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要了解名人故事,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智慧。学生在阅读传记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去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文的教学为例子,详实阐述传记文作品教学的四个策略,肖老师这个教学案例根据文体而教,展现了传记文体的特质,实现了传记文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一、在学生的猜读处确定阅读方向
初读感受,是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模糊画面,学生往往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的时候泛泛而读却不知道“为什么读?”甚至有的学生抱怨“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细读,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我们来看肖老师的教学片断一: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读过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反馈学情。
师:非常好,老师就开始提问了。读了这篇自读课文后,我要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猜肖老师会提哪一个问题?哪一位同学说说看?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肖老师由“猜猜老师会提哪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来牵动全篇,用“问答”的方式展开,既检查落实了学生在自学时“一望而知的东西”,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了文本,为后面教“学生一望半知或未知的东西”做下铺垫。
最后肖老师公布谜底:文本的体裁是什么?继而提出“读传记要读什么”的核心问题,把课堂关注点聚焦到对文本阅读的思维中来。并明确读传记三大要领:故事、写法和思想感情。肖老师在课堂上巧设的“猜一猜”学习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文本为切入点确立阅读方向,指导学生的阅读路径,培养了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
传记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它的阅读方向不是去追寻传记人物的生活真相,而是读“人生的经验和语文的经验”。“传记跟历史是一样,可能会引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具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传记文往往把纪实和虚构有机结合,精选素材,合理想象,刻画细节,直达心灵。阅读传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二、文本的反复处读出人物情感
作家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会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者句子。这是体现作者表意匠心的地方,也是学生浅阅读容易忽视的地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关注了这些反复之处,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情节和思想的脉络。
我们来看肖老师的教学片断二:
师:手都举起来了,同学们跳读的速度比较快,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这篇课文中出现“美丽的顏色”这五个字的句子有几处?
生齐答:三处
师:你来读第一处。
生: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这是第一处,第二处,哪位同学来读?你来读。
生: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师:第三处,一起来读好不好?一备齐。
生齐读: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肖老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有“美丽的颜色”五个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故事和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立刻找到了三句。肖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8节,反复朗读“它”“我不知道”等词句,从语气、语调、语速上进行指导,揣摩居里夫人和比埃尔的情感,读出居里夫人对镭的热爱和期待,读出科学家应该具有的沉稳感,读出在艰难岁月里两人相濡以沫的坚贞不渝。
教学佳境是教师精准点拨营造出来的。肖老师通过反复朗读、玩味和推敲,再现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充分的“涵咏”时间,让语言文字栩栩如生,鲜活于我们的脑海中。如此反复朗读,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促进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两难的复杂心理中塑造人物形象。肖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最后三小节中的反复处——连用四个“转向”,通过品读,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又发现镭的幸福感,也有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内疚感,更有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感。四个“转向”形成一组蒙太奇的特写镜头,给人挥之不去的画面感,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两难的复杂心理。
著名学者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说:“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的确,居里夫人作为科学家和母亲,身份交叠,甘于寂寞,矢志不渝,令人敬佩。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证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加法了精神的创造力。三个“美丽的颜色”,四个“转向”,这不是语言的巧合,更不是语言的简单堆砌,而是语言的瑞珠,是一次次心灵的叩访。只有语言敏感的人才能拨动这根心灵的琴弦。学生只要链接个人的生活经验,就能找到类似的语境,抒发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三、在段落的细微处咀嚼作者意图
茅盾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写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大事在这篇传记中固然重要,但是读者可能对发现镭的过程细节更感兴趣。
肖老师教学片断三:
师:这个“不要点灯”读得特好。这个“不要点灯!”尽管是感叹号,但它也不是必用特别高深的语言来读,所以,重音有时候也可以?你来说。
生:重音有时候轻读。
师:诶,“不要点灯”(师示范轻读)。你来读读看。
(女生):不要点灯!
(师):接着,他轻轻地笑了笑,再说。
(女生):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
师: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这位年轻的夫人,最后说出两个词语,谁来读读看。你来读,男版的居里夫人。
男生读:看哪……看哪!
师:哎,有没有不同意见?
女生读:看哪……看哪!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还有哪个同学再来读。你来读读看。
肖老师引导学生读第20段的时候,特别抓住“不要点灯!”“看哪……看哪!”这两处的标点符号,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严谨、平静和孤独,洞察这位科学家的淡泊名利、宁静朴素。
这些标点符号容易被很多老师忽略,肖老师却如获珍宝,细细打磨,敲击出美丽的声音来。肖老师带领学生潜入到文字中,读出居里夫人朴素宁静的生活细节,体察居里夫人的微妙心理,使其真正感受并且积累人生经验。
语言是人类生命的吐纳和留痕,人生于世,俯仰浮沉,一切悲欢离合、欢乐苦痛都会映射在人类的语言中。语言便是生命本身的确证,正是语言彰显着生命最本质的精神流射、心灵的律动和情感的宣泄。话语中的一个副词、一个形容词、一个数词、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句子,往往能凸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细读,就是抓住这些别有用意的文字细心揣摩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在情节的反常处把握文本实质
孙绍振教授曾说:“对于情节来说,他们的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的深层奥秘。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打出常规,暴露人的深层次心理结构,与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肖老师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反常处,他问学生“本文和一般的传记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学生发现文本中多次引用距离夫人的话,大多是出自他的日记和信札。肖老师让学生思考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无非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但是肖老师转而追问:“既然要真实,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以此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得出“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引用也要有度”的结论。与此,在结尾处体现传记文注重细节的生动性,引出传记文的第二个特点——生动性。
如何让学生理解引述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这是文本特质所决定的教学重点。“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引述事件当然要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真实面目。但是对于局部细节可以采用想象或者夸张的描写,只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就可以。
传记文的生动性大多体现在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聚焦细节,目的是给读者美的感受和思想的震撼。合理的想象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想象不仅弥补了客观现实的不足之处,也让文章中的主人的形象更加饱满。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原话,原因是这里蕴含着想象。我们不必考证这番对话的真实性和真实的依据,因为通过想象和推测,学生能够完全理解传记文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读者和人物早已经是“物我相忘”、心心交织、同喜同悲了。
肖老师抓住本文中和一般傳记不同的反常处教“这一篇”的本质特质,以疑促思,从文字出发,抓住语言的缰绳,在“发现”和“建构”中重新认识文章的写法,领略其中的奥秘,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艾芙·居里擦去历史的尘埃,披沙拣金,用文字客观公正地再现了父母当年发现镭的经历,也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和思念融入到传记文的表达中。肖老师穿越时空,用精准的文字解读本文,引导学生接收到作者的这份情感和思念,教会了学生用语言去触摸人物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产生出和谐美妙的共振,实现了传记文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陆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