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关键

2019-12-26 10:20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一流实力大学

霍 欢 蔡 蕾

一、文化建设是大学创新发展的软实力

大学文化影响着大学职能的发挥,大学教书育人的环境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教书育人,大学科学研究的潜力如何以及如何推动科学研究,大学社会服务的能力如何以及如何服务社会发展,大学文化传承的基础如何以及如何传承科学文化,这些都与大学发展的文化基础与价值选择有关,也就是与大学文化建设及其价值引领有关。因此,大学发展的文化基础以及价值选择是大学文化建设中需要明晰的主要矛盾。储殷、黄日涵[1]认为,国家发展战略中“软”“硬”“巧”指的是获得这种权力、拥有这种能力所依赖的行为组织方式。以偏重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方式去获得它,是“软实力”的权力组合方式;以军事、经济等方式去获得它,则是“硬实力”的权力组合方式,复合地、平衡地、准确地、灵活地运用各种资源以重新整合形成更高层次、可更精确控制和收效更丰厚的一种全新的行为权力是“巧实力”。正如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除了硬实力之外还有软实力、巧实力一样[2],一个大学的发展也需要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在当下,“硬实力”对于大学来说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学排名所采用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获奖荣誉的数量和质量、招生生源规模与质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构成大学发展的物质根基;“软实力”对于大学来说就是大学的文化基础与价值选择等,是实现自我发展的理念支撑,是大学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巧实力”对于大学来说就是大学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等大学战略管理的策略选择,也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于大学发展的硬实力研究丰富多彩,对于大学发展的巧实力研究已经开始,对于大学发展的软实力研究日渐深入,新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软实力相关研究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髙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作为 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镇,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3]。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国大学只有注重文化建设才能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培育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潜力。只有文化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充满自信,才能更好地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不管从横向来说即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发展,抑或从纵向来说即高等教育市场化如何推进,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文化建设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和事业,它直接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与未来走向,以及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坚持四个自信,关系着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二、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大学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及大学环境文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目前高校在不同层面的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思想引领有待加强,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旗帜鲜明、目标突出、成效显著。但是,在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以及大学办学思想等方面仍然有待建设,尤其面临着思想引领有待加强、工作方法创新不足的问题。

对于某些教师群体如外籍教师、海归教师等的思想引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在教书育人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激发。另外,除了思想引领外,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以及大学办学思想的建设工作有待加强,教师为大学该传承什么样的精神、大学应该宣传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献言献策缺乏引导,教师的意见与想法没有被充分听取。最后,当前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还较为单一,如利用新媒体、与教职工定期开展座谈会等还需要加强。

(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科研体系亟待改革,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当前,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一系列政策逐渐引领着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的进步使我国大学离现代大学制度以及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近。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体制仍然亟待改革与创新,管理体制仍然有待健全与完善。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构成的中观层面,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师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起着价值导向与目标导向的作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些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尤其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犬儒主义、功利主义等工具理性主义文化对当下大学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4]。“重科研、轻教学”这样扭曲的教师评价标准、“重海归、轻土博”等文化不自信行为、“重大学排名、轻管理文化”等简单功利主义做法以及“唯帽子”和“唯论文”五唯现象已经使得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高校拿了多少奖项、发表了多少高水平论文等,这些奖项、论文、教师、生源等的数量和质量成为高校管理层关注的重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个国家的教师评价标准、教师招聘标准、教师管理规定以及教师行为法则等都已被简单功利的排名、是否为海归、是否发表国外期刊等参考标准代替,显然违背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的目标初心。

(三)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社会资本有待培育,创新氛围急需营造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受大学文化最直接和最鲜明的特征。大学环境文化包括两个重要的部分:一个是大学自然环境文化,另一个大学社会环境文化。大学自然环境文化,就是指那些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等所蕴含的理念以及大学人为其赋予的文化意蕴;大学社会环境文化,就是指大学学生社团、教职工艺术团、学生联合会等团体或者组织内部以及师生个体之间交际往来的法则规范、力量关系以及蕴含的社会资本。不管是大学自然环境文化还是社会环境文化,都影响着人们对一所大学气质与形象的感受、理解与评价。

