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地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为此,我们教师要高度重视预习教学,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预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步,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预习是一种自觉行为,靠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这样学生在正式听课中就知道哪些是难点重点,分清主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学习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开始向主动求知进行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可以有效实现新旧知识互相链接
预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或自己不理解的点,一点有了这些需要关注的点学生就会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以往学习的旧知识来进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达到预习的目的,所以预习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更是复习巩固旧知识的过程,因为只有从旧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新知识,新知识才能被学生吸收,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新旧知识之间无法取得联系,新旧知识间的连接通道不能打通,新知识在学生面前就是模糊的,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必然不会深刻,预习的效率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3.能够更好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参与配合,教师会给学生指导预习的方式方法,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分析课文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对课文概貌有一个大致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还能体验到成就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通过预习学生会把自己不理解的点标注出来,在课堂学习中有目的性地去听、去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预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正式学习中构建知识奠定基础,在预习中学生处于学习的首位,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和途径。
4.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预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接触更多的知识技能,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积累知识。另外,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学生还要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层面、多角度的积累知识,从而提升学科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预习教学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我们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指导学生创新预习方法,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明确预习任务目标,提高课前预习效率
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我们要在预习之前明确预习任务和预习目标,保证思路清晰。首先,我们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和要求,制定有目的性和计划的预习方案,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从而保证预习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提高预习效率。其次,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比如预习古诗词和现代文不同,预习古诗词要重点把握诗词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词时所经历的事件,了解诗人的真实情感与思想;学习现代文则要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文本内涵思想。最后,学生一定要摆正心态,重视教师提出的要求,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对待预习这项工作,教师还要做好督导、检查的工作,让预习发挥应有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學习《郑和远航》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预习前提出要求:“能够流利的朗读,同时读的要仔细,理清人物出场的顺序。”明确了预习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会有方向和目的性,理顺阅读思路,做好预习记录。在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如“那一年那一个月,在哪个码头,郑和接受皇帝派遣,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一次远航任务。”保证预习的效率和质量。
2.精心设置思考问题,提高学生预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自发地投入到预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预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中心思想,为课堂正式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预习前,教师要给学生设置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全身心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保证预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节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泼水节的一些图片介绍,让学生对泼水节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可以设置思考问题:泼水节为何会让傣族人们无法忘怀,泼水节的魅力在什么地方?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傣族人们非常高兴,为什么会特别高兴呢?尝试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傣族人民是如何迎接周总理到来的,使用波浪线将描写的内容划出来;文章中说道傣族人民为了迎接周总理专门在地上铺撒了凤凰花花瓣,仿佛是鲜红的地毯,为什么用“鲜红的地毯”来形容呢,谈谈自己的理解;仔细阅读描写周总理打扮的语句,说说有什么发现?在问题的指引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预习的动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深文本理解感悟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拥有质疑精神,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做好注释标记,把握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节课时,学生注意到文章中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时代,于是有的学生就抓住这点进行质疑:为何20世纪可以呼风唤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于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抓住这两点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明确思考方向,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一旦学生开始质疑某些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就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将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疑难问题,对文章内容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4.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养成良好预习习惯
为了保证预习效果,达到预习的预期目标,我们要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预习技巧,保证预习效果,为课堂正式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预习课文时,学生可以采用速读、默读和朗读的方式通读文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理解,为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做好标注,提高预习效果。诵读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如果只是在诵读课文而没有其他行动就会失去预习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好标注,养成一边诵读一边进行标注的良好预习习惯。第一遍先诵读文章,等到对文章内容有整体认识后再进行深入学习,一边诵读一边品析文章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思想,把握文章中心主旨,将承前启后的语句标注出来,对于自己喜欢的语句和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要做好记录。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在涨潮时滂沱的气势,身临其境般感受钱塘江涨潮前后的景象差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做好标注,将描述钱塘江潮水的词语和江面景象的语句划出来,品析描述观潮者心情的语句,身临其境般感受涨潮时恢弘的气势,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为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预习过程中要做好标记,在自己不理解或认为是难点的地方进行标注,明确重点难点,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不懂的地方用问号进行标记,在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用叹号进行标记,遇到自己不认识和不懂的词语要及时查字典,在旁边做好注解,遇到優美的语句可以用波浪线进行标记,不断积累,丰富词汇量。例如,在学习《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点拨指导:“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事,事件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结果又是什么样子,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文章中有哪些优美的语句标记出来,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来描述事件,具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预习质量。最后,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提问,做到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预习的质量。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预习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明确预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提高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掌握预习的高效方法,提高预习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保证预习的质量和效果。
郑玉玲,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普集学区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