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意蕴

2019-12-26 03:20赵海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亭亭华裔伦理

赵海霞

(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华裔美国文学诞生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近几十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因华裔美国作家与中国血脉相通,其作品之中具备诸多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华裔美国文学产生了影响,比如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就非常明显。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突出体现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境界、顺应自然和取用有节的生态智慧、民胞物与和敬畏生命的生态关怀。

1 天人合一的生态境界

以天人合一为根基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思想“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本点,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因而它的价值指向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分离”(李培超120)。这种生态伦理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得到普遍的表露和彰显,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叙述者“我”跟着师傅到白虎山上学道,和他们一起住在森林里,以松针为地毯,以树枝为窗帘。两位师傅颇有神通,“打开屋顶,一阵秋风吹来,松针一一吹落下来——棕色条块,绿色条块。老太太挥动手臂,用嘴轻轻地吹气。我想,大自然对山头的影响肯定有别于对山谷里的影响”(汤亭亭20)。师傅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并从中学习到武艺和术法,挥臂吹气秋风至,松针一一铺好……小说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

雷霆超的《吃碗茶》也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该小说中有一个场景描述的是主人公宾来被壮观的雪景深深地打动了,以至忘我地融入到茫茫雪域中:“他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洁白的雪花飘落在树上,飘落在屋顶上,飘落在城市上,飘落在整个大地上,仿佛从磨面机飞舞出来的粉面米糠一样。天地一片白雪皑皑。万物尽现素裹银装。整个世界俨然幻化为茫茫雪原”(Chu 35-6)。在这一段雪景描写中,既看不到人的踪迹,甚至没有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有漫天纷飞的雪花,伴随着主人公忘我的思绪自由飘落,个体生命和自然生命声息相通,造就出美轮美奂、天人合一的生态画卷。

《吃碗茶》里还有其他情节体现了天地人的和合共生,比如,当宾来得知父亲失踪的真相后,他心情无奈极了。在回家路上,凉爽的夜风却如同“一剂良药”(Chu 207),给宾客带来了丝丝抚慰。而当他游荡到公园里,坐在长椅上,“藏于黑暗之中,受黑夜的庇护;凝视着繁星,遥望着蓝空。目有所视,却茫然不知所措。他仿佛觉得自己在和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倾心交流”(Chu 211)。此时此刻,天、地、人三者相互感应,自然界成了宾来寻找心灵慰藉的不竭源泉。当他与自然交流和融通,似乎才能够安顿身心和体悟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宾来身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境界。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所以只有当人融入自然,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之链。

2 顺应自然和取用有节的生态智慧

除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取用有节也是中国人崇尚的生态智慧。华裔美国文学成长与20世纪60年代的物质大发展时期,整个美国社会消费主义至上,物质欲望泛滥。为了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人们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生态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任意索取和过度消费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作家的关注。曾被美国主流文化长期边缘化的华裔美国作家在这一时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表达了自己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同时也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在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中,因为大将军的命令,人们不得不大力开挖山谷,于是,“半截山都给挖空了,……台地就变成了悬崖……一下大雨崖壁就坍塌,山水轰鸣,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崖沟一年比一年宽,一年比一年更深了”(谭恩美153)。可见,正是由于人类向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索求,造成了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原本宜居的美丽村庄,最终因为人类的过度索取而变成了被人遗忘的空村和荒村。这部小说揭露了人类妄图征服自然的野心,斥责了人类的贪婪,同时还充分反映了顺应自然、节制物欲的生态伦理思想。另外,华裔美国文学的其他一些作品也倡导人们节用资源,爱护自然,比如,汤亭亭的《孙行者》和《中国佬》等小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演绎了生态伦理主题。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还从其他角度体现了顺应自然这一传统生态智慧,比如: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化的批判。《吃碗茶》对广东乡下和纽约的炎炎夏日进行了一番比较,“新会的七月来临,躲避炎热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到在广场中的榕树下找一片阴凉了。在纽约,人倒是不少,树却寥寥无几,根本没有榕树。即便是有,美爱向来未能及时起床给自己在榕树下占得一片阴凉”(Chu 92)。从这里可以看出,纽约的都市生活繁华热闹,然而绿树下的阴凉却是“一片难求”。都市里的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远离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陶醉在高楼林立、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中。殊不知,“妄图与自然划清界限的努力,终究躲避不了自然的影响:一场炎热便赶得人们无处可逃,只能投入自然的怀抱,享受自然的荫蔽”(胡玉昌45)。

