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究

2019-12-25 01:50傅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8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网络时代思想政治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作用下,我国各行业都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诸多方面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构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思想、行为、性格等方面展现出了这个时代应有的属性特点。这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为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新时代的适应性,本文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究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  网络时代  多元文化  思想政治  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71-02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新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大发展的时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对当今时代下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今时代大学生的脑神经系统越发成熟,抽象思维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显现,形成了其个性张扬、独立、自主的个性,他们的行为实践不再完全顺从家长和老师。尤其是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在强烈自我意识的作用下,使其对于周围事物都具有自身独到的见解,相比较老一辈而言当今大学生思想更为开放、成熟,知识面也较广。此种情况下如若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思政教学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必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构成不好的影响。为此,面对社会新环境、新事物,我们的思政教育者,有必要在社会的导向下,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出发,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重新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教学体系。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一)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的影响

高校是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实践探究的主要场所,学校各级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决策制定等都将从大的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方向引导作用。在高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背景下,以“中国梦”为代表,各高校纷纷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新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希望借此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属性,其成效明显思政工作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高校思政工作者宣传不到位、工作缺乏深度等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依然没有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具体来看,高校虽然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必修课,但是占据的学分比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忽视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的学习。这不仅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无法得到全面的培育,也使得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受阻,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二)受高校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的影响

教师是各项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其自身综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效率、水平情况,同时教师个人思政教学技能的有效实施与否也关系着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知识理解程度、技能掌握等各项学习情况的好坏。然而一些高校受自身办学水平的影响,在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方面与大型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严重制约了其新时期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培育。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多数院校中属于专业公众课存在,在注重专业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政教师在一些院校中无法与一般的专业教师一样,享受到良好的薪资待遇,且其自身职业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利于思政教师职业发展理想的实现。尤其是在面对当今社会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造成的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思政教师工作任务逐渐加重,在师资结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思政教师在日复一日繁重、枯燥的工作环境下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利于思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需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最高层次的社会理想和最高层次的信仰。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思政教学中,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新时代理想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实现对社会问题的客观认识。我国向来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点从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重要文件内容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就可以看出。新时期面对社会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应继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开展,通过“理想”和“信念”内涵的深度融合,来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通过坚守、矢志不渝的精神以及信服态度指导社会实践傳递给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共同作用下,来实现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育目标,使大学生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

新时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作用下,当今社会逐渐迈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并且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各类现代化教学技术异军突出,受到了教育界来自各方的一致好评。在此种情况下,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持的移动在线学习已然成为了一种风潮,大学生信息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转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这在有效弥补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同时,使得高校大学生运用大数据获取教育信息的过程即是自我教育转化的过程,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对相关理论的吸收更加全面。为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具体来讲,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面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可通过收集、分析学生日常思政学习及生活状态,掌握其思想行为动态,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思想情况继而发现问题,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情绪。其次,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融合,赋予了思政理论课多种表现形态,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刺激了学生感官,有助于学生某一方面思政能力素养的重点培育。最后,大数据记录了学生学习生活常态,被视为是分析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显微镜”,能够较为精准、真实地反映学生状态,并及时做出回应,以最快的速度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从某种维度上讲,大数据促进了师生间的平等、亲切交流,使之上升到思想情感层次,拉近了两者距离,为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心理引导

心理引导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构成,有利于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化解心理压力,使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项挑战。在此过程中,高校可开通心理咨询室,专门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因材施教,结合其个性表现,给予适时恰当的帮助,使之重新迎接美好明天。同時,主题班会是高校针对学生交流互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各阶段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新生报道时,可作为自主交流会,促进学生彼此认识,并宣导校园发展、文化等历史,让学生主动迎接接下来的生活,并善于发现美好、享受美好;课后反思时,亦可针对某些典型不良表现进行批评,树立榜样典范,一点带面,形成校内良好的道德、文化气息。在此之余,高校还可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歌唱比赛、文艺演出等,为他们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提供释放平台,并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德育内容。

(四)完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各项思政教育创新改革工作的深入实施。为此,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就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特点,结合当今社会新环境的深入分析,来有针对性的开展自身教育综合能力建设工作,通过自身能力、素养的完善来实现有效教学。作为高校而言,要切实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困扰、问题等,通过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来加强对思政教师工作的支持力度。并提升思政教师师资待遇水平,为其提供与专业教师同等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切实提升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摆脱职业倦怠感为其带来的苦恼和困扰。最终促