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绿记》的解读谈写作

2019-12-25 07:00张春香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
关键词:囚绿记枝条汉语

张春香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实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民族高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缓慢的一个环节。《囚绿记》的诗意语言和表现手法,对记叙文写作很有指导意义。本文从指导学生写作出发,发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有效做法,以期引领学生回归课本,研究经典美文,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囚绿记》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在实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称“民族汉考”)的民族高中,作文是“民族汉考”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丢分最多、提高最缓慢的一个环节。MHK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以任何特定教材为依据”。笔者所在学校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据授课,以MHK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汉语教学需要“因材施教”。该考试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即作文能力的要求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要求。

MHK作文题型有如下基本类型:句首语写作,就是除给出题目外,还分出若干段落,并将一些段落的第一句话写出来提供给考生。给提纲写作,就是除了作文题目以外,再给出文章的提纲,要求根据这个确定的提纲写出具体内容。续写,是给出文章的前一部分,要求接下去把文章写完。续写部分应该是合理的延续,要和前面给出的部分前后照应,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扩写,是把一篇简单的短文扩写成内容更丰富、字数更多的文章。读后感写作,给出一篇文章,要求考生阅读,读后写出感想。此外,还有书信写作和看图写作。

从命题来看,作文题目基本是常用文体写作的题目,写作难度不大,对字数、立意的要求不高,这类作文在非少数民族作文中一般列为单项训练或普通小作文,但在民族中学的汉语考试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让民族学生写好作文、爱上作文,是对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立足于文本指导学生写作,立足于文字本身解读文本,是对汉语文教师提出的又一个挑战。

无论什么文体的作文,无论在普通学校还是民族学校,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无非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立意的准确设定,第二个因素是作文的整体构思,第三个因素是语言的合理运用。我在《囚绿记》的教学中试图以写好作文的三个要素为切入点,解读文本,立足于文本教写作。

一、立意的准确设定

一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以什么方式表达,都需要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一直以来,一些传统的解读方法往往过多地从文字之外解读文章。大多数教学资料在解读《囚绿记》时都从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入手。《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中对《囚绿记》是这样总结的: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样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是在课堂上常常见到的一种思维定式:不对文字本身进行揣摩,仅以作者的有关生平资料为依据,生硬地进行“知人论世”;无视文本的具体内容,将作品内涵生硬地贴上政治化的标签,或者毫无逻辑地加上所谓积极向上的励志性解读。当然,“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也有存在的道理。但是,不可能所有文章都是作者当时的经历或思想的印证。如果我们一味地坚守从背景介绍入手解读文本的模式,那么在这种思维定式的“熏陶”下,学生阅读时有可能把握不好文章的实质,会出现很多不着边际的答案。

写作时,总理解不透材料,审题成为最难的障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文字本身解读文本,远离各种理念和模式,从细小的语言单位出发,老老实实地把一篇文章读透、教懂。其实,《囚绿记》一文的解读,不需要过多地旁逸斜出,仅从文字本身踏踏实实地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它的主旨,并在写作中学会如何设定鲜明准确的立意。审题立意,从解题入手,“囚”,就是拘禁的意思,“绿”,就是绿藤,“囚绿记”就是“囚绿”的前因后果。作者为什么要囚绿?怎样囚绿?在作者眼里,绿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等,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学生不难梳理出问题的实质。

文章的立意,作者写作的用意也会一步步明朗:因为爱绿,而囚绿。比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便是喜欢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這片绿色……”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才有了占有它的私欲——囚绿。立意确定后,作者要对“绿”加以细致描写。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等等,这种至深的爱绿情感对“绿”来讲是一种伤害。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文本的另一层立意:自私的、偏执的、缺乏理性的爱对于被爱者来说是一种伤害,人应该学会理性地爱。我们还可以从“绿”的角度审题,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得出不屈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活跃的“生命”,丰富的“生命”,灿烂的“生命”,等等。这种文本解读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学生平时作文的审题立意当中,作文立意要准确、鲜明,并且多角度审题立意,力求做到主题鲜明、富有个性。

二、作文的整体构思

一篇文章确立了鲜明准确的立意后,谋篇布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文章内容表达的重要手段。《囚绿记》中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景物可谓微小。

作者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的情节线索大致按“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的顺序进行,情感线索按“恋绿——盼绿——囚绿——释绿——怀绿”的顺序进行。对“绿”的称呼随情节和感情的发展而变化:“绿影——绿色——绿囚——绿友”,可见文章结构新奇精巧,其间又伴随着作者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这种精妙的构思是学生在作文中最缺乏的。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跌宕多姿。从文章线索看保持着作者情感的潜流。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巧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的情感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

如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细读文本,意义非同凡响。作者沒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之“巧”由此而来。由此可见,只有选好角度,明确主旨,谋篇布局,善于构思,探求新意,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语言的合理运用

《囚绿记》的语言优美隽永,文字纯厚质朴。语言是文章中有形的东西,文章中有许多无形的东西有待从有形的东西中提取,正如建筑物必须从地基垒起一样,语言就是支撑文章思想情感、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由前文对绿的热爱过渡到下文的“囚绿”。“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句话既隐含了作者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又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珍惜与向往。“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对绿色的思念,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对绿强烈的感受,尤其“焦”字写出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心情。“有一部分枝条从小孔里钻了出来”中的“钻”字用得极好,说明枝条用力向外争取阳光、争取自由。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因情真而文采飞扬,因意切而意蕴丰厚。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作文中,教师要求学生写事、写物要抓住事物的核心和特点。无论语言朴实或优美,都要善于用合理的语言,使写作对象了然于心。《囚绿记》中精彩的描写正是学生写作的很好范例。当然,《囚绿记》具有感人魅力,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品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只有悟到这一层,才能体会到这篇课文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张圣华,编.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刘祥有滋有味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课题组编[M].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三级).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囚绿记枝条汉语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闪光的枝条
追剧宅女教汉语
《囚绿记》主题探究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绝句
冬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