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篇描写父亲的小说,李森祥的《台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情的父亲形象,《台阶》中的父亲一改往日传统的严父形象,更多了一点人情味和精气神,当然还有李森祥潜藏在文本中的对“父亲”命运的深深惋惜。自其发表之后,便颇受好评,在社会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并先后入选了人教版、苏教版以及鲁教版语文教材。但是由于《台阶》一文存在多元解读的问题,许多执教者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找到合适的依据,为该文的教学处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选取了20个教学课例,试图通过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述评,为今后的《台阶》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一、《台阶》的文本解读述评
(一)关于《台阶》创作的意图
李森祥本人在谈及小说《台阶》的创作缘起时说:“中国文学不乏众多栩栩如生或伟大或平凡的母亲形象,但父亲形象令人遗憾地缺位!……即使涉及父亲形象,也往往是板着严厉的面孔,维护着中国持续数千年之久的宗法传统,他们或平面或病态,缺乏人性的温暖与光彩。”[1]
因此李森祥所塑造的父亲形象,总是能够给予人——温情,总能夠打动每一个人。他的“父亲”才是最真实的父亲,才是最接地气的父亲,才是真正活在人们心中的父亲。李森祥先生真正地将一个家庭的脊梁——父亲,刻画得入骨三分。在读《台阶》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从台阶中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老一辈人为青年人的无私奉献。这才是这个“父亲”感动亿万读者的真正原因所在,李森祥描写的是一个活着的父亲,这样人们才能为之动容。
李森祥先生认为,“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的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中国乡村农民最真实的结尾”[2]。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李森祥先生才会创作出这样的一篇文章。他想要为读者塑造的,实在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父亲的形象。
这个父亲,是数千年来存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父亲,而且他现在依旧活在中国农村,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无论时代怎么改变,父亲永远活在世上。数千年来,父亲为自己的家庭做了最简单也是最伟大的事情。而等他们逐渐老去,等到他们力不从心,他们便开始若有所失。这就是李森祥给父亲设计的命运,而这恰恰是现实中父亲们的命运,是他们最真实的命运。
(二)关于《台阶》体裁的论争
关于《台阶》体裁的争论,自文章发表以来就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一般认为《台阶》从体裁上来看是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说,但也有人认为《台阶》有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记人抒情性的散文。关于《台阶》的体裁论争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但是徐树忠的研究却一改常规,在体裁的问题上得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由于《台阶》所具有的三个重要特点,即明显的情节淡化倾向、质朴简洁又不缺乏美感的语言和文字以及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首先,《台阶》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不同于一般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的表达,显得极为简单。作者没有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只是采用最为简单的叙述,加之以地域风情的描述,就将故事用最直接的方式讲给了读者。其次,《台阶》文字简洁质朴,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连比喻也用得很少。这就使他的语言去掉了一切枝蔓和芜杂,清水出芙蓉般单纯、明快,将中国农民的质朴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者,《台阶》中的父亲形象与其说是文学形象,却不如说是真实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人物的虚构性较强。而《台阶》中由于作者将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地域风情加进文章,再加之以简介质朴的文字,父亲的形象就愈加真实。
因此,徐树忠得出了“李森祥的《台阶》 是一篇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3]的结论,这个结论无论是相较于小说或者散文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让人接受。
(三)关于《台阶》叙事的策略
运用叙述学知识,指导鉴赏当代小说,对于我们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台阶》的叙事策略,当下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小说中“视角”的转换问题,其中刘宏业的研究是最为全面和客观的。
根据他的研究,他将《台阶》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5)三级台阶的老屋生活;(6~17)准备和建造新屋;(18~24)造九层新台阶;(25~32)九层台阶的新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李森祥先生在叙述四个部分时,将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巧妙融合并适时转换。
儿童视角是指小说的叙述主体为儿童,主要依靠儿童的眼光和口吻进行故事的讲述。相较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能够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儿童天真无邪的性格特点在行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览《台阶》全文,以父亲在漫长的准备后建造台阶为界,造台阶前基本以儿童视角来叙事。
但是刘宏业认为“成人作者不可能对他用儿童视角建构的叙事文本全然放纵,不做任何的干预和介入,尤其是当这些作者建构的故事往往与自己的童年有关时,作者采纳的儿童视角更不可能是纯粹的。事实也是如此,即使在用儿童视角进行叙事时,作者也不忘适时进行‘干预和介入”[4]。因此,《台阶》这篇小说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之间进行了巧妙的转换。
这种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结合的复调结构,很好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透过儿童视角,我们可以读出“我”对父辈们的辛勤付出、努力奋斗的敬佩。而通过成人视角,则明显可以体会到“我”对父亲的深深惋惜之情。
《台阶》所追求的不同视角的叙事策略,已然成为了这篇小说叙事中最成功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从《台阶》中可以品读到美感的真正原因所在。
(四)关于《台阶》人物的解读
