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一
对于国家而言,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历史文化典藏的保护区;对于民众来说,公共图书馆是自我学习与提升文学素养的终身学校,能为其提供相关公共信息普及与传递服务;对于社会而言,公共图书馆更是发挥了传播文明、传承历史的社会教育价值。在社会经济结构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现实背景条件下,民众对精神文化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产生的相关联消费与产品需求也在递增。虽然以图书馆、博览馆等为主的文化机构在助推文化资源转换与使用价值增长方面的作用突出,但各个机构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在公共服务事业中发挥的力度不一,各大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营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同样具有大量优质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却因受到机构性质、管理体制或社会观念等元素的影响,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领域进度缓慢[1]。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作仅停留在实验阶段,缺乏完整的研发模式与深入的理论经验。如何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工作,使其能够有力助推文化产业经济的增长和改变迫在眉睫。
公共图书馆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后人民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转变的必然产物。文化创业产品本质上是一种具备商业性质与功能性质的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师对文化进行革新或重新建构并注入个人灵感创意,是一种以各类产品为载体,以文化内容为核心要素,融合多种文化元素,能够迎合各类消费人群在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等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都具备高知识性、产品附加值高、偏好差异化以及弹性化需求为主等特点,并且符合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第一,公共图书馆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虽然兼具文化属性、教育属性和商业属性,但它不是市场上流通较广的文化产品,也不是单一的对馆内文化典藏的直接复制,而是一种通过产品研发与设计实现承载馆藏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载体,其根本支撑依然是以文化创新为主,具备的服务性质也是针对文化和价值情感体验。文化创意产品能传播馆内典藏文化底蕴,有利于宣传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价值观念等,并能够发挥一定的社会教育价值。
第二,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来源依然是以政府全额拨款为主,政府的财政基础和拨款金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步伐,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乃至各个产业呈现出同步信息化趋势,这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契机。研发相应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为图书馆带来额外的财政创收与资金支持,扩充了馆内建设资金,在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财政负担,为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三,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内涵的投射过程,给予了消费者在图书馆以外的地方接触文化、了解文化的渠道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馆内工作人员在研发文化创意时需要做好相应的整理、收藏等其他工作的同步规划,提高馆内管理和服务水平[2]。只有这样,研发的产品才能够带给消费者丰富的精神审美体验,同时提升图书馆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有助于塑造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品牌形象,形成积极的社会影响。
笔者通过电话探访和网络查访的方式了解到,现阶段我国有37家公共图书馆机构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试点。在查阅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研发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研发的产品主要为馆藏品的复刻产品、相关学术资料的出版类商品、现场参与互动的体验式产品以及创意研发[3]。其中,南京等地的图书馆还掀起了“文化创意热潮”,但研发规模与力度均较小且不具备官方性质,唯有国家图书馆的研发范围较广、投资力度较大,研发的相关产品也基本能够依托本馆的典籍文化迎合大众的文化体验需求。可见,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领域依然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研发经验不足及创意匮乏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表现。
受到内部动力不足与外部动能薄弱各因素限制,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创意产品的研发工作上普遍存在创新力度不足、设计定位不准、产品品类较为单一等问题,设计的产品往往无法真正体现馆藏文化的价值,也无法真正满足大众的实用性需求,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不成正比,市场定位有所偏颇。同时,研发存在较为严重的低水平同质化现象,缺乏艺术创新,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品牌效应。
我国公共图书馆均是由政府拨款保障运营的机构,自身不具备从事营利活动的能力。虽然国家相关文件对公共图书馆从事营利活动提出了经济支持的意见,但现实操作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到位,无法完全贯彻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4]。社会整体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服务性质,这也使得研发资金的注入存在困难,进一步导致某些公共图书馆无法实质性开展相关研发工作,缺乏基本的研发动力。
现阶段,很多公共图书馆受发展规模与资金的限制,并不具备专业的产品研发与产品营销团队,甚至一些图书馆负责研发与管理的人员属于跨职位工作,相关的设计研发理念薄弱,研发经验与技能都较为缺乏,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当前,虽然大多图书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处于探索阶段,但依托于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研发的各项产品依然不乏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产品。此类产品的研发为各公共图书馆带来了良好的销量和收益,也带来了一些“仿制”和“剽窃”性质的侵权伤害。这主要是源于图书馆自身不具备生产功能,生产需要委托其他厂家;或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不足,不能及时制定各类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防范策略,导致部分创意研发产品在授权其他生产厂家进行生产的营销渠道中出现了各类伪劣仿制品。这种现象不仅侵害了公共图书馆的知识产权,更扰乱了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秩序。
作为研发工作的主体,若要提升研发水平,各图书馆必须从自身出发。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深挖馆内文化资源,恰当把握自身的文化元素和底蕴特色,保证研发的文化基础性。在进行元素筛选时,必须要关注研发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实质性的文化内涵;在进行研发时,也不能直接复刻馆藏元素,应更多关注元素背后的意蕴。另一方面,在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时,要避免拘泥于单一的产品种类或形式,应该结合各类新科技手段,提升研发的科技含量,增强研发产品带给大众的体验感。此外,文化创意产品应附加相应的娱乐属性,满足受众的实用性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及情感的渗透与教育。
各图书馆及文化部门必须要树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作发展原动力的思想观念,加大引进与培养具有高素养的高端创意产品研发及营销管理人才的力度。第一,加强对馆内自身设计研发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培训的扶持力度,鼓励馆内研发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交流与合作,确保馆内人员具备正确的版权专利等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研发观念。第二,制定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保证各级人员能够以正确的管理方式从事公益性文化服务。与此同时,各图书馆可与相关高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合作的人才战略,从源头定位并把握高端人才,确保工作人员的技术针对性与适宜性,进一步提升研发技术水平和质量[5]。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受到传统运营与发展模式影响,普遍在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工作上较为生疏,产品的研发和影响动能双向不足。因此,各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自身向文创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等其他成熟优秀的企业单位学习研发模式和研发经验的意识,加大与各企业单位或社会力量的合作力度,强化与各同级图书馆单位的沟通交流,构建研发资源的链接共享,以整体行业研发水平的前进带动自身的发展步伐;同时,加强与各高素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合作交流,丰富研发理念和方式;加强与大众群体的互动交流,准确把握大众的消费需求,从而研发出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创意产品。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合作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规避版权或知识产权的侵犯风险,坚决抵制抄袭和非法使用版权。
公共图书馆的机构性质使其运营无法独立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之外,因此,各级部门必须要贯彻国家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推广的政策方针,依循公共图书馆法中有关创意产品研发的条例,给予图书馆政策及财政上的双重支撑,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财务预算专项计划,鼓励并引领相关创意研发工作前行。各公共图书馆也应根据现实情况,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让文化创意研发成为政府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公共图书馆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意转换与研发优质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点内容,并将成为助推我国经济新增长与发展变革的新动力。各公共图书馆通过对自身资源的使用与职能延伸的探索,将各智慧元素与创新思维融合,提升自身创意研发水平,将有利于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有效助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长,让中华文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