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吉韬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自此,“文化自信”正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而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高校书法社团作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阵地,其生存发展却往往被忽视,特别在部分理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中,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尤为堪忧。
国内对于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理论及实践的研究相对丰富,然而针对高校书法学生社团建设的相关研究数量极少。厦门大学方奇和西安美术学院杨勇从高等书法教育工作角度阐述了互联网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冲击,但对书法社团这一特殊团体并未给出明确的分析论述;李云并分析了高校书法社团面临的问题,并以系统论的视角,引入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方法探索在社团建设中的应用,但缺少实际调研环节,也未知系统论在社团建设中具体成效。针对以上研究不足,笔者聚焦我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针对重庆市高校书法社团生存现状,采用实地调研、社团交流、人物访谈等实证方法调研了重庆市共计10 所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艺术学等有特色背景的高校学生书法社团。
该文的调研对象分别是重庆大学书法协会、 西南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四川美术学院墨耘书法社、重庆师范大学书法协会、重庆邮电大学兰亭书社、重庆医科大学弗唯阁书法协会、重庆理工大学书画协会、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书法与美术协会、 重庆工商大学书法社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众画几何工作室。经过实地细致调研,发现高校书法社团在运行和建设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生存压力,其中以四川美术学院、 西南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等文科背景下的高校书法社团规模较大,师资和经费较为充足,学校在管理中也比较重视。而其他高校书法社团在实际运行中均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师资不足及运行管理机制不成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书法社团师资不足是本次调研呈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调研的10 所高校书法社团中仅有5 所高校配有专任的指导教师,且均为兼任教师。由于本职工作繁忙,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数量较少,5 所配有专任指导教师的书法社团中仅有重庆邮电大学兰亭书社坚持每周由指导教师亲自授课。
该次调研的10 所高校书法社团中有9 所高校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和活动安排。绝大多数书法社团采取朋辈辅导教学制度。由于授课学生水平有限,教学内容固定,书法指导中往往注重书写技法的练习,呈现出教、练、改的传统固定模式,忽视了书法本身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递。长此以往,教与学缺乏激励与变通,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提升书法素养。
据实地调研,分别入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场地经费较为充足,绝大多数书法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此外,各社团运行经费来源主要来自社团学员缴纳的会费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各高校委员会社团专项经费划拨。由于社团活动开展、工具耗损、字画装裱、外出观摩和交流均需要经费开支,重庆市大多数高校书法社团处于经费拮据的状态。
各高校书法社团开学初迎新报名时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踊跃,然而在几次课程之后,很多同学就没能继续坚持学习。究其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师资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等原因,更重要的是报名的学员大多数并未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加之新生入学后课业负担与二课堂活动任务逐步加重,分散了练字的精力,导致部分同学放弃继续练字,书法社团流失率持续升高。
各高校书法社团一般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各高校委员会直接监管。对于大多数高校,管理部门对书法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做出必要的指导和约束。由于社团创建审批较为随意,非常多的社团缺乏鲜明的特色,暴露出对书法社团建设重视不足的根源问题。
墨守成规、闭门造车对练习书法是非常不利的,各高校加强书法交流是社团未来发展的着力点。这种交流不仅仅停留在书写技法层面,更多地是聚焦书法内涵及延伸的相关艺术,可以采取讲座、沙龙等形式,形成高校书法界的“百家争鸣”。
由于各级书法家协会专业水准较为权威,因此高校书法社团如果想在专业上不断提升,必须加强同各级书协交流,聘请书协优秀会员担任社团校外专业顾问,定期给学员指导。各级书法家协会对于吸纳优秀的青年书法人才也有较高需求。
高校书法社团未来需配备固定且专业的指导团队,固定且具有一定规模面积的活动场地,固定且较为充足的活动经费,用于教师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平日展览等。此外,由于书法社团中不同学员书法基础差异较大,高校书法专任教师数量极少,因此跨校参与其他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活动很有可能会成为社团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高校书法社团作为高校践行“文化自信”教育、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生存现状及发展必须得到高校管理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据该文实证调研,重庆市高校书法社团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难题亟待解决。该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对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