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以此为出发点,在诗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梳理探究,让他们总结这种诗歌语言的规律,学会应用它来赏析类似的诗歌,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梳理归纳,探寻规律
人教版必修一诗歌单元的内容,语言思维体现得比较明显。我在反复的吟诵中寻找备课灵感和教学目标,“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即使不敲锣鼓,人心理上还是有声音的;同理,即使不吹“笙箫”,我们的心理感受也是有声音和旋律的,然而作者为什么用无声的“悄悄”?这种表述是矛盾的,而矛盾的表述所蕴含的情感是独特的。我把人教版教材通览了一遍,找到了规律。如何让学生发现这个规律,我从背诵和朗诵入手,让他们在复习中去勘探、挖掘、冶炼。
让学生集体背诵《再别康桥》“寻梦,撑一支长篙”一节,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提出上述疑问;引导学生通过《短歌行》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和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中的“凤吹声如隔彩霞”“疑有碧桃千树花”等诗句,让学生总结出笙的音质特点是温暖、欢快、明丽的。学生背诵苏轼《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一句,让学生明白箫的音质是苍凉幽远的。不同的音质表达不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笙箫的声音特点及情感韵味;语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通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种矛盾的表述,把思维聚焦统一到作者的情感指向上,学生体悟到那是作者心中的旋律,是对康桥的恋恋不舍和离开时淡淡的愁绪。
继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节,引导学生对“父母家里的新客”和“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进行质疑解读;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应为乐事,作者为什么反常地自称“新客”?这违背了人之常情;既然写出了“天伦叙乐”,怎么说自己不认得?这种表述明显是自相矛盾的。让学生结合艾青被寄养的原因进行分析,因为难产,艾青父母找人算命,说这孩子命硬克父母,所以就寄养了。引导学生寻找并朗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一节,其中“围裙上的炭灰”“乌黑的酱碗”“第一颗鸡蛋”等意象,饱含着大堰河母性的光辉和清贫中的快乐。尽管作者父母家里物质很丰裕,作者却和他们有心灵的距离与隔膜。
学生大声朗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分析“不似春光”又“胜似春光”是何意,引导学生回忆当时的写作背景,1929年10月,毛泽东在上杭养病,同时领导着闽西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结合本词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秋风劲”,从而推知本词表达了毛泽东坚信革命必胜的英雄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梳理之后,让他们寻找这些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式,特别是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1]。经过学生的探究与概括,把这种诗歌语言的特征命名为“貌离神合,无理而妙”,表面上关系疏远,实际上神韵相合,表面上无理,其实有情。
二、深入理解,探究应用
总结了特征,学会应用是关键,在这个环节可以直接给出符合特征的句子让学生去赏析。用课件展示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并提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晴天应无雨,夏夜本无霜,如何理解“晴天雨”“夏夜霜”这种反常的现象?它和作者怎样的情感相吻合?经过小组讨论,互补交流,明确本句用了比喻修辞,风吹古木,声音飒飒,好像是骤雨来临;月照平沙,凉光闪烁,仿佛是夏夜流霜,无边风月引发了诗人的惬意与赞赏。
课件展示杜甫《秦州杂诗(其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云动必因风,为何“无风云出塞”?颔联作者仅仅是在写景吗?经过讨论,明確:这种现象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处险要的山谷间,感觉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在心系边防形势的诗人心中,孤城的云与月,似乎特别地警惕,出塞侦察,临关高照,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
宋代有时俗,婴儿出生第三天或满月时,要给婴儿洗身,俗称为“洗儿”,以此祝愿婴儿未来聪明、能干、当官、发财。课件展示苏东坡《洗儿诗》:“人家养子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为何东坡在此诗中要反潮流立意?你如何理解这种“不正常”的祈愿?经过讨论,明确:作者聪明盖世,博学多才,却落得个官运多舛、屡遭贬谪的下场,自己“为聪明”而“误一生”,为了吸取教训,要想让自己的后代不像自己那样因聪明而耽误一生,有一个“无灾无害到公卿”的人生,那就只能希望他“愚且鲁”了,在这里,诗人的愤激之情跃然纸上。
这个环节,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要有指向性,把学生思维聚焦到诗歌语言表述特征上来,强化对“貌离神合,无理而妙”的理解与应用,这得益于问题教学法的应用。“‘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2]。
三、零度阅读,提升思维
从认识弓箭到射中树立的靶标,再到拿着弓箭去射中移动靶,这是三个不同的能力级别。思维也是如此,由学会运用语言特征分析给出的典型例句,到学会在诗歌中去自我发现、自主赏析;整个过程有语言的锤炼和思维的提升,也有对审美鉴赏能力的历练。我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必要时辅助学生做好相关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找出诗词的“貌离神合”句,并结合诗词自主赏析。
用课件展示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绂: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经过小组讨论,明確:诗人寒窗十几年,应进士举,屡试不中,依旧布衣;而一个“孙供奉”(耍猴人)竟然被封官,这是本诗的荒唐无理之处。诗人通过这种“无理”自嘲不如一个耍猴的,讥刺皇帝昏庸至极、不可救药,忧愤溢于言外,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用课件展示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白衣仙人:即观音,这里暗指官吏。经过小组讨论,认为观音菩萨在中国人心中应该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使者,而词中的“白衣仙人”却高坐在神龛之上,而对妨碍农事的连阴雨无所作为,在雨水成灾的严重时刻,观音菩萨应当为民解除苦难,但这位菩萨却无动于衷,苏轼实际在讽刺那些高高在上、尸位素餐、不顾人民疾苦的官僚集团。
“让学生自主寻找、发现、讨论、赏读,这是对思维规律和学理的尊重,更是教师放手的需要。”[3]这个环节,主要是在老师的辅助下,让学生自己发现诗中的“貌离神合”之处、“无理而妙”之处,进而把这种语言现象与诗歌的主题结合起来,体味这种语言逻辑的表现力。
四、补充完善,主动阅读
我们在一堂课中很难兼顾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要实现巩固而持久的教学效果,学生自主的延伸与拓展尤为重要;这个环节旨在促进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的诗词,积少成多,反复涵泳体会;这个拓展没有固定的时空限制,条件成熟时可让学生们上一节课,增强他们的阅读成就感,以此来激活他们主动阅读的澎湃动力。
“貌离神合,无理而妙”的诗句还有陈师道《绝句四首(其四)》:“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此诗作于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之时。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好怀百岁几回开);诗人贫穷而孤独,读书以排遣精神的苦闷,得到一本好书,非常愉快,没有想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于是又感到无聊;读完好书,非常盼望能同相知的友人一起交流读书的所得,没有想到谈得来的朋友却偏偏一个也盼不来;表现出诗人对于希望和现实总是违背的人生体验,有情趣,有理趣。
现代诗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肉体的生死,有固定的结论,为何有人虽活已死,为何有人虽死犹生?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按常理,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原诗中矛盾的表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中国诗词,卷帙浩繁,学生在润物无声的阅读中采撷品味,自然而然地养成自己的阅读品质,做阅读的主人!“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4]学生阅读教材是如此,有针对性的课外主题阅读更是如此,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对项目式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复习梳理”“探究应用”“零度阅读”“补充完善”四个环节,从基础到综合,从诗歌语言思维表达特征的总结,到对此特征的梯级应用,再到阅读品质的培养;整个设计旨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瞄准新课程目标中的“发展逻辑思维”,我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2][3][4]曹公奇.本真语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62.29.24.54.
王安卫,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