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婉君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民国时期是“闯关东”移民的高潮阶段,到了20世纪中后期更是形成了移民的狂潮。正是由于这一时期有大批的移民进入东北,对于移民的运输、安置工作也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在国家的危急时刻,在各大报刊、新闻媒体的呼吁下,不仅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助东北流民的政令,此外迁入、迁出地的地方政府与社会的组织机构都尽力对东北移民进行救助。东北流民问题是近年来人口学、社会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关于流民的救助问题是其中的一个十分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清朝末年,清政府认识到了移民东北的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始废弛封禁东北的禁令,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民国时期日本、俄国把东北作为争夺的首要之地,民国的中央政府、东北地方当局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都支持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并发布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可以说这是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延续。朱偰的《满洲移民的历史和现状》在最后一部分简略了叙述了近年来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对东北移民做出的一些救济举措,并且强调了移民中各种救济机构与救济设施的重要性。其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东三省当局和公私团体应该官民协作一起利用现在的社会形势制定计划,通过招聘专家运用科学上之知识和技术并且筹措资金来同拓展移民事业,充分肯定了对移民采取各种救济措施的必要性。章有义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中详细介绍了军阀政府为了吸引关内人口移民东北推出的一些移民章程,这些章程主要通过为移民提供各种开垦土地上的优惠条件来保障他们到东北后的生活。书中也提及了东北地方当局为了促进移民工作而建立的移民局和垦殖局等移民机构,但同时也直接的指出政府的政策对于庞大的移民迁徙工作帮助是不够的。此书对于移民的介绍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实施的农业政策上,对于政令通行后的效果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移民机构的具体情况论述较少。《东北年鉴1931》一书系统的介绍政府在移民的迁出、移民的运输以及移民的安置中所推行的各种政策,并且在章节的最后对东北各省的垦务状况即政府推出的各种移民政策所实施的效果进行了阐释。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移民到达后的户口问题以及对移民事业资金来源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论述,这为整个东北史的研究做了较好的补充。田芳、陈一筠的《中国移民史略》[2]着重论述了黑龙江省地方当局的移民政策从移民实边出发,经历了招垦增加税收到催垦奖励移民直至抢垦减免租赋的三个阶段作者认为因地制宜的移民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移民事业的发展。总体来说,有关政府对移民救济的著作的数量还是较多的。
近年来随着“民工潮”问题的凸显,关于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论述东北移民政策的文章。范立君的《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阐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东北地方政府在移民输送方面实施减免旅途车船费政策;为安置移民在东北地区施行“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等垦区建设;总之是对东北政府在救济和安置移民方面实行的积极举措的论述。作者认为通过政府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移民人数的增长,还有利于引领广大移民积极投入农业、工商业、交通等部门的生产活动当中,推动了整个东北经济的发展。吴丽丽在《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移民实边人口迁移政策考述》[3]认为东北地方政府主要从丈量土地,实施积极的垦荒政策、合理规划移民布局,减轻移民的负担、针对难民,实施积极的安置政策和垦殖政策三个方面来扶持移民事业。作者认为东北政府推出的垦殖政策是东北移民实边措施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政策,这些具体的政令体现了难民到东北后的所有有关的开垦、生产的事宜,这也成为了吸引移民迁入的巨大引力。
民国时期关内向东北移民的人数巨大并且接连不断,在中央政府、东北地方当局的不断地推出一些扶植移民政策的同时,社会各界的组织、团体也纷纷加入到救济的行列当中来。清朝边疆危机出现以后,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东北移民的狂潮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他们纷纷在报纸可期刊上发表了一些关于东北移民问题的文章,并且撰写了一些关于东北移民的著作。虽然此时学术界大多关注的是对移民的原因、移民的人数、移民的路线以及移民的影响的论述,对于社会各界对东北移民的救助的研究还涉及较少,但也有一些相关的成果出现。
陈翰笙的《难民的东北流亡》是建国前系统性论述东北移民高峰时期救济活动的代表作,其以“难民在故乡”“难民在途中”“难民到东北后”为文章结构,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东北政府及组织机构在不同领域对各地难民所采取的具体的救济活动,体现了当时社会各界对东北移民救济举措中的分工协作。文章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各地赈灾会的《征信录》、满铁资料及一些外文资料,史料详实新颖,为后人研究社会救济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借鉴。路遇的《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4]是建国后第一部详细介绍山东人移民东北的著作,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对东北移民的社会背景、概况、移民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了概括性的论述。文中在关于移民路线的介绍中也论述了民国时期交通部门对东北移民实施的车费减免制度,作者认为交通上的便利与优待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移民的速度和规模。此外,本书中极具学术价值的“回访移民访问手记”也多次提到东北地方当局和同乡会等组织对移民的救助活动,这些阐述丰富了东北移民救助活动研究的内容。
近年来东北移民救济问题的研究不仅在东北移民专著中所占的比重加大,而且专门论述民国时期流民整治救助的文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范立君在《民国时期东北流民问题的整治—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5]一文中对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的救助活动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梳理,同时也对东北移民救济的机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进一步拓展了东北移民史研究的空间。而荆杰的《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分别从政府、民间、宗教、官民协作四个方面论述了近代东北地区各类的慈善救济事业,对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救助也作了详细的叙述,文章角度新颖,层次鲜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北的慈善事业做了系统的梳理。在外国对于东北问题的研究中以日本为最,其在日俄战争后的四十多年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风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方面的搜集,形成了史料详实的“满铁资料”。其中在满铁庶务部调查课中的《民国十七年の满洲出稼者》中对东北移民的救济方法与移民的奖励进行了阐述,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及了社会各个组织团体的具体援助举措并提及了救助团体的代表人物,这在东北移民救济研究中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还收录了大量有关移民救济的数据和表格,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东北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关于清末以来社会救济与社会慈善组织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这些文章从某一角度讨论近代中国的救济事业时,都不乏对民国时期对东北移民救助活动的论述,如高鹏程的《红十字会及其社会救助事业研究》、石莹的《近代中国教会慈善事业研究》、于媛的《民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都从某一救济组织的方面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论述,极大地充实了近代以来对东北移民救助研究的内容。
随着国家对慈善事业的愈加重视,“民工潮”问题的日渐突出,学术界对东北移民及其救助的研究关注度加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加。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与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整体研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另外,东北移民问题将引起学术界更大的研究兴趣,关于东北移民社会救济的研究在整个东北移民史研究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加大。
进一步深化分析东北移民救济研究的内容,使其不流于表面,更加的具体深刻。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关于东北移民的专著不仅较少,而且绝大多数文章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上,对于社会各界的救济组织机构的关注度不够。尤其是关于各个组织机构如何具体的实施救济方法,是如何分工协作进行有序的分工协作的,当时铁路机构实施的各种减免车票的政策对于今天的启示,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论述。因此,关于东北移民救济问题可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在将来其内容会学术界不断地丰富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使用,能够以史论结合为论述原则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使用其相关的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东北移民问题不仅是个历史学的研究领域的问题,其同时也属于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所以当研究东北移民的社会救济也可以使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外,在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引用资料的多样性,除了原始文献,还有的相关地方志和档案文献、家谱与族谱、东北移民的回忆口述资料,这些都是东北移民社会救济研究的珍贵史料,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得研究更加丰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