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兵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髓深度契合,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资源和实践源泉。[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校培养新时代的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持续推进,一方面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环境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多元化,面对文化乱象及价值乱象对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高校师生需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判断真善美、假丑恶的正确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深入的中外经济文化合作和交流使外国青年更加关注中国文化,增加中外文化了解沟通、互动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
随着高职院校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已经从单纯关注自身的规模和设施等外延建设转向更加重视学校的历史文化、社会声誉、文化底蕴和素质教育等内涵建设。因而,从校史校情和地方文化出发,通过凝练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和打造文化品牌等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优势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2]
高职院校要摈弃重技艺轻人文的教育功利化心理和观念,避免因不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的不良影响,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德为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架桥铺路。学校的教育融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上,更应该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精神上,办学宗旨、办学策略和办学目标等办学方向上,以及师生行为规范、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等规章制度上。只有学校顶层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的探索实践,才能形成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的教育融合良好态势。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直面学生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职业发展构建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学生有所呼,教育有所应。学校要开展各个层面的调查研究,一是调查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二是调查以往开展的教育融合工作的成效和问题,三是征集师生、企业和有关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开展教育融合工作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明确教育目标,细化工作职责,强化目标考核,有针对性地推进教育融合工作,着力破解学生的现实关切和价值困惑难题。
在以往的教育融合工作中,我们会看到学校搞的轰轰烈烈,学生反映却冷冷清清的尴尬场面。学校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还是形式没有推陈出新,还是我们没有发挥学生组织的主体作用,习惯大包大揽?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们,他们的喜好和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的文化诉求是什么,怎样能够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状况、思想特点、学习方式、专业背景和社会能力等因素,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这些都是破解教育融合难题的关键所在。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利用学校的校史校情、企业文化和精神、地方文化等资源开展教育融合工作,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真谛。
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中华文化,从校史校情的宣传到通识教育的打造,从课堂文化的建设到实践活动的创新,从管理服务的完善到社会服务的拓展,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职特色的立德树人育人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育考评体系,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遵纪守法、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角度考核学生的综合德育素质。另一方面,根据考核结果,就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把脉诊断,查找不足,不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听取师生反馈的学生中多发、高发和反映比较突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增强教育融合的实效性。同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与政府部门、校企合作单位、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协同搭建教育融合的载体,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教师只有自身文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道德品质优,切实发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才能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学校一方面要以课程思政化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的学习、交流和研讨,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形成专业课与公共课协同育人的合力。另一方面,完善体制机制,使教师德育素质和能力成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干部选拔等的重要参照指标。
“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形象地把学校比作一个“泡菜缸”,按照这一理解,那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调好‘泡菜汁’,让师生在高品质的文化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3]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把握职业文化精神,适应社会需求、时代需求和学生需求,把教育融合渗透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三创意识、人文情怀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