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娟
(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重庆 400000)
党建带群建工作是群团组织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带领群团组织更好地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带领群团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改革创新,确保群团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前进。
党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群众工作,推进党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党通过群团组织去联系服务社会人。党要把流动的、松散的社会人汇聚起来、动员起来,必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中介性作用。党通过群团组织联系引导社会组织。截至2018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民间组织有662425个,还有数倍于此没有注册登记的草根组织。
群团组织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社会群体不断分层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个性需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一些群团工作的思想理念、方法手段、组织体系已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群团工作再不加强,不但很难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更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带领群团工作向社会的流动人口延伸。这些组织中的大部分业主对党的方针、政策不甚了解,往往对组建党团组织怀有戒备和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群组织在企业基层的延伸与发展。
基层党组织对群团工作重视不够,对群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老办法用不上、新办法出不来,对党组织带领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缺乏有力指导和支持。有的地方党委政府更多地把群团工作当成是“软”任务和“虚”工作对待,对群团组织的地位、职能、任务及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认识不足,往往是“中心工作先行,群团工作让道”,认为抓不抓无所谓,抓了体现不出成绩,不抓也无碍大局,主观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一是队伍素质弱。很多群团组织存在“两少两多”(编制偏少、人员偏少,抽调人员多、兼职人员多)和“有将缺兵”现象。这样的队伍还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是年龄偏大,知识陈旧。第二有些群团组织干部专业化水平不高,制约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主动作为。
二是基础工作弱。一些基层群团组织重建立、轻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目前,只有工青妇基层组织延伸到乡镇村一级,而其他的群团组织大多数只建立到县(区)一级,群团组织基层基础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够。
一是缺人。缺人(缺编制)是群团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另外,群团组织在本身缺人的情况下,还经常被其他职能部门抽调。有些群团组织人员被抽调达三分之二以上,导致一些群团组织只处于保开门状态,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二是缺钱。绝大多数群团组织都缺经费。主要原因:本应拨付的经费没有足额拨付;本因拨付的经费被挪作他用。三是缺物。群建活动阵地总量不足和覆盖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的场地也存在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等问题。
一是机关化。群团组织不是党政机关,而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群团组织上不接天宇、下不接地气,自闭于高楼大院,远离基层、远离群众,真正同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的不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衙门作风。
二是边缘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群团工作一度被冷漠、边缘化,列入机关中的“弱势群体”,在序列中排名靠后,有自卑感,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简单化。一些基层群团组织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对群团工作缺乏研究,只作一些表面性、应付性的工作;一些群团工作干部自身认识也不够到位,存在应付、畏难情绪,没有真正把群团工作当作事业来干。
四是娱乐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做群团工作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出现“娱乐化”倾向。在活动质量上,还停留在文体活动层面,能够引起群众兴趣和关注的主题不够丰富,较难满足群众的多样性需求。群团活动针对行业特色、岗位特点的内容不够充实,群团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针对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两新”组织,可探索“1+3+X”的党建带群建模式:“1”即党组织,“3”即工会、共青团、妇联,“X”即科协、工商联、文联、残联等其他群团组织。一是创新组织架构。由乡镇街道的党组织牵头,成立党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党群部门负责人联合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落实对“党群工作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成员单位党群工作现状,完善“党群工作一体化”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同时,可以通过内部产生、双向选择、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办法,选好配强以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指导员为重点的党务干部队伍,为推行“党群一体化”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二是创新工作方法。以党组织为龙头,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捆绑跟进的工作法,对已建群团组织的单位,倡导“群建促党建”;对党员多而集中的单位,实行“党建带群建”;对未建党群组织的单位,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逐步推进组织建设。同时,在党群人员配备上,提倡在条件成熟的非公企业中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一肩挑,这样在开展工作时党组织就可以在活动时间、活动经费等方面,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两新”组织中党组织资源匮乏,党联系群众缺乏直接接触交流的媒介,形成组织相对应、人员交叉任职的党群工作机制增强了工作合力。三是创新服务平台。对党群活动阵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共同使用,把党员活动室、职工活动室、妇女活动室、青年活动室整合为一块阵地,形成“一室多用、设施共有、资源共享、服务一体”的格局,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四是创新目标管理。组织部门牵头对党、工、团、妇、科、工商联等组织独立设置,交叉任职,相互支持,同步开展工作,形成党群工作合力等做成具体要求,并同步实施和考核。
(1)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一是建立政策协同,地方党委牵头筹建群团工作理事会,党委专职副书记统领理事会工作,22家群团参与,负责制定协调、统一、高效的群团发展政策,对接上级群团组织,加强沟通协调,实现群团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和政策协调化。二是建立平台协同,以工会、共青团、妇联为核心,其他群团参与,打造枢纽型群团组织体系,形成群团工作平台,就区域发展的共同议题和群众关注的共同话题进行平台化协作,将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进行对接,实现多元化参与,协同治理。
(2)探索项目化协作机制。一是群团工作理事会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决策,形成区域性的群团工作规划,并确定相应的活动类型和类别,减少群团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资源的合理匹配,保证整体性公共服务供给的实现,可对各群团组织相关品牌项目进行整合,实现项目化的推进、社会化的运作、规范化的管理,形成“一体化”工作模式。二是群团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沟通机制。群团协同平台的项目实施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协同与支持,如维权项目管理,群团组织不是执法部门,为群众维权需要人社部门和司法等部门的积极配合,可以在人社部门和司法等相关部门设立联络员,由单位内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担任,一方面根据不同的维权事件来协调本部门进行积极配合,及时维权,另一方面对各类维权事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以此类推,如就业创业项目管理、帮扶项目管理等,可以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联络员,助推各类项目的顺利推进,维护群众的利益。三是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协作决策机制。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纳入协作治理之中,可探索在乡镇、社区和园区等工人、农民、青年和妇女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综合服务站,作为“群团之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村(社区)一级工作人员,作为乡镇(街道)群团服务站联络员,定期为服务站提供所在地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各种信息的收集,上级群团组织探索实行轮岗制,工作人员每年到群团服务站服务一定时限,作为其进职和评优的重要条件。
(1)完善群团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系统机制。
鼓励群团组织在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通过社会募捐、企业赞助、海外捐赠、活动场馆社会化等多种方式筹措事业发展资金。同时,群团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募集、管理、使用全过程公开制度,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提高社会公信力。
(2)建立以“群众为本”的工作机制。一是在群团活动方式上,可实行由群众提出—群团组织主导—社会力量承办—群众参与的活动开展机制,既让群团组织到群众中找到“存在感”,又让群众在参与群团活动中找到“获得感”,可以开展菜单式的精准服务,每季度定期开展群众需求调查,推动“群众点、群团办”的菜单式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小众化需求。实行适应群众“生物钟”的作息制度,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推行错时上下班、预约服务、周末值班制度、方便快捷办理服务群众事项。建立社会服务需求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发布社会服务需求项目,以需求为导向,引入专业力量来承接各种服务项目。
(3)建立“互联网+群团”协同机制。“互联网+群团”可以降低群团协同治理的成本,搭建便捷的交流沟通平台,提升回应群众诉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建设群团网上阵地,针对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在网民集聚、社会关注的网络空间开展网络斗争,发出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加强服务渠道整合,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热线电话、数字电视等载体建立相对统一的对外服务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信息,并做好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