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在美国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非洲这片大陆及人民的内容。这类作品往往叙事了种族歧视和对黑人奴隶,但也在美国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学者从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奴隶叙事类的文学作品被大家广为关注。在这个时期,黑人奴隶叙事类的小说是美国小说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当时的美国人民了解非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美国的文学中,非洲的形象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制品,它自身有着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它的根本性质就是存在于他乡的异国形象,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法国文学及学术界,莫哈在国家形象学上进行了研究,并且他在文学形象的问题上进行较为专业的限定,他指出:“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 (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1]在学术方面进行分析,在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中非洲形象是受到了两方面的设定限制,成为了异国形象的全新构建:在海明威的笔下,给非洲形象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他是根据美国大环境与个人想象相结合产生的群体文化而构想出来的社会想象物。在这样两种观念相互充斥的预设中,本文对海明威小说的分析来重点阐述非洲形象重塑的问题,阐述美国文学中的非洲形象的嬗变,从而将非洲形象的真正含义体现出来。
异国形象是学术界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形象上和历史背景上的整体研究。借助“异国形象”的概念,阐述了社会化、政治化、文学化的异国认识总和,它主要蕴涵了非洲形象的创作者和展现出的形式的认识总和。“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是对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形象应有社会基础的支撑,可在深层意义上,却与形塑者观看异国的方式(如时间、距离、频次、视角、成见等)直接相关。形塑者对异国所持的狂热、憎恶或亲善等态度,体现在双方关系之中,并决定着异国形象的塑造形式,被塑造的形象也因而具有置换或偏离现实、具象泛化等多种功能。”将这一观点完全加入到文学作品中,这样能更好的得到解决。
非洲作为美国文学中的重点故事的来源,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在非洲原有的安逸状态下,经过战争的洗礼,使得这片大地动荡不安,将光明和黑暗交织在一起,关乎于人性、关乎于血腥,这是远古与现代的结合。文学作家们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加上对自身的理解和社会的批判进行写作。
美国作为一个由多个国家人民移民而来的国家,有部分当地的印第安人,还有其他的异族迁移到这里,最后形成了多种族国家,造成种族上的错综复杂。历史上非洲人受到外族入侵,被大量的运到美国,最后形成了黑人后裔,也就是现在的非裔美国人。而美国当时严重的种族歧视使得非裔美国人备受苦楚,传统的种族歧视思想根深蒂固。
在最早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一定程度上宣扬了美国对非洲人的种族歧视,这是一种清教思想,严重的影响到了美国社会的大背景文化。第一批的移民为了从宗教和多方面进行打压、逼迫他们的欧洲人进行抗争,将梦想中的霍乱之地改变成为相对自由的一片纯净之地,可这样的所谓的“自由”是将非洲人民的生活带进黑暗、带向奴役的深渊,在欧洲人的“人人平等”独立宣言中,将非洲人的种族歧视排除在外。以往对民众的种族调查中显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其中除了非洲人外还对非洲裔进行了严重的歧视。在受歧视群体中,47%的人是对非洲裔的,对于拉丁裔、亚裔仅为3%。
非洲裔美国人属美国第三大族群,在美国国土上,黑皮肤和白皮肤种族差异非常明显,无法一概而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裔战士为了这场战争无私奉献。正如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场景,因为有了黑人战士的帮助,白人士兵才能所向披靡,彼此成为最为坚实的伙伴。在战场上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经过作者们的撰写,使非洲裔与白人能无界限的站在一起。而在当今社会,很难想象非洲裔美国人不在代表美国形象的范畴内。
在美国成立开始,对于非洲人民的奴役与压制成为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个体人员来说,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种种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并都会潜意识的把对黑人的偏见带到其中。
黑人经过长期的抗争,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学抱负和政治理想才得以展现,经过50年代的种族平等到60年代的民权运动,越来越多的黑人被肯定,例如马丁•路德•金,奥巴马。
非洲裔的贡献在国际上和美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作用,他们屡次得到战功,在推进美国经济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是他们的主要行为力量。在美国的工业发展时期,黑人员工占到了三分之一;在文艺方面,黑人更是举足轻重。美国作为世界上竞技体育首强,从不掩饰在篮球和田径上的优异成绩,在奥运会上,黑人的贡献全世界瞩目。而黑人创作的摇滚和爵士音乐给美国人带来了许多乐趣。
