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芳
(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1],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2],因此,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需要在继承与开发中延续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命与价值。而如何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生命及其价值的延续?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出可行的传统农耕文化生命及其价值的延续之路。
有学者从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入手,有学者认为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在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文化传导作用下实现了耦合发展,有学者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还有学者认为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是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的关键。
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传统农耕文化的产业化模式道路,即是指通过将传统农耕文化资源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将传统农耕文化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将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一种产生市场经济效益的“活”产品,从而延续其生命和价值的模式。如有学者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个案研究发现,在满足和引领市场需求前提下,通过农耕文明价值再造、工业文明市场效率和生态文明公平发展三种路径,可以有效地实现本土文化产业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分析XT农耕文化园的发展历程,来展现XT农耕文化园产业化模式具体运作逻辑,进而探讨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限度和潜力。
XT生态农耕园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是由XT集团有限公司予以打造的集生态、休闲、观光、消费于一体的农业文化产业园,农耕文化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公司的文化品牌表征。从调研中获取的相关资料发现,XT生态农业园是在国家农业政策的引领下,在发扬农耕文化的精神激励下,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经营内容不断丰富创新,经营方式不断转型升级。2010年企业在农耕文化理念引导下,提出“拯救餐桌”的发展理念,这也契合了农耕文化中生态有机的发展理念。2012年因发展需要,注册成立湖北晨昱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态农业。从次XT生态农耕园立足高新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建立了游客接待中心、葡萄园、草莓园、蔬菜园、花卉园、生态养殖场、农耕文化园等。其中XT农耕文化园设有农耕文化展示区和体验区,展示区内展示了犁、耙、网、筲箕、纺车等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生活器具;体验区内建有水车、石磨、摸鱼池等相关农业设施。至此,XT农耕文化园已成功建成休闲观光园、生态种养殖园等,游客可参与种植养殖、水果蔬菜采摘、自酿葡萄酒、参观农耕文化园等游园休闲项目。园区开展的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游,是都市人理想的“菜篮子”和“花园”,已成为城市人体验农耕文化魅力和排解乡愁的好去处。
通过XT农耕文化园的发展历程的描述,可以映射出农耕文化产业化模式的发展路径。在笔者看来,XT农耕文化园所映射出来的农耕文化产业化模式的发展逻辑主要包括政府支持的逻辑、市场化运作的逻辑和社会需求的逻辑。
政府支持的逻辑,即指在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些支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既政治合法性支持、行政合法性支持及物质性资源支持。XT农耕文化园的发展与其所在市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该市政府准许XT集团有限公司以服务社会,为城市居民提供感受和体验农耕文化需求为目标建设XT农耕文化园,从而获得了政治合法性支持。在土地使用权、土地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XT农耕文化园简化程序等优惠政策,并给与其诸多荣誉称号,从而使其获得行政合法性支持。同时还通过下派技术员、给予奖励性经费补贴等直接支持。可以说,XT农耕文化园的顺利发展是与当地市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
市场化运作的逻辑,即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盈利是市场化运作的主要目标。XT农耕文化园一开始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农耕文化博物园的形式,为城市居民感悟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提供场所。而从调研实际来看,园区内修建的博物园是一个面积不足200平米的农耕工具陈列室,而供城市居民体验农耕文化的场地,则包括葡萄园、蔬菜园为主体的蔬果采摘园,而采摘价格相比市场价过高也阻碍了人们的参与热情。除此之外,园区内的主要设施则是供休闲消费的亲子户外活动场地、观光游览场地、供举办婚礼、举办大型会议的场地。从园区工作人员提供的基本消费价目表来看,仅参观园区农耕文化收取门票20元/人,体验农耕文化,采摘蔬果100元/人,而其他休闲项目则按照项目另行收费。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一些慕名而来观赏和体验农耕文化的消费者往往铩羽而归,因为园区真正涉及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设施过少,大多都是以休闲消费为目标的项目。由于供需之间出现脱节、错位,目前文化园的经营也陷入到困境之中,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十分有限。
社会需求的逻辑。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在快速增长,寻求精神生活的慢节奏和“乡愁”成为一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感悟和体验农耕文化成为追求“慢节奏”精神生活和寻求“乡愁”的重要方式。一开始XT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文化产业园的初衷是回馈社会,为城市居民提供感受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场所,满足居民感受、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需求。尽管在后来,文化园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以后,目标发生了偏离,但不可否认的是,农耕文化园也是基于这样的社会需求的逻辑下成立起来的。
XT生态农业园作为当地的农业明星企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湖北或者整个中部地区都具有普遍性。
从案例中可以发现,XT生态农业园尽管专门建立农耕文化园,但农耕文化园及其收费项目并不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农产品的销售。尽管该企业的农产品使用生态种养技术契合了农耕文化的生态耕作理念,但是对其他类型的农耕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明显不足。首先是展示区的农耕文化展品种类规模较小,展示方式单一低级,不够上档次,而且游客十多分钟就看完了,很难收取合理的参观费用。其次,体验型的农耕文化活动开展次数也较少,不能形成品牌和宣传效应,所以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比较低,难以吸引持续稳定的游客规模。因此,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文化的价值转换率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将直接导致农耕文化最终沦为农业经济公司的文化噱头。
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目的除了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之外,保护、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议题,特别是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的内在价值,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当然这些议题的实现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主动和专业作为,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加强指导和支持。比如在农耕文化园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等。这样就可以在寓教于玩中对游客进行价值引领和农耕文化的魅力引导。虽然XT生态农业园得到了政府的很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在XT生态农业园中,文化部门存在的痕迹几乎找不到,所以也导致该农耕文化园发展受到制约,其对当地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作用不明显。
农耕文化是农民为主体创造出的文化形态,因而农民应该是农耕文化传承的最广泛主体,应该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尽管XT生态农业园雇佣了很多农民参与生产,但只是把他们当做农业生产工人,而不是具有农耕文化的文化人,在农耕文化园的发展中没有激发出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相对话语权。因此,单靠公司单一的市场化主体是很难发展好农耕文化的,因为农民对农耕文化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和天然的文化优势。只有把他们的农耕文化禀赋激发出来,利用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要做好引导和支持,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发展关系。厘清政府与企业之于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化模式中的角色定位,是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阶段的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没有政府的引导不行,政府乱引导更不行。政府应承担起掌舵者角色和服务者的角色,既要在农耕文化产业化上给予企业政策引导,扶持企业的发展,也要基于文化事业发展规律,进行内容引导和价值引导,特别是要建立政府文化部门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主体的支持互动关系。进而实现以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支持农耕文化产业化和以农耕文化产业化参与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双赢局面。
其次,要支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公司化的市场主体是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公司化的市场主体发展资源有限,特别是对农耕文化的感情和理解上还存在欠缺,这就需要支持多元的主体参与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形成相互竞争和相互支持配合的格局。因而可以通过激发在地农民对农耕文化的感情和自身文化资源,建立个体户的产业化主体;扶植和培育以村庄为单位的合作社产业化发展主体。更加多元化的产业化发展主体,不仅能够吸纳更多农民参与农耕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中来,也能够带来更多元化的农耕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广泛的竞争也能促进各主体不断加强创新和升级。
再次,加强农耕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提高农耕文化的价值转换率。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产品的创意,没有创意的产品就是没有未来的产品,正是缺乏创意才导致农耕文化产业化中文化的价值转化率低。因此,必须通过创意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来加强农耕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中西部地区可以多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把其他地方具有创意性的文化引入到当地。当然不是进行无原则的创新,而是把本地农耕文化特色融入到新的创意中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