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红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而教学质量也是衡量教育工作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国家也高度重视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变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也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目前,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了新的需求,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到了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最早出现于职业教育当中,但随着其深入渗透,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凭借着其独到的发展规模让该模式在研究型院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中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对于现代高等教育来说,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之上,可以有别于高职院校,打造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高等院校,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上有所差异,职能侧重点有所区别。但是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却成了教学的共同目标,旨在适应未来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以本科院校为例,教学内容主要以通识教育与理论知识为主,而必要时可以进行研究生教育。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下,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下的教学特征体现出对人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可以直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以便于针对性地进行应用人才的培养[1]。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像职业院校学生一样具备岗位操作技能,还需要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企业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着实践指导的职责,并立足于企业发展与未来行业趋势,让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校企合作下的教学工作面向于全体学生,且相比于职业院校来说,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和环境方面具备优势,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所以这类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多数是国内的大型企业,涉及高端技术的研发工作。换言之,此类高校不仅代表着区域内的发展水平,且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服务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所以校企合作下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打造研究中心,旨在对行业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产业技术与产业升级也能随之展开。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发展,教育为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人才支持。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产业、新业态逐渐出现,促进了工业化发展与社会转进的步伐,也对现代劳动者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现代社会是应用型社会,教育工作也需要质量保障,以技术水平强化教学支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全面影响着现代教学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没有教学质量保障的现代化,就没有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科学化。校企合作模式下,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能满足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个人专业素养。
从2010年开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了人才培养与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即“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国务院办公厅与教育部门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颁布《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这说明教学工作可以得到制度化保障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2]。此时,企业可以强化实践方面,为校企合作提供新的环境和空间,以产教结合等方式为高校人才提供实践场所,社会也能更加认可这些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符合院校本身的人才培育目标与发展方向。
2.2.1 教学活动面临的现实压力
对于院校来说,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但考虑到某些院校刚刚开始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明确该方案的内涵,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教学管理实践问题无法快速得到反馈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动力。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然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需求。所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也会以发展眼光去正确看待校企合作问题,只有企业在愈发了解教学影响的前提下,才会愈加提升参与的主动性,这也成了当前教学活动面临的现实压力。
2.2.2 制度落实问题
虽然政府部门、 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案,企业政府部门也鼓励和支持院校和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但从总体效果来看,制度落实问题仍然成了影响这项工作展开的主要阻碍。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仍然无法落实到位。例如人才培养的权责问题、补贴保障问题等。总体来看,广泛的教学体系需要双方共同明确人才培养计划,并注重共同教学与共同研究,而不是传统的单一化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方案必然缺乏深入调研的经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最终结果上都会陷入误区。
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看仍然是教学工作与教育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院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支持。早在1997年,就出台了《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也随之出现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内,双师型教师及同事具有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职业技能实践水平。但现实情况下,高学历教师并不一定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科研水平较高对教师不一定达到学历要求水平。因此,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也会有自身的担忧,认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学校运营管理的日常工作。在未来,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将成为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保障,只有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保障人才符合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教学工作并不完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还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学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则、 核心价值体系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之对应的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也共同构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会因为校企合作得到融合,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然而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引导的现状普遍存在。虽然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具备企业所需求的人文精神,但由于对传统企业文化的意识不足,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也导致校企合作文化融合工作的缺失,文化融合只立足于表面形式[3]。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最终目标都在于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仍然离不开文化融合。
对于院校,校企合作的主体包括国家、教育部门、高校和企业等,国家代表的是社会层面的整体利益,所以在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时应明确各方的利益要求,否则会影响到制度的落实情况。而教育部门需要明确国家层面的指令,也需要针对性解决各项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高校具备调节各方合作的作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完成工作安排。但企业的行为逻辑立足于企业的盈利工作,如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无法获得利益成效,甚至出现普遍性亏损,那么双方也会缺乏合作动力,教学工作缺乏空间和场所,必然影响到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求在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多方协同下的整体规划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例如在体系当中,政府部门发挥的是引导作用与服务机制建设工作;而院校发挥的是组织职能与质量保障体系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在于推动相互协商的多元化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自觉性[4]。因此,体系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些方面而展开。
从目前的教学环境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仍然背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对于院校来说,教学质量的提升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重点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以便于强化人才质量培养,完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紧跟时代要求。学校应该意识到,企业仍然是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澳大利亚TAFE 学院所采取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通过企业主导并参与,通过企业规划参与到课程安排与师资建设工作当中,并要求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以便于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水平。企业也会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估过程中,打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判断其是否符合行业的需求,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综合来看,行业企业会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企业也需要做好和院校的工作对接,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环节当中,让教学工作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当然,政府部门在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项社会发展公共问题应立足于政府的要素出发,通过制度建设与监督保障体系来维护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影响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维持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
各个专业的快速发展之下,让学校的理论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实践平台,企业实训基地等区域的建设工作也可以将专业的信息进行传递,训练学生可能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之下,我们也需要注重教学环境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体现出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工作的价值。校企双方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对课程展开共同规划,并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规划,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进入企业接受技能训练,并培养其专业技能。学生的双重身份下,他们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的后备人才,既保障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环境,也让企业获取了收益与社会知名度,增加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主体意愿,这也是德国“双元制”教学体系成功发展的必然因素[5]。
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之下高度重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也应该立足于社会行业需求,将企业所需的信息融于专业课程之内。在和企业进行合作的环节中,可以掌握市场发展趋势与行业动态,强化理论教学的适用性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也应明确标准。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人才进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或挂职,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吸取经验。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知识储备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双方协作不仅有利于育人机制与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打造一支技术水平出色的师资队伍,实现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之下,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方案的育人机制也是教育事业的关键。但我们也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思考。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交流合作也将让教育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