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的历史审美观

2019-12-26 07:40耿纪朋郑小红陈瑞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审美观历史唯物主义郭沫若

耿纪朋,郑小红,陈瑞杰

(1.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四川业凝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绵阳 621000)

作为“甲骨四堂”,郭沫若虽然在甲骨文研究领域起步晚于王国维、罗振玉等人,但是凭借其创新的学术方法、独特的学术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该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而《甲骨文字研究》这一著作则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创作的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研究的著作,体现了他初具雏形的唯物主义历史审美观。

目前学术界针对郭沫若历史学及美学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大多是针对历史学或美学某单一领域的研究,而在郭沫若历史学、 考古学著作中所蕴含的历史审美观则少有人提及。该文试以《甲骨文字研究》为例,分析郭沫若在该书中体现的历史审美观,以此得窥郭沫若整个历史审美观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甲骨文字研究》 成书于1929年夏,是郭沫若1928—1929年间对日本所藏甲骨文及甲骨文拓片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整合、补正王国维、罗振玉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在写作当时,是想通过一些已识未识的甲骨文字的阐述,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这种研究观念与当时主流的研究风气是不大一样的,并且这一观念也始终贯穿在《甲骨文字研究》的写作,甚至贯穿于郭沫若之后整个研究生涯之中。从《甲骨文字研究》入手,以探析郭沫若历史审美观的特点以及在本书中的具体体现。

1 《甲骨文字研究》中体现的郭沫若的历史审美观

《甲骨文字研究》写作形式为九篇考释,为:释祖妣、释臣宰(附土方考)、释耤、释ㄉ勿、释和言、释朋、释五十、释岁、释支干九篇考释。分别从甲骨文的角度考证了中国商代生殖崇拜、等级制度、对外关系、经济制度、礼仪制度、天象占卜等社会制度与现象。旁征博引,采用例如《诗经》《说文解字》《史记》等历史文献对观点进行支撑,并且对前人研究与历史文献也依据甲骨文记载做出了相应的修正,在甲骨文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下面笔者将以《释祖妣》《释臣宰》《释耤》三篇考释来举例说明《甲骨文字研究》中体现的历史审美观。

1.1 释祖妣

释祖妣开篇有云:“古人常语妣与祖为配,考与母为配。”从这句话之中,便可以明晰该篇考释的主要内容便是探讨祖、妣、考、母等一系列祖先名称的相关问题。其论证方式与结论在当时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并且也体现了郭沫若个人以唯物辩证论为基础的历史审美观。其主要通过对于卜辞中“祖”字、“妣”字、“牡”字、“牝”字、“示”字、“宾”字、“爽”字、“王”字、“皇”字等字的图形解读以及相关历史文献及神话传说的记载,分析出“祖妣为牝之初字”。这一结论,进而大胆地做出中国古代的祖宗崇拜就是生殖崇拜这一推论。其论证过程具体如下。

首先,郭沫若对“祖”“妣”“父”“母”之称谓在周代金文及典籍记载中的情况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得出了周代“考”“妣”分开使用,两者一起使用是后来出现这一结论。之后通过中国神话时代的帝舜与帝俊,羲和与娥皇、倪皇,常羲与女匽、女英、女莹等人的传说,并结合卜辞中相关记载解释说明了上古时代中国社会制度之演进:由无父无母逐渐向母系氏族过渡。并通过商代卜辞中的实例说明:多父或多母的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商代的翁婿关系实如父子。周代男子称“父”、女子称“母”的现象,实为此制度之体现。而商代的称呼则为“祖某”“妣某”。(如帝王祖辛、祖庚,臣子祖伊、祖己;女性则以其配偶为祖名,例如:妣庚、妣甲等),这些称呼在商代卜辞和周代铭文之中均十分常见。接下来提出“祖”“妣”二字为“牡”“牝”二字之初形的观点,并且从文字图形的角度说明了“牡”“牝”的含义及二字为“祖”“妣”二字的省略形式。在明细“牡”“牝”“祖”“妣”四字的含义及其关系后,便可明晰祖、妣实为牡、牝之起源,则祖、 妣所代表的生殖崇拜为祖宗祭祀及神道设教的起源,并且在各类文献及传说之中多有叙述。

在《释祖妣》一篇中,郭沫若继承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但是与王国维、罗振玉等人不同的是,郭沫若从字形角度入手,更着重于原始的实物资料的图像分析。其对于“祖”字、“妣”字、“牡”字、“牝”字等字形的分析成为其研究存续关系的证据,并且结合对文献资料的分析,阐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这一种基于实物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新鲜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学术研究之中。并且其直指社会文化之本源的研究立意也与传统的金石学研究目的不同,可以说是真正跨进了近代科学研究的范畴。

1.2 释臣宰

《释臣宰》一篇,为郭沫若论证商代阶级关系的重要论文,主要解释了“臣”“民”之间的关系,进而推测了商代对待俘虏的态度。开篇承接第一篇《释祖妣》中关于母系氏族向国家转变的过程的叙述,对于国家形成的原因进行思考,进而推论“臣”与“民”的含义以及关系。接着从字形的角度证明关于“臣”与“民”关系的推论。最后以“土方”之实例证明整篇文章结论的正确性。其论证过程具体如下。