父亲的形象是《台阶》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也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李森祥先生所刻画的这个父亲形象,是中国农民最典型的形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勤劳质朴的品质。但是即使如此,在解读父亲形象的时候仍有争鸣之音。
一些研究者认为李森祥的父亲形象,虽说是坚忍不拔、有血有肉,但是单从其造台阶的动机以及小说结尾父亲若有所失来看,《台阶》中的父亲更多的是一个和封建等级观念联系密切的形象。
“小说在提及乡亲对台阶的看法时‘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这里的‘戏称实际上是对台阶象征意义的否定和嘲弄,父亲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因为高台阶而得到真正的尊重,父亲‘若有所失的根本原因是台阶所代表的封建狭隘的等级观念的瓦解。”[5]他们认为父亲心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会制约着他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着他们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父亲所谓的九级台阶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提高,而并没有改变现状。
不过另一种观点认为,父亲的形象实际上是对于封建等级观念的一种挣扎。父亲不满足于地位的低下,他并没有低眉顺眼的服从,而是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成功与尊重。在父亲的眼里,高台阶象征着地位和尊严,也正是因为此,父亲才坚持要为自己修建一个九级台阶。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父亲造“台阶”只不过是他作为父亲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李森祥并没有将“台阶”和封建等级观念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中国乡村社会,所谓的封建思想只不过是乡俗而已。李森祥所要表现的父亲,他是一个为了家庭而不懈奋斗的形象。那些将人物和封建思想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似乎也可以解释得通,不过终究有一点牵强附会的意思,是不足为训的。
(五)关于《台阶》主题的阐释
《台阶》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有一部分的执教者出现了误读,其实李森祥先生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从他的《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中,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李森祥先生所刻画的父亲,只是想要为我们讲述一个人物的命运。而这个人物不仅仅是小说中的父亲,而且还是活在中国农村中现实的父亲。
《台阶》以“台阶”这个事物为线索,从父亲造台阶,到父亲挑不动水,直到父亲渐渐老去,李森祥为我们揭示了生活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个又一个父亲的命运。他们要么是造一间屋子,要么是为自己的子女成家立业,这就是他们的一生。当这一切都完成了,他们也渐渐老去,生活也便失去了方向。
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这就是李森祥想要告诉我们的事实。他想要唤醒我们对于父辈的关注,想要我们读懂父亲,仅此而已。
(六)关于《台阶》教学的处理
在我们所探讨的诸多课例当中,关于《台阶》的教学处理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选择主要聚焦在:一是把握文本的主题;二是通过精心品味文本语言,继而把握人物形象;三是学习细节描写,给予写作启示。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品味鉴赏文本语言;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讨论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一部分执教者能够有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王铁胜老师的教学设计,他首先设计了任务主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由合作,最后指导学生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对于《台阶》主旨的过度阐释和过度发挥。比如从人生目标角度和人生幸福角度出发解读文本的方式,这些都是对于文本的误读。执教者应该参考李森祥的《写给编者尤志心的信》和《站在父亲的肩膀上〈臺阶〉创作谈》两篇文章,在正确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实行教学设计。二是对于细节描写的教学做得并不是很好,许多老师只是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实施课程,很少有执教者用罗列细节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三是教学手法不够多元、开放,学生探究成分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为这篇文章在解读方面存在多元维度的解读,因此我们有必要放开手让学生自主解读。
二、《台阶》的教学内容述评
《台阶》是一篇语言简洁质朴的具有散文倾向的小说。自入选语文教材以来,这篇文章一直就是中学语文课堂的重点篇目。但是由于在主题以及父亲人物形象的解读方面各家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就导致了《台阶》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在杂志上发表的20个课例(包括课堂设计和教学实录等),试图对《台阶》“实际在教什么”做一个全面的述评。
(一)切合题材的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往往是一节课最令教师得意的地方,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导入环节,往往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说,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下的努力,一般都会奠定一节课堂的走向。
考察我们所选取的20个课例,绝大部分的课例都采取了媒体导入的方式,只有6个课例采用直接的言语导入方式。
在媒体导入的方式中,有5个课例都采用了歌曲的形式,诸如《父亲》《懂你》以及《幸福在哪里》,这些歌曲一般都和文章的题材内容相契合。总体来说,利用歌曲媒体形式,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而汤爱生老师则利用了罗立中的名画《父亲》,汤老师通过对画作的解读,进而将学生带进《台阶》的学习之中。吉洪顶老师将《写给父亲》这首诗歌呈现给学生,利用诗歌中所描绘的父亲,把学生的思维带进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杨宏丽老师先入为主,采用了续写诗歌的形式,让学生续写诗歌,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知。“父亲像那涓涓河水,对我们的爱奔流不息;父亲像那温润的阳光,对我们的爱从不吝惜;父亲像垒起的台阶,对我们的爱至高无上”。[6]这是杨老师给学生展现的诗歌,在最后一个续写的例子中,她用“父亲像垒起的台阶”之句,将诗歌很好地和文章结合在了一起,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也值得我们广大执教者进行借鉴。
(二)细节描写的关系探究
