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文言现象,鼓励学生自我解读和个性化解读古文经典,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我称之为“情境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不仅应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还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为探索情景体验式学习的可行性,我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现不揣浅薄,梳理如下。
一、制定活动目标
1.尝试用实景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训练感悟能力。
2.学生走进自然,尝试情境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以文载道”“文道合一”的人文思想。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
1.教学背景简析
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学生与古代汉语接触的初始阶段。因而要注重文言词汇积累,也就是说,要重视“言”的部分,为深入学习古典文化夯实基础,也许,在学生开始学习时,有点畏难情绪,觉得文言文学习很严肃、很古板,学生不能轻松愉快的“释其义、领其情、悟其理”,缺乏情景感悟的直观性、灵动性。特别是文言文中许多历史人物的情感、生活情境,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封建社会的阶级性等方面的局限性,与当今学生的所见所闻相差甚远。这些因素更使得文言文的教学在课堂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上课时往往是老师津津乐道,学生却是一片茫然。
2.课文内涵探究
这次我选择了是经典课文《小石潭记》,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名篇,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柳宗元遭贬,谪居永州期间,写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该记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名篇,记述了一位具有特殊感情身份的主人公柳宗元游历小石潭的经过,按照“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谭的源头——小潭的气氛”的顺序写了自己游玩的全过程。由于其特殊的境遇,使得全文的主旨主要集中在“乐”与“悲”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作者细致的写景状物的方法,热爱自然之景与流露内心凄苦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
3.教學过程取舍
(1)课内教学
这一课,我采用的是“课堂理解+实景感悟”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法。课堂上,我偏重“言”的教学,即以课文为基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文底注释,疏通文意,大致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初步了解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明确本文的主旨要点在“乐”与“悲”上。“乐”在景物之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悲”在作者谪居生活的悲凉凄苦。
我首先用多媒体配乐展示了山川溪水的美好自然画面,给学生渲染气氛,让他们感受自然之美,然后进行课文感情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去体验文中的美好景物,去体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此明确课文“乐”的主题。紧接着我又让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明确作者在仕途失意的谪居之中的孤寂凄凉,感悟文中的“悲”。
在进一步探讨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上,我仍然让学生从主题入手,让学生从细节上感悟作者的“乐”与“悲”。其“乐”体现在对游鱼细石、花草树木的美丽景物的描绘,学生找出其中的细节进行交流体会。如写景有“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鱼则“皆若空游无所依”“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都反映了柳宗元陶醉于自然的“乐”。然而其“乐”却未能掩饰内心的“悲”。让学生齐读第四段,并结合作者的被贬经历,即可体验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悟课文语言之美。
当然课堂上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词汇,完成字词教学和文意的疏导。由于学生接触古文不多,积累有限,需要老师做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工具书、文中的提示、注解,去疏通文意。注意教师不能越厨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玩”,去“找”。主动发现、有意识记忆、积累文言词汇。夯实学生文言文阅读功底。
(2)情境感悟
我们的学生,虽然比不上大城里优越的条件,但是学生对大自然的接触绝对充分。我选择了一节实践课,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到距学校不远的小山上去亲身感悟一下,并为此制定的一个简单的实践计划。
我们实践的第一个任务是由远到近地感悟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我们走到山脚下,就让学生观察山上的树林花草、空中的飞鸟,尝试描述景物的状态、小鸟的飞翔鸣叫的情态,要求能突出幽静恬美的特点。面对眼前的一片翠绿,清新的空气,又加上时值春暖花开季节,鸟语花香,芳香宜人。我让学生即景感怀,描述自己的感受,学生大多能说出“其景之美,美不胜收”的感慨。
进入山林,缘溪而上,学生能够从许多的角落里都能感觉到大自然的生机。在一处溪水稍深点的地方,我让大家停下来模仿文中写潭水游鱼的内容进行观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我提出了问题进行引导:“小溪中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你喜欢这些事物的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回答是“小鱼。”“水底的鹅卵石。”原因是“小鱼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一点都不怕人。而且小鱼的身体还有点透明的感觉。”“小鱼的眼大大的亮亮的。”“水底的鹅卵石从水上面看上去又有慢慢的晃荡感觉。特别柔和。”是啊,孩子的观察多么细致呀!我顺势给大家点拨,这些美好的感觉都是因为水的清澈。柳宗元正是抓住了细节描写突出了水的清澈,当然游鱼的情趣更是充满情趣。
当我们一起爬上山顶时,许多同学已是满头大汗,躺在地上喘气,还有几位竟然抓嫩草芽在嘴里嚼。我问大家“累吗?”却没有一个说累的。大家都认为这样能陶冶情趣,自己就像快要飞翔的小鸟。眼前一片碧绿,耳边是阵阵松涛,夹着清脆的鸟鸣,山下是茁壮成长的麦子和金黄的油菜花,天蓝蓝的,风暖暖的。这时我也体会到要放松心情原来如此简单。而这种放松恰恰是学生紧张的学习、繁重的负担所难以得到的。回想柳宗元的“乐”,我们自然心领神会了。
我们来游历是那样快乐,可是柳宗元为什么还会“悲”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比较一下。这下学生很快就回答了:“我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以一种愉快的方式来学习,当然快乐,而柳宗元却始终没有从他的仕途失意与贬居生活中解脱出来呀。”是呀,这样的感悟虽然简单但是最准确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他把自己的内心感情完全融入到景物里去了。
回来后,我把大家上山的经过拍的视频在多媒体室播放,让学生也感觉家乡其实也很美好。随后在课堂上继续对这一课的其它常规内容进行训练时,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在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背诵上都积极主动完成。我问大家为什么会完成的这么好?大家都说:因为我们学的很快乐!
三、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是第一次用“实景体验式”教学进行尝试,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中,首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用“课文镜头”链接“生活镜头”,在生活情境中体验课文主人公的喜乐忧伤,这种建构新知的方法不是把学生是当“容器”来灌满,而是把学生看做是情感丰富的个体。每个人对外界的刺激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情境体验式教学恰恰用丰富的实境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情感化,促进知识的理解应用,促进新知建构生活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发展了他们所必需的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积极实践勇于尝试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文言文阅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积淀的过程,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镜头”,运用想象和联想,在移步换景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把学生学习课文时的感受与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作对比;把学生眼前的美景与文中寂寞清幽之景作对比,在比较中深化对课文语言形式、文学形象、思想内蕴等的认识,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并把这种欣赏美、感悟美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中。
陈必山,安徽省定远化工学校,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