在《释臣宰》中,郭沫若承接上一篇《释祖妣》中的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血族群婚的原因结成小团集,而小团集与小团集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斗争与兼并,逐步形成大团集,胜者变成统治阶级,败者变成被统治阶级。统治者为管理被统治者,创造了政治制度,这样便形成了国家。其中的被统治者,即所谓的“臣”“民”,这一观点逻辑顺序十分流畅,并且郭沫若在随后列举了周代青铜器铭文以及商代卜辞证明了这一观点。随后,郭沫若从“臣”“民”二字的字形出发,诠释了两者的含义及其内在关系。臣字在商代卜辞中写作“”形,在周代金文中作“”形,两者都与眼睛十分相似;而“民”字则未见或少见于卜辞之中,在金文中作“”形。二字都形似眼睛,然而与“臣”字不同的是,“民”字眼睛似收到利器击伤。郭沫若对这种现象做出了如下推断:臣为俘虏中顺从且聪慧,可堪任用者;民为俘虏中愚笨且忠于原部族者;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对于眼睛的处理方式上。在卜辞以及青铜器铭文中也证明了商代对于归顺的人与人牲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以上基础上,郭沫若还做出了如下猜想:商人任用顺从俘虏的原因,或许与近代英国人之于印度、法国人之于越南做法类似,即所谓以当地人治当地人。

笔者认为,《释臣宰》 是甲骨文字研究乃至郭沫若历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该篇提及了国家的起源以及阶级观念的产生,从中可以反映出郭沫若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用物质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在考古学中即运用实物资料验证社会、 文化形态及发展规律。在释臣宰之中,郭沫若的论证始终紧扣出土实物,与以往以史书为准的历史研究大相径庭,并且探究国家形成与阶级分化的研究目的也是迥异于当时的研究环境的。同时,其在观察文字中运用的对比等方法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的图像学研究之中。总的来说,《释臣宰》 一篇体现了郭沫若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对于郭沫若历史研究生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3 释耤

如果说《释祖妣》《释臣宰》这两篇考释展现了郭沫若的研究立意。那么《释耤》则很好地展现了郭沫若历史研究的方法,并且此研究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其研究过程具体如下。

在《释耤》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郭沫若的考证方法更加科学,首先是对字形的考证兼顾了不同时代的字形的对比;并且在文字释义方面明显更加准确。其中反映的,是郭沫若考证的严谨与对实物资料的重视,与传统金石学证经补史的目的相比,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郭沫若显然在实物资料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也使得其在甲骨学这一方面进步很快,迅速成为一代大家。郭沫若以真为美,分析甲骨文字图形是为了更好地探寻历史真相,文字的图像性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2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在日本流亡以及新中国时期,郭沫若的历史研究著作有七百万字之多,而与甲骨文研究相关的文字就有七十万字,其独到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在今天仍然被许多学者加以运用。而作为郭沫若的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甲骨文字研究》 就已经呈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并且体现了郭沫若本人的历史审美观。在郭沫若的研究思想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对郭沫若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24年6月,身居日本,处于被监视状态的郭沫若完成了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 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翻译。这一本书带给郭沫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郭沫若自己的著作中也说道:“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 ”而在五年后成书的《甲骨文字研究》之中,随处可见历史唯物主义对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指出了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活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在《释祖妣》一篇中,郭沫若通过对“祖”“妣”两字的分析,证明了上古时期及商代生殖崇拜的存在以及对于商代社会的作用,充分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相关论述。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过程,但是在《甲骨文字研究》的成书年代,学界对商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争论。在前文所述的《释臣宰》这篇考释之中,郭沫若以“臣”“民”两字为出发点,通过字形的图像学研究以及与金文的对比研究,证实了商代奴隶的存在以及奴隶的身份构成。这对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可以说是极大的进步。

3 以探索社会历史规律为主要目标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在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过程之中,首要的目标便是探寻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现象及历史发展规律,这一主旨在《甲骨文字研究》之中编有所体现。

《释祖妣》《释臣宰》的本质,其实是为了探寻商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在《甲骨文字研究》 成书时期,有关商代的研究才刚刚在中国展开。其中,1928年开始发掘的殷墟遗址为商代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然而,对于这些资料的解读与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并且当时甲骨学研究的大家王国维、 罗振玉等人的研究思维还停留在金石学的范畴之中,认为对甲骨文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证经补史”的作用。这对于甲骨文研究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的研究目标,更有利于甲骨文研究的发展与推进。

在郭沫若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之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图像学研究方法与对比研究方法。

针对甲骨文研究,郭沫若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便是图像学研究方法。在《释臣宰》一篇中,郭沫若通过对“臣”字、“民”字的图像分析,得出了“臣”眼睛完好,“民” 眼睛受到伤害而致盲,结合其他资料推测出了“臣”“民”各自的身份,进而证明商代存在奴隶。这种方法在另外几篇考释中也多有运用。

在《释耤》一篇中,郭沫若首先将“耤”与“帚”字进行对比,修正了罗振玉关于“耤”字的不当证明,并且在证明“”字为“耤”字的过程中,也将该字与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 “耤” 字进行对比,从而佐证了该字即为“耤”字。

总的来说,郭沫若采用的这两种研究方法在今天十分常见。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其研究方法则是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而其本质,则依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4 结语

作为郭沫若首部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著作,《甲骨文字研究》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书中不免出现文字、释义等考据错误,但仍不失为中国甲骨文研究史上的一篇佳作。其为郭沫若随后几十年的甲骨文研究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郭沫若的历史审美观: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首要目标,以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为手段,追求以真为美的历史真相。通过《甲骨文字研究》,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郭沫若的历史审美观,并且运用于甲骨文研究之中。

猜你喜欢
审美观历史唯物主义郭沫若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郭沫若佚诗一首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