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教育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中的效能分析

2019-12-25 07:00李超仪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校园文化效能

李超仪

摘    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门独特的隐性课程,它固化于校园的亭台楼阁,显现于师生的举止言行。丰富的高校仪式符合这种“隐性”特质,可以实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以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心智的改变、情感的陶冶,从而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隐性教育    效能

仪式教育具有交流沟通、情感聚合、增强认同的功能,能引领青年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重要的育人途径。医学院校以仪式教育为突破口,深入挖掘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仪式的教育内涵、文化意蕴,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吸收营养,形成独特的文化意涵、文化精神,保持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1],增强医学生传承文明、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仪式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历史延续中逐渐形成的,与地域文化环境、教育模式变化、创办者的教育理想等密切相关,是外在与内在、有形与无形、环境与氛围、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体现出大学特有的整体风貌与文化品位[2]。

典礼出自《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典礼仪式教育承载了大学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发展状况及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借助一系列象征行为表达了大学生的集体文化记忆[3]。典礼仪式不仅是一项活动、一套仪程,对学校教育来说,更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引发共鸣、启发思考、传输价值、指导言行等重要作用。

2.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载体设计

2.1开学典礼——培养身份认同第一课。

以爱校爱国教育为主线,培养大学生群体的身份认同,激发使命感、责任感,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启全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身着护士服、宣读《医学生誓词》,让新生入学伊始就充分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建立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树立救死扶伤、助人类健康之完美的职业理想,快速形成和强化对学校身份认同的集体意识。

2.2毕业典礼——立志报国的人生新阶段。

毕业典礼上,通过学生深情回忆回顾从新生入学到进院实习的学习生活片段,生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通过校长讲话、家长寄语、优秀毕业生表彰,重温《大医精诚》《医学生誓词》,在最后一次参与大学仪式教育中,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强化。毕业生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并充分意识到感恩、奉献和回报的意义,从而在走向社会之际,自然生发出强烈的爱国荣校之情。

2.3颁奖表彰典礼——成长成才的“加油站”。

颁奖典礼是学生成长中因为某种努力受到肯定和褒奖的最受鼓舞的时刻,对他们的人生引导和励志成长至关重要[3]。以励志成才为教育主线,在五四表彰、七一宣誓、奖学金颁发等活动中,选择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或学生最崇拜的老师担任颁奖嘉宾,让学生对所获奖项产生荣誉感和价值感,并通过受奖深鞠躬的方式,使传统文化、爱国情怀、革命理想在青年学生中得以传承。

2.4感恩仪式——打造仁心医者的助推器。

以礼敬、奉献为教育主线,注重医学生职业精神、职业信仰的培养。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举行有助于在职业方向上成长的仪式,如清明祭拜儀式,追思革命先烈、医学先贤,培养学生的为民情怀;“5.12”护士节,以授帽仪式感恩先辈;解剖课之前,以向大体老师鞠躬的方式体验对生命和职业的尊重;进入临床陪护婴儿出生,表达向生命的致敬,提高医学生仁心大爱的品质修养。

3.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效能分析

3.1明道优术,强化医德培养。

高等教育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要挖掘技艺背后的传统文化、人文内涵,不仅要从校园文化入手,还要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相衔接。医学院校应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道与术的理念引入校园文化,“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4],使学生懂得以道方能御术,明道才能优术,注重医德修养,提升医学技能,打好从医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课程思政,提高教育实效性。

仪式教育整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学教育,通过隆重神圣的护士授帽、在解剖课上向大体老师鞠躬等仪式,分别从人文视角和专业视角,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感恩回馈;在遗传学、中药学等课程学习中,通过生物的多样性使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发挥仪式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接续人文的教育功能,探索出一条弘扬传统文化、富于医学特色、凸显时代精神的崇医之路。

3.3以文化人,使仪式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推手。

仪式教育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责任培养三个维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凝聚价值共识,让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当地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他们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矫正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见实效,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而奋斗。

4.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迭代创新

4.1突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目的,做好仪式教育的议程设计。

东西方文明均高度重视仪式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5]。大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最高点,应该从传承文化、引领进步、承担使命这一高度出发,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全方位育人工作中突出隐形教育的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典礼仪式的教育内涵和文化意蕴。既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突出活动的教育功能本位,更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仪式教育的方向和终极目标,传播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4.2突出实现中国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

在“双一流”“双万”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开放胸怀的卓越人才。无论是从先进文化引领者的角度,还是从增强活动感召力的角度来说,仪式教育都要体现时代性和国际性的教育元素,通过多次展示学校的无形符号和重要记忆,向学生介绍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其他国家民族的发展模式,培养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邀请国际知名人士、成功校友、公益人士等参与典礼、现场讲演,运用各种引入的手段传达和强化学校的教育理念,不断培养学生对实现中国梦和促进人类发展的崇高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成才报国的理想追求。

4.3突出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范式建构培养价值认同。

价值观是主体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定位,是人们心中深层次的信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6]。仪式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借助群体效应重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同时通过道德范式的建构反作用于意识形态[7]。通过七一宣誓强化党员的社会责任、五四表彰宣传爱国科学自由的“五四精神”、志愿者活动彰显助人友爱的和谐意识,等等,引导学生主动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的要求转化成自觉行动,借助榜样的力量实现既定形象的自我转化,从而完成道德主体的建构。

4.4突出时代特征,注重“00后”大学生的话语表达。

高校典礼教育要适应“00后”学生的胃口,一方面需要改变教师主导的纯说教模式,还要构建学生之间、多对多、交互式的朋辈教育共同体,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青年意见领袖”,提高仪式教育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8]。在微信、微博、QQ、BBS等社群空间,开展网络仪式教育;运用青年学生交往的流行语和时尚语,如“以洪荒之力爱我中华”“厉害了我的国”,将仪式教育的大义转换为日常生活的微言;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调研的启动仪式,具有“知行合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9];利用班团日活动、党的组织生活会、社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微小型的仪式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入心,营建出群体效应,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金英,陈方俊,孙唯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5):12-15.

[2]陆挺.大学校园文化的隱性课程认知及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272(3):125-127.

[3]叶少芳.医学院校典礼活动的创新模式和文化功能研究[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12):928-930.

[4]储峰.“势”“道”“术”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7,1(231):1-7.

[5]张彦.高校典礼活动的教育内涵与文化意蕴探析——以北京大学三大传统典礼改革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4(2):52-56.

[6]胡剑慧.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以新媒体传播正能量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15-20.

[7]邱叶.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仪式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271(1):17-19.

[8]刘波.论国家公祭仪式精神向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112-117.

[9]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60(4):120-122.

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研究》(NO.2017A-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校园文化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