽自问,何方一病翁。”[3]2240疾病使诗人面容憔悴,在镜中观察的容颜,诗人都难以辨识自己,可以体会诗人内心的惊恐、怀疑。《感秋五首》(其一):“起来且复卧,未敢窥柴关。不知病至此,为复老使然。”“叹息复叹息,谁是长少年。”[3]1271疾病使诗人身体倍感疲乏倦怠,因为年迈疾病来袭,疾病又加速衰老,使诗人内心愁闷、感伤,不禁发出谁能永远青春永驻的感叹。
杨万里的病中诗与同时期陆游及稍后刘克庄的病中诗作相比,反而让人从这些诗作中感觉到妙趣横生、心颖独特。这与其病中诗作富有独创性的诗歌艺术有极大关联。
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对于物我关系的思索、描述贯穿其整个发展历程。以往诗人对山水景物进行描绘时,多从其外部特征进行细致刻写,而杨万里却另辟蹊径,打破物我之间的对立关系,将万事万物都看作与自己等同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灵。如《初秋玩月》:“九州四海几人看,作意独来寻老夫。”[3]1042月亮能够体悟自己孤独的境遇,同时也观察到诗人孤身一人,因此专门来寻找诗人增添其乐趣。《积雨新晴,二月八日东园少步二首》(其一):“去岁春时政病身,对花不饮被花嗔。”[3]1966正是春色宜人,百花盛开时节,诗人由于疾病不能饮酒,受到了花的责怪。《赠相士襄衣道人杜需二首》(其一):“病身更遣永山倚,野鹤孤云也替愁。”[3]92野鹤孤云也为诗人衰病的身躯发愁。杨万里通过打破物我的对立关系,使物拟人化,使物与我血肉相联、亲密无间,开创了诗歌艺术的新天地。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自然灵动,轻快明丽,姜夔在《次韵诚斋送仆往见石湖长句》中评价其诗歌语言:“韵高落落悬清月,铿锵妙语春冰裂。”其病中诗作中诗歌语言亦是如此。如《丙寅人日送药者周叔亮归吉水县》:“拔草不拔根,塞水不塞源。忽然草生更水长,败却禾稼仍滔天。”[3]2249诗人将医治淋疾比作拔草除根、堵水塞源,旨在说明医治淋疾也应在根源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有功效,达到“捉著根源尽扫除”的效果。其中“拔草”“塞水”的比喻巧用民间俚语俗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病中止酒》《病中止酒二首》《初秋玩月》等病中诗作通篇用平实简洁语言写出,读来毫不费力。其病中诗作中多运用“阿谁”“哦诗”“只有”“不须”“何曾”“作么”“若个”等等俚语俗语,不计其数,看似随意运用,但其却是诗人精挑细选的结果。正如钱钟书所说:“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6]除此以外,杨万里病中诗作中很少用典,多用虚词回旋,巧用叠词、数词等,这也是其病中诗歌语言自然灵动的原因。
杨万里的病中诗作,写得灵活多变,新颖独特,这与他异于常人的艺术想象有关。如《病起览镜二首》(其一):“眼添佩环带,腰减采花蜂。”[3]2249诗人由于疾病,身体渐衰,无精打采,形体消瘦,眼角四周增添了不少皱纹、眼袋加重,腰部纤细。但作者在此处亦发挥其想象特长,将眼袋眼纹想象为佩环,瘦弱的腰肢和蜜蜂的细腰作比,形象生动,引起读者想象。《病中夜坐》:“月流银汉小徘徊,似恋空庭独树梅。”[3]797诗人夜晚在居所独自静坐,发现月光、辰星在园中洒落,月光若隐若现,诗人却将其想象为因暗恋庭中的梅花而久久徘徊不肯离去。此处诗人将月、星辰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读来饶有兴味,引发联想。杨万里病中诗作中类似诗作多不胜举,正是因为其丰富奇特的想象,以故为新,才使其病中诗作读来并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尽是悲凉之感。
杨万里的病中诗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内涵,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将其与众多诗人的病中诗作区别开来,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值得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