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娜
摘 要: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关键,只有符合时代发展与创新要求的人才,才能在不断更迭的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分析“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力求为高校拓展教育新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创” 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教学新模式
当今时代,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力求达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使毕业生数量逐年提升,“就业难”问题成为影响大学输出效果的阻碍,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畏难”心理,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引导陷入创业项目夭折的局面。可以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1.“双创”背景下的新特点
1.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在“双创”背景下,我国正面临多个行业的产业型革命,可以说,任何行业都经历着创新的浪潮,我国已经进入创新、知识、科技为主题的崭新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呼吁专业性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刻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说,高校必须将创新创业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确保优质人才不与时代脱节。
1.2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动了大量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往的人才就业市场吸收能力相对减弱,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精、坚”产业迎来发展的新高潮,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就造成落差性的就业问题,即人才素质难以满足就业市场发展需求的现实情况,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进入同步的快车道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1]。从党和国家的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双创”的时代背景,各级政府部门出台新的配套政策以扶植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开拓创造了优质的发展环境,又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紧密联系时代实际与人才培养要求,交出一份让全社会满意的答卷。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
2.1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新是创造某一项新事物的过程,范围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的思想、新事物的发明、新思路的提出等领域贯穿创新。而创业强调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发现及掌握的资源优势,精准对接某一符合时代特点的平台,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将资源优势最大化[2]。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是一个长期、无止境的探索过程,需要为之不断研究思考及不断改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唤醒学生的相关意识,培养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能力,但是实质创新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而要真正进入时代浪潮中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从而收获过程中的价值与成果。
2.2创业教育与创业的关系。创业教育是学生能否形成创业意识、掌握基础创业知识的基础,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实效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从一定程度上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创业教育蕴含的创业技能、时代知识、科学思想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为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路径并坚持下去提供方向。另一方面,这种理论指导如果缺乏实践的依托,则难以发挥作用,且这种指导必须紧密贯穿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才能实现预期的理想价值。但这种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必然的,创业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实践中的多重因素,且其中一些随机、偶然的因素是创业教育中很难顾及的。但是,科学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必不可少,可以通过以往创业经验的总结及先进前沿理论的结合,做好大学生创业的“推动器”,帮助学生明确创业方向,坚定创业信念。
2.3创新教育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当前时代的主题,大学生是时代发展中富有朝气的青年一代,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战略的深入与进步。高校创新教育是着眼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引领性教育,聚焦于能力与价值观培养,力求为大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提供活力,使其以饱满的创新状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挑战,成长为未来的时代尖兵。
2.4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相比,心理特点及知识储备相对完善,且自主意识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对已经进入社会的工作群体来说,欠缺一定的社会经验,且价值观等方面不太成熟,但其是社会发展的未来生力军,因此,把握好心理及能力特点尤为重要。从当前高校学生实际情况看,多数大学生拥有较丰富的知识体系,且对新鲜事物及时代变化尤为敏感,常常走在潮流的最前端,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但在相关能力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一些大学生存在“好高骛远”或“缩手缩脚”的情况,使创新创业停留在想法层面,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社会价值。可以说,高校学生活跃的思想状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打破了交流壁垒,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其心理特点,从而取得实效性突破。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3.1知识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同基础学科教育一样,创新创业教育以传授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题,但涵盖内容更广泛,且呈现明显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特征。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学习中,应以掌握扎实理论基础、明确创业思维与重要原理为基本目标,同时将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等时代特色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创新创业视野。
3.2能力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开展教育的必要话题。学生在未来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多样性与偶然性,难以提前预测,因此创新创业的价值能否得到发挥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尽可能对不确定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及树立创新创新“持久战”的坚定信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能力的培养集中于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社交能力三个层次。这些能力教学虽然不能成为创新创业成功的“保证书”,却是学生完成学生角色到社会性的创新创业角色转换的必由之路。
3.3核心素养方面。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重相关人格培养,着重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主动交流的开放能力、团队合作的基本意识、自我调节减压的能力、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坚强意志等,这些素养都将为学生未来面临复杂的创业问题与环境提供基本的精神原动力。从本质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及心理水平的提高起到高屋建瓴与提供动力的重要作用。
4.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社会环境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當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正因为依托于时代与社会发展,所以受以往文化观念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在党和政府的持续推动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影响力,部分崛起于“双创”时代的创新创业成果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有利于打击传统落后观念的桎梏。但是综合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落实创新创业理念是高校教育乃全社会关注的重要任务。
4.2高校方面。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生构成多样,其在基本能力、个性特点、未来选择方面存在多样性的差异,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依托于“千篇一律”的单一形式,在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让创新创业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将解决学生的基本就业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力求帮助学生落实就业岗位、提高全校就业率,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关注比例相对较低,没有准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价值与可持续性意义,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满足实际社会人才需求。
5.“双创”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分析
5.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建设。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体,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课堂目标的落实与课堂实效的取得,因此高校应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提高基本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3]。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应抓好教师的基本业务水平,而且应创新多样化的持续培养路径,提高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定期组织专任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访,了解当前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确保课堂内容不与社会实际脱节。同时,高校应增加专业型人才的兼职引进数量,鼓励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社会性成就的企业管理者、创业者等社会人才加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讲座、实地路演等形式使学生与创新创业的“前辈”零距离接触,感受真实的创新创业观念与环境,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5.2充分挖掘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利用路径。从校内资源看,高校应加强相关高端技术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让学生接触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定期展示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举办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具有个性化色彩的项目,并及时予以激励与扶持;从校外资源看,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能力,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依托企业园区及办公场所,发挥好孵化器对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的转化作用。
5.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创新价值,因此本身课堂体系应克服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应创新学分取得形式,对于主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相关实践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学分认定,将学生“被动完成任务”的消极观念转化为“主动探索”的积极观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而非固定知识的考核[4]。应加强相关实践课程的比例,不拘泥于课堂形式,课程设置应与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实际情况对接,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项目的路演展示,鼓励学生主动走进企业,与相关人才进行经验的交流,并对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予以积极肯定,集中体现在课堂效果的评价体系中。
高校应积极响应“双创”时代背景,探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发挥好人才培养阵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永彪.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5-6.
[2]刘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3):151-155.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4]徐蓉.大学生创新创业该具备何种“软实力”[J].人民论坛,2018(31):2.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