哈佛的盖茨教授作为非裔美国人,进行了一下的描述:“从我的祖父被称呼为 Niger,我被称呼为 Black Man,我的女儿被称为 African American 整整用去了三代人时间。”三个年代的称呼,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同时通过称呼也证明了美国社会对于非洲奴役制度的反思及忏悔的转变时间。在八十年代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对于非洲奴役制度的写照,再到九十年代美国文学作品中对于非洲奴役制度的具体分析,正是忏悔和反思的文化道德过程,这样的思想慢慢普及到国民中去,促进社会的反思和正面思考。
宗教在所有国家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到君王权力下到文化领域。经过历史的变迁非洲的政治思想多少与美国的思想格局相融合,虽然作者笔下对于这样的思想并没有具体写照,但是故事情节总会映射社会的背景。
美国文学所涉及的面较广。经一战的洗礼,大量的文学作品在美国盛行。例如《乞力马扎罗的雪》、《上帝也疯狂》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历史和审美观成为传统非洲题材中最为浓重的一笔。几乎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走出“非洲”所营造的西方文学形式。尽管文学有着同样的时代背景和当地浓重的殖民色彩,但不得不承认本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先例性,将遥远的非洲文明与西方文学相结合,缔造出卓越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绝对能承受得住时代的考验。
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在焦虑的状态下创作的。“当他(海明威)在写作非洲平原上垂死的作家这个故事时 ,他很清楚自己处在个人的乞力马扎罗山的最低谷,一步未曾攀登。”现实生活中,海明威拥有四位妻子,而第二任妻子成为他的经济支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树立了传奇般的声望。在《非洲的青山》中通过他对文章的撰写表达了生活一些不满及担心。“哪些事情,真实、具体的事情是对作家有害的?”“政治、女人、醇酒、金钱和野心。”他对于非洲人民急切了解成为了他在心中最为想报答的内容:“我……想去非洲看看动物,听听它们在夜里发出的喧闹声……我喜欢用来复枪射击,而且我喜欢猎杀(动物),那非洲就是你可以这样做的地方。”非洲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吸引力的,海明威就是具有这样敏感的程度及对文学的热爱的作家,他拥有督导的文学见解。对于这样的题材,在殖民的背景下俯视着美国生活和文学的审美观。他说过“从未像在这个故事中如此直接地描写我自己。”这样的主题成为了他写作的重心,在海明威的笔下将非洲的整体形象控制起来,通过形象的选择和定位塑造自然中的非洲形象,让其成为道德和中证的新主人。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多种非洲人的公众角色成为推动世界公正面的重要力量,也为今后非洲形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作品中对原有的非洲歧视进行充分分析,发现在小说中,非洲人民也拥有着奉献精神和崇高的品德。值得美国文学记录和多方面学者研究的原因是:
(1)一些非洲人其实并不愿意回忆过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有些还企图忘记被奴役和折磨的那些日子,这给美国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写实景象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色彩。
(2)在众多的学者和文学作者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将贩卖奴隶的这段历史作为最深刻的时代背景进行加工和润色。比如,在某个小文学作家的文章中写到,最先贩卖黑人的种族是来自巴西的。在他贩卖黑人过程中,财源滚滚来,最后收益的人越来越多;又如他在作品中,从非洲血统的执政人角度进行道义和立场的纪实。
(3)在黑暗的历史背景下,肤色间的差异造成了非洲人与其他人种的差异;重要的是很多作家均意识到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在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着较量,黑人的艺术细胞突出,使得他们对作品的渲染能力较为厉害。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人性题材同样遭遇了自然主义和道德正义的影响。在歌颂非洲的广阔土地和绚烂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对非洲大陆的异国风情勾画十分可观。“是充当了表达作者某种内心情感的手段,或者是勾画出一个医治人们精神创伤的世界。……这里的自然己经是被人的感官过滤后的产物,是人化了的自然,只是充当生活图画中的风景,或是揭示人内心活动的手段,当着各种各样的配角。而海明威及其读者则自封成了高高在上貌似强大的具有一切发言权的审美主体。”这是海明威较为经典的一段话。
对于文学作品中非洲形象是要经过一段历史转变的,主要是通过对非洲国家的政治、社会全方面的批判和披露,主要是说西方主流价值的代表也就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将亲情高于一切的正义情感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对于白人和殖民主义的不平等对待进行深刻的披露等等。
在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写到了,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及故事结构,主要反映种族身份的差异及权利的划分,细致的描写了在人文阶段的非洲形象,将深受欧美打压的非洲种族,将他们变成权利的执行者和统治的直接受害者。通过对于海明威作品的整体分析,着重体现了群体的文化意识和美国文学的文化机制,再结合美国国家的整体社会情况,对非洲黑人在美国的地位进行全新的整理与规划。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的冷漠。”这句话对于现代的人来说足够起到警醒的作用。在文中将非洲形象与美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人权相结合,谱写大量产生社会共鸣的作品,虽然仍有歧视情况,但是非洲形象在慢慢转变,值得世界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