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少数民族女性“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应用
——以壮锦为例

2019-12-26 06:47许意如贺剑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壮锦图样织锦

许意如,贺剑武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我国非物质遗产资源大致可分为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曲艺、游艺与杂技、民俗等。 在传统技艺类项目中,传统手工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逐步衰落。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随着手艺人年龄的增长和数量的逐步减少而显得愈为迫切。 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中,由于女性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分工角色与社会经济地位,女性占据大多数比例。 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尤其是手工技艺类的相关研究时,女性传承人的视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角度。

传统的女性壮锦传承人培养方式已不适应现今的数字时代,传统地区女性传承人思想较为封闭,无法认识到壮锦技艺的文化潜力和文化竞争力,从而放弃传承传统技艺,选择外出务工,获取生活所需。 所以在数字时代,希望实现传统壮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从信息与数据的角度,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女性壮锦传承人的培养过程中。

1 壮锦的历史发展与地方特色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合称我国的“四大名锦”,指的就是广西壮族妇女用传统手工艺制造的织锦。 壮锦历史悠久,元代以后壮锦的生产遍及民间,而生产者主要是农闲时间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当地妇女。 明清时期,壮锦在生产技法、图案构造等方面受到蜀锦及云锦的影响,导致壮锦由素锦发展成为饰有各种几何纹和动植物图案、色彩绚丽斑斓的多彩织锦。

壮锦作为少数民族织锦,能成为中国古代名锦,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壮锦的织造技艺相当独特,主要体现在织制壮锦的织机与织制壮锦的工艺技术; 二是壮锦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壮锦的装饰图案普遍具有童真、雅趣和亲切之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然、粗放和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

2 女性壮锦传承人的困境

2.1 壮锦作为壮族女性社会认同标识的弱化导致后继乏人

壮锦的制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织锦的能工巧匠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没有受过专门艺术训练的壮族妇女。而且在传统壮族乡村,手工织就的壮锦是乡村社会品评少女针线活好坏的依据,是选择婚姻对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决定结婚以后妇女在婆家的地位。所以,传统农村中的壮族女孩往往把学习包括壮锦制作在内的民间工艺作为人生一件大事来认真对待,许多从小就跟随家中老人学习手工艺,以便将来为家人制作服饰和为自己做嫁妆。

传统纺织文化凝聚着壮族女性的智慧,学习织锦技艺是壮族姑娘儿时教育的必修课。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家庭传统教育已经丧失,能否赚钱养家已经替代是否会纺织成为壮族妇女“好女人”的标志,外出打工成为壮族乡村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2.2 壮锦作为生活用品功能弱化导致社会需求减少,进而影响壮锦女性传承人的传承意愿

到传统的壮族人家做客,可以看见房间里的一些用品,如被面、枕巾、门帘、坐垫、手提袋等,有着色泽鲜艳、煞是好看的花卉人物、鸟兽及几何图形等图案,这些都是用壮锦做成的。 然而,由于现代文化的融入,壮锦作为生活用品的这一最初的实用功能受到了冲击。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致使织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许多人摒弃了祖辈留下的织锦用品,用上了现代品牌的床上用品、居家用品,壮族独有的服饰少见了,年轻女子不爱穿戴,认为“土气”,要在壮族聚居地找出几套完整的镶绣有壮锦的服饰已属不易; 中青年人已经不懂传统服饰蕴含的民族文化,不懂古老的壮锦织造。

2.3 机器织造的壮锦由于其成本低廉的优势冲击传统手工织造的壮锦

现代机器织造的壮锦,与传统工艺相比,主要在原材料、图案、工艺、作品设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如原材料方面,传统上,人们从植桑、养蚕到缫丝、拧线,从种植棉花到纺线绞线,再到采用自己种植、调制的染料把线染成各种颜色,都是自行制作的。 20 世纪80年代后,机器织造的壮锦使用毛线和丝线棉线(机械纺的)取代了土丝土棉,并广泛使用膨体纱(纤维合成)。在染料方面,机器织造的壮锦已经不再使用自制的植物染料进行染色,而改用现成染料进行染色,有的干脆直接购买染过色且含棉量较低的涤棉线。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传统手工织造的壮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产销量日益减小,而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也因此受到冲击,传承壮锦的积极性萎缩。

3 大数据技术在培养女性壮锦传承人的应用

3.1 注重壮锦青少年女性传承人的观念转变和大数据技术培养

传承特少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培养更多的本土型的学习人才。从壮锦的千年传承来看,壮锦青少年女性传承人自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她们不是僵化的文化持有者,而是应该结合新技术应用,培养其自我发展的途径。具体做法上,可以在中小学校开设壮锦传习班,利用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学劲儿,学习壮锦传统工艺和应用新技术。 同时可将培养女性壮锦传承人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建立起现有及潜在女性传承人的大数据网络,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与设备,把那些共同关注壮锦的年轻人以QQ、微信或者建立行业特有社交学习平台等方式组织起来,进行技术交流,提升壮锦传承使命认同感,提高壮锦技艺水平,使得分散在各地的年轻传承人降低孤独感,获得存在感,得以用较低的经济成本传承壮锦传统技艺。

3.2 应用大数据技术得到更多的传承机会和社会支持

壮锦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学习切磋的机会,包括传习班、研讨班等,让传承人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交流。 还要继续在资金、文化和政策上对传承人进行扶持,比如对服饰传承人开店、开工厂、申请专利要有一套完备高效的机制。

壮锦的传承还应当多利用市场和争取社会支持。比如针对传统手工壮锦难以在价格上与机器壮锦竞争的情况,可以展开错位竞争,开拓高端市场。 具体做法可以由企业为主,联合民委、妇联和旅游等部门,在五星级酒店等高端场所,设立壮锦现场织造展示台,邀请壮锦织造大师或其传承弟子使用传统织机现场织造并向该高端场所的客户销售。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网络销售平台,将壮锦产品放入特定的电商平台,或者自行创立壮锦电商官网等。这样既推广、弘扬了广西传统的壮锦文化,又使参与企业、传承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达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3.3 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传统壮锦图样进行收集、整理

传统壮族织锦是数千年来壮族人民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反映出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追求。

由于壮锦的传统图案比较费工时,成本高,已经很少有人编织了。因此,传统图案只留少数老织锦艺人的记忆里和博物馆收藏的传统织锦上。 而随着老一代壮锦织造者的逐渐老去,更需要抓紧传统壮锦图样的收集与整理,通过而大数据技术建立传统壮锦图样的数据网可以更加全面地实现对其的收集和整理。 首先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在现有文献中整理图样,在流通市场中收集图样,再使用E-charts 软件,对传统壮锦图样的类型与数量、分布与特点、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等进行可视化数据图表分析,开发雷达图、和弦图、热力地图等,同时提供可交互组件支持多图表联动与混搭展现,赋予用户进行数据挖掘、整合的能力,从而实现对传统壮锦图样的收集和整理,实现传统壮锦图样的传承,在此基础上,促进壮锦图样的创新。

4 结语

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从寻找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着手,为其重新注入活力,所以传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 该类遗产的传承人中,女性占比较大。 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变动中,女性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存在较多不同,需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加以保护,需要结合当下大数据时代的具体实际,对女性壮锦传承人的培养手段加以创新。

猜你喜欢
壮锦图样织锦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帛锦时韵*
传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12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寒冬必备!最IN喵套装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