虽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5],但是大学也不能只有单调的混凝土建筑,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便非常重视大学自然环境文化建设,因为“美”的建筑艺术与理念能够给予大学一定的气质与精神。许美德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场讲座中曾提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建设与复旦大学的校园建设就差别很大,工科大学与文科大学的建筑环境都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北京大学的红楼、博雅塔、未名湖、北大西门、百周年纪念讲堂等反映了北京大学的典雅、庄重、自由与理想情怀,上海交通大学的紫气东来门、交通大学的牌匾以及上中下院的设置等反映了学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以及国际化的特点。我国高校在大学自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设计与完善,除了少数高校如北京大学的博雅塔、未名湖等闻名全国外,很难在全国大多数大学找到其独特的景观建筑及文化标志。大学自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硬件设施和基础设施已经接近或者赶上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在建筑与设计艺术方面仍然有待完善,需要高校更加从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汲取精神营养并融入到建筑与设计艺术中。大学社会环境文化建设已经有很多组织和平台,但是目前还缺少社会资本的有效培育,并且创新能力与特色文化也体现不足。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仍然在路上。

三、从理论到实践的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着大学发展的动力与潜力,而大学发展的动力与潜力靠的是大学的发展环境和大学人的努力。仅考虑大学排名、论文数量与质量、项目基金质量与数量等,可能会短暂提高大学的一些硬性指标,但是这并不能产生长久且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大学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这些具体的个人并非“超人”,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短期内的进步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怎样让这些短期的进步可以维持甚至取得更大的进步是需要深思的问题。继续采取极度功利主义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万万不可的,轻则可能导致大学人急功近利,成为简单的“论文生产工具”,重则使得大学人丧失社会关怀,甚至使得大学丧失拥有的自由、理想与情怀。那么,何不回归人的本性、大学人的本性及大学的本性?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着大学发展的动力与潜力。从大学以及大学人赖以生存的生活与文化环境入手,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建设,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软实力”与“巧实力”,促进大学人的个体幸福以及大学发展目标的实现。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思想引领及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涉及不同的层面,关系着大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现阶段,其核心在于思想引领及精神文化建设。相对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环境文化建设而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最抽象也是最不易操作的部分,涉及大学的方向与目标、大学的理念与办学思想等,它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方向与行为,因此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不能因为抽象不易操作、不能因为在高校教师及管理评价体系中难以具象化而被忽视,更不能因为高校个别领导的变化而随意更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路线与方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目标以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战略,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与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学的理念以及大学办学思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全校师生甚至医护员工共同参与以及努力,更为理性地确定所属大学的大学理念、大学办学思想等,并将其贯穿在大学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中。除了多主体互动的模式之外,大学文化建设还需要注重思想引领,这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支撑与保障。思想引领能够保证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符合当前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历史的潮流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保证大学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中观层面,影响着大学的日常管理、组织与运行。相对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与大学教师、学生以及医护员工的发展有着更为直观和现实的影响。大学如何管理师生、大学如何评价师生、大学如何与师生互动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交际与生活。在当下,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值得反思与转型:一个是教师评价体系,一个是大学管理体制。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最关心的是教师职称评价体系,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面临着过分倚重科研成果、轻视忽视教书育人、不太重视社会服务、缺失文化传承关照的困境,对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科文化与大学文化,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除了教师评价体系,大学管理体制也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较多关注。大学管理体制的核心理念如何从管理转变为治理,大学管理体制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化和现代化改革,大学管理体制如何更好地兼顾不同学院以及学科、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大学管理体制如何更好地保持高效率与可持续等,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坚守的理念与方法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其作为一种文化范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

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可从环境文化建设入手。那么,大学文化建设如何保持创新呢?正如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的那样,大学文化的趋同现象很严重。但是,大学文化创新又谈何容易呢。对此,可以从最基础和最具象化的大学文化入手创新大学文化,也就是说,从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入手创新大学文化建设。首先,大学可以从自然环境文化建设入手,在凝练大学精神、大学思想、大学办学思想等基础上下功夫,将大学的价值目标、办学理念与思想体现在建筑艺术与设计艺术中,通过雕像、绿化、展演、活动等凝练、传播与传承大学文化。其次,大学可以从社会环境文化建设入手,在教职工与学生的科研学习之余帮助他们构建更好的社会环境文化,为教职工与学生社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撑、经费支持以及关心指导。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增强对大学的适应能力以及认同感与凝聚力,这对于大学文化建设以及传承大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有文化自信与科学实践。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必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也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在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要坚守“四个自信”,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要坚守文化自信,积极为师生以及高校的长远发展服务。要积极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给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松绑助力”,这就要求学校不能仅仅考核评价青年教师,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与团队环境。科学实践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深入高等教育的现实、高校发展的实际,在思想引领下积极解决师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从实践出发,“由思想到行动”“由行动到思想”相结合,才能逐步建设好大学文化,助力大学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三个层面的大学文化建设都很重要,大学要根据自身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选择适合自身的路线,积极进行大学文化的实践,传承大学理念、大学思想、大学精神与大学梦想。

猜你喜欢
双一流实力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实力抢镜
大学求学的遗憾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