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

2019-12-25 07:00王洋洋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对策建议

王洋洋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新情况。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作者进行多方调研,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其成因,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高校学生作为国之栋梁、民族的未来,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存,更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奏。因此,给予应届毕业生科学、可靠的就业指导,确保这些高素质人才顺利进入适合的工作岗位,是整个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所在。

一、就业现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能够进入大学进行生活学习,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伴随着“全民入学”的浪潮,一些问题随之而来。

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意味着普通高校要进行大规模扩招,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16届高校毕业生为765万人,2017届已增至795万人,201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了800万人。根据最新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这一数值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形势。

二、问题浅析

同其他就业培训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培养周期长、信息不对称和同期毕业生基数巨大的特点,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烦杂。相对于学术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人员力量较为薄弱。我们更应当冷静、精确地分析就业现状成因,深刻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社会外因

1.区域均衡性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自由配置,高校毕业生更多地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倾斜。正因人力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引发经济发展的人才分布失衡问题。对国内人力资源分配,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后果:在人才比较密集的城市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复杂,在急需人才注入的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很难招聘及留住应届大学毕业生。

从目前情况看,除生源地学生外,鲜有外地大学生主动选择下基层或者去西部地区就业。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大中城市过着“蚁族”似的“城漂”生活,也不愿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尝试自我发展,特别是医疗、教育等待遇相对较高的特殊专业,只有不多的毕业生愿意问津。

2.产业结构性矛盾。目前高校毕业生供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第二产业虽然依旧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但低端岗位增长较快,中高端岗位增长缓慢。整体而言,对毕业生的需求是稳中有降。目前第三产业依旧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两极化趋势,体制单位和高薪产业需求量小但竞争很激烈,低层次的服务业需求量大、流动性强,却不易得到毕业生的青睐。

(二)高校成因

1.专业设置欠合理。从专业结构看,高校有的专业设置并不完全切合实际,一方面有些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滞后性和陈旧性,缺乏适合现代节奏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一些新興专业设置存在缺乏应有的生长机制的问题。一些新专业供求关系不甚明朗,人才需求缺乏系统科学的依据,导致潜在的就业危机,一些社会人才得不到满足,造成人才资源供给不平衡。

2.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我国高校一些专业课程与实践相脱节,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教授大多侧重于理论,学术性占据主动地位,上课偏向于应试教育模式,多数以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忽视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接受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另一方面课堂之外,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侧重理论学习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的招聘需求,导致大学生即使学习了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实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实干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心,侧面影响应届生就业成功概率。

3.就业指导欠及时。一,目前虽然很多高校设立了专门的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但是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很少,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匮乏,难以从大量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进展迟缓;二,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因为缺乏系统的培训,就业指导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很难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面试和求职技巧的指导;三,就业指导对象狭窄,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向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就业引导,学校最常见的就业指导方式是“灌输式”,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对于这种枯燥的理论指导,一些学生缺少兴趣,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进展迟缓。

(三)学生内因

“学而优则仕”,一些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精英思想”,就业观念陈旧、就业目标单一、期望值过高,崇尚“铁饭、碗”理论,寄希望于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份所谓的“高收入”“稳定”的工作,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学生一直在找工作、换工作的路上,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在一些高校毕业生和家长眼里,蓝领技工和第三产业末端服务岗位薪资较低、工作辛苦,大学毕业生很难从客观上接受这一情况。为此,不少应届毕业生择业时,首先倾向于政府部门、国企、外企等一些相对而言保障安稳、声名好听的单位,尽管这些单位门槛相对较高、招聘数量有限、岗位竞争激烈,但依然让高校毕业生们趋之若骛。

此外,目前不少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受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左右,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条件和能力特点的就业规划。在家人的指引下,学生将主要就业目标定位在考公、考编及国企等相对较稳定的工作岗位上,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参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每天疲于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讲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求职和应聘,与很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一些毕业生遇到一些就业困难后挫败感大增,缺乏积极的就业态度,甚至寄托于以托关系、找熟人的不正确方式实现就业目标,陷入恶性循环。

三、相关对策建议

当前高校较为僵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和固化的专业设置理念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社会就业难度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学校问题被不断放大,成为高校就业板块的核心痛点。为此,要针对性地舒缓和解决这一痛点,急需从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和就业导向模式入手进行改革,构建一个逐步完善和适应当前节奏的综合培养就业管理体系。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社会方面

1.鼓励非公企业发展。目前体制单位就业是很多毕业生的理想之选,但是体制单位人员需求量相对非公企业较少、人员稳定性强、就业机会小。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可忽视,政府可适当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和杠杆倾斜(如税收、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充分鼓励此类非公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在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为大范围的中小企业输出高素质生产者。

2.政策引导基层就业。目前三支一扶、农村教师、西部服务、偏远村官等很多基层服务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偏远地区就业意向较弱。为此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引导,比如服务期限后优待等手段强化此类岗位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进一步使此类岗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购买公益服务岗位。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财政情况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环卫、绿化、市政、水务等公益性行业岗位,直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国企特别是原事业单位改革的国企适当放开人员招聘自主权,促进企业扩大人员招录额度,减轻就业压力;三是进一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就业体系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二)高校方面

1.更新培养模式。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略为僵化,对于人才就业方面缺乏准确明晰的目标准则,没有能够及时调整模式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社会潮流,本意是想培养出学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综合性人才,导致学生没有特别明显的竞争优势。高校在设置专业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做好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鼓励学生提早制订学习就业规划,鼓励其在大一、大二时就开展就业生涯規划,培养自我塑造意识,提高自身学识在就业市场的可用性和竞争力。

2.细化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作为引导学生就业的核心单位,应该承担就业形势排查、就业信息收集、就业单位沟通等各类重要前期工作,一方面要及时整合信息,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为专业调整提供参考信息,另一方面督促学生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明确就业规划和收集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将学术、兴趣和能力有机结合,并参考自己的个性特征做好职业选择。

(三)学生方面

1.培养核心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应该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在良好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沟通等多元化技能,注重参与各类社会实际,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转换能力。经过一系列实践后结合自身兴趣、个性和专业,选择培养一项自身专精的核心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好前战。

2.树立科学观念。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节奏,不断更新传统的就业观念,敢于打破体制单位“铁饭碗”等旧式思维模式,在自主创业、企业研发、公益服务等各个方面发散思维,挖掘就业潜力,开拓入职层面。

3.杜绝盲目攀比。就业是一个多样性的事物,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工作能力,要学会树立包容性的就业观念,对于任何行业和职位都要平等看待,杜绝盲目攀比收入高低、名声好坏、是否困苦,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明确自身定位,选择一份适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静静助学.大数据告诉你,2019年应届毕业生竞争有多激烈[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761816 940550352&wfr=spider&for=pc,2019.03.23.

[2]张潇.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7):100-102.

[3]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78-181.

[4]李保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12):39-42.

[5]丁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8(21):126.

[6]陈建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7):81-82.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