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告诫我们:人类可以合理利用自然界中的事物谋求自身的发展,但务必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务求做到取用有节。如果违逆自然规律,攫取无度,那么也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在很多华裔美国文学中作品中,就渗透着这种顺应自然、节制物欲的生态伦理意识。

3 民胞物与和敬畏生命的生态关怀

在对待其他自然生命的伦理实践上,传统生态智慧倡导的是民胞物与式的动人姿态,以及敬畏生命的伦理关怀。民胞物与的观点认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因此,热爱众生,平等看待天地万物,这才是人类该有的德行和胸怀。这种伦理思想还主张关爱和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反对捕捉或残杀等行为,对待动物以惜生护生为上。

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这种民胞物与的生态关怀。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我”在学道期间,师父还让“我”从森林中的各种动物身上学习本领,他们首先要求“我”学会安静地观察动物,于是,无论是小溪边喝水的鹿,还是不远处的老鼠和猫头鹰等,我都不去惊扰它们,不让它们感到威胁,我学会了与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和谐相处。这些细节体现出作家继承了民胞物与式的生态伦理,显示了作家对传统生态智慧的讴歌和借重。

此外,要践行民胞物与和敬畏生命的生态智慧,还需要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反思。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然而,如果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审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尤其值得反思,那就是虐食倾向。“所谓虐食,主要是指过度地食用各种动物,在制作食物和食用的过程中不考虑动物的需要,没有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痛苦”(欧阳澜,汪树东37)。在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描述,除了描写主人公所食的动物稀奇古怪,还刻意细致地描述了“残忍”与“野蛮”的食品制作过程。谭恩美的小说《通灵女孩》中描述了一个中国村民杀鸡的场景,并反映了叙述者的惊愕之情。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母亲曾讲到中国人吃猴脑的故事,对吃猴脑过程的仔细描写足以让读者瞠目结舌。这部小说中还有一段话叙述的是主人公家里吃的各种东西:“这是我妈妈经常煮给我们吃的东西:什么浣熊、臭鼬、老鹰、鸽子、野鸭、野鹅、黑皮矮脚鸡、蛇、蜗牛、甲鱼、鲶鱼等……等我缓过神来,一想起那些耸着翅膀、瞪着黄黄的大眼睛、满阳台到处都是的鸟儿时,心里就发怵。”(汤亭亭91)作者通过描述吃猴脑的故事以及这些不同寻常的食物,突出表达其对虐食文化的批判。对这些作家而言,“虐食给其他动物带去的痛苦令文明失色,令人性灰暗,现代人有必要重温民胞物与式的传统生态伦理”(欧阳澜,汪树东37)。

天地自然之间的生命多姿多彩,人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与自然和众生相依相伴,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同时,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界所赋予。因此,以民胞物与的姿态,敬畏一切生命,保护生态平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荣,这是人类无可推卸的责任。

4 结语

华裔美国文学割不断与中国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华裔美国文学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体现。随着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力的扩大,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合理内核和深刻意蕴,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和吸收,并对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和塑造生态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于消解今日之全球生态危机无疑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另外,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不断进行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大环境下,考察华裔美国文学中呈现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意蕴,在某种程度上,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种历史经验。

猜你喜欢
亭亭华裔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姜大同
汤亭亭的《女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