细节描写是一篇小说最重要的部分,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决定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细节描写的成败决定着小说的成功与否。《台阶》就是一篇特别重视细节描写的小说,正是因为在细节描写方面的成功,才将“父亲”形象塑造得尤为成功,也就奠定了这篇小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位置。毋庸置疑,李森祥先生在细节描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李准先生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中学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细节描写一般都会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在。组织学生研读文本,寻找文章中优秀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理解,还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这就需要抓住人物描写的语言这个台阶了,对人物描写性语言的体会、分析,会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精神内涵”[7],而在我们所选取的20个课例中,都无一例外地将细节描写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解读,通过细节探究进而解读人物形象。但是有16个案例都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方式,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来解决文本的细节问题。
在这20个课例中,关于细节探究的设计,王铁胜老师的设计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王老师明确提出“赏细节,探写法”的目标。他提炼了“父亲的坐姿”“父亲的头发”“父亲的笑”“父亲的草鞋”“父亲的脚”“父亲敲烟枪的动作”“扁担的叫声”“青石板”“父亲与‘雾”以及“准确具体的数字”等等细节,之后他组织学生任选一个话题,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赏析批注,并明确细节描写的方法。可以说,王老师的设计是最成功的,对于启发学生的阅读具有重要意义,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三)文章主旨的过度阐释
关于文章的主旨,在李森祥先生《写给编者尤志心的信》中,作者说得很明白,他写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父亲。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土地上,这样的人遍地都是,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在中国农村也不乏这样的父亲。李森祥通过“父亲”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关于“父亲”命运的现状。换句话说,李森祥的《台阶》关注的是“父亲”的命运,往大一点说小说实际上探讨的是中国农民的现状,指向的是他们的命运问题。
《台阶》中的父亲就是李森祥在信中所说的,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九级台阶,他为了自己的这一个目标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努力。可是当台阶造成,他原本想着自己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的身体慢慢老去,自己连水都挑不了了。直到此时,父亲若有所失,显得无所适从。这才是李森祥真正想要告诉读者的,与所谓的个人追求,生活目标以及人生幸福并没有多大的关联。从我们研究的20个课例来看,大部分老师对于主旨的解读显得中规中矩,但是也有老师存在过度阐释,甚至有些老师存在曲解以至于歪解作者意思的现象。
其中,张圣春老师说“在晚年,如果乡村农民自己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那么社会的救助就不可缺少。只有这样,乡村农民的命运才会改变,才能达到理想的生存状态”[8]。他从人生追求幸福的角度出发,主张“人生幸福=艰苦奋斗实现目标+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很明显,张老师的解读存在过度解释的情况。而周卫红老师则利用中国农民的谦卑心理文化来解读主题,他说“由于高高的台阶放不下父亲那颗浸透了谦卑心理文化的心,所以他没有获得满足感,反而失落了”[9]。周老师将父亲的失落归结为谦卑心理文化,这显然是不对的,这样的解读容易误导学生。唐山的温建英老师关于《台阶》的解读则最让人失望,也是最为失败的课例。他认为“他(父亲)追求的目标是‘高台阶,而‘高台阶又脱离了栖居的本质,虽然追求到了,但是自己的人生却过得很暗淡,很痛苦”,“如果一个人超越他自己的实力去追求不该追求的虚浮的东西,那么,这种追求必将使自己的人生失去光泽,不论成功与否”[10]。温老師从人生追求的目标出发,他觉得《台阶》中的父亲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定好位,他是活给别人看的。他将父亲的失落归咎于追求“虚浮的东西”,很显然他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是让人难以理解和不可接受的。
令人欣慰的是,吴祎老师的教学案例则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因此他在分析文章的主旨的时候真正做到了点到为止,而且一针见血。他的观点是“父亲是典型的农民,从小到大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来说,劳动是精神的寄托,有了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父亲在建成新屋之后,失去了健康,无法再进行劳动,所以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也就感到若有所失”[11]。吴祎老师的解读完全和作者李森祥的观点契合,他将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用最合适的语言讲了出来。
(四)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我们所考察的20个案例中,有一半的老师选择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将阅读文本和写作教学联系在了一起,这确实是一个好的现象,也值得鼓励。他们所采取的读写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将读和写放在课堂教学之中。二是读和写分离,写的部分作为课后作业。三是将写分离,一部分为“片段写作”,另一部分为“完整写作”。
有几个老师将写作放在了课堂教学的环节,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观察这几个课例,这里的写作仅仅只是写几句简单的话语,更多的只是情感上的升华,而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吉洪顶老师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让学生在学会这篇文章之后,将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赵本志老师的课后作业也是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单梅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完文本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表露一番真情,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温建英老师则取了“瞬间”为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和阅读感受,在课后写一篇文章。江林辉老师则利用应用文的方式,让学生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而张春利老师的写作教学则显得更为独特,她将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倡导学生的亲身实践,但是其从家庭收入的角度出发,似乎离题太远。总体来说,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但是如何才能保证课后作业的有效性,这确实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写作的有效性得到保障,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王铁胜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则是相对成熟和独特的。他将“写”进行了分离,在课堂上。他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片段,进行描写练习。他称此为“片段练习”,在学生独立练习之后,他继而组织了全班的展示交流,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指导片段练习虽说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还是不能忽略完整的作文练习。因此他布置了命题作文“我眼中的父亲”,并要求学生多角度选材,注意组织材料的详略,抓住父亲某些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他通过两次写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读写结合中面临的问题。
三、《台阶》的教学建议
《台阶》这篇文章,由于在解读方面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因此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倡导多元解读,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最大程度的参与。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提倡学生多元解读,我们也应该参照李森祥先生的《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不然,我们的解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参照作者的观点,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不至于偏离文章主旨,甚至于误读。
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将李森祥先生的《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学生在学习这篇小说之前,将李森祥先生的观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在之后解读文本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所依托和凭借,他们的解读也就有了最有力的证据支撑。当然我们也得让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不能因为材料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
在文本阐释方面,我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将小组合作探究的主题以及具体的内容做一个充分的设计。这样,我们才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迸发思想的圣地,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活跃起来。故而,我们有必要抛弃以教师主导的课堂方式,将这节课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参与。
在人物形象解读方面,我们建议使用“群文阅读”的方式,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目前为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父亲形象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背影》中的“父亲”等等。同样的人——父亲,但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却形象各异。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将不同的父亲形象做一个梳理和比较,在比较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台阶》中的父亲形象概括出来。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提倡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台阶》本身就是一篇记事记人的小说,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形象的描写,它是一个小说的生命所在。而《台阶》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来说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将阅读文本和写作练习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方式。但是鉴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建议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片段练习,这样既能进行写作练习,又不至于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忠实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紧扣文本内容去探究文章的主旨,真正体现了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四方的对话,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注释:
[1]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中国校园文学,2007年第9期.
[2]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3]徐树忠.李森祥《台阶》的体裁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34:48-49.
[4]刘宏业.父辈的奋斗史 子女的成长史——從叙事学角度再读《台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1:53-57.
[5]朱月君.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读李森祥《台阶》[J].语文教学通讯,2006.11:44-45.
[6]杨宏丽.《台阶》导学创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07:20-21.
[7]汤爱生.《台阶》的设计思想与创意设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8:64-66.
[8]张圣春.既要外索,也要内求——《台阶》主题式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03:117-118.
[9]周卫红.《台阶》教学三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32:76-77.
[10]温建英.《台阶》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1.14:33-36.
[11]吴祎.《台阶》教学案例[J].语文天地,2014.17:7-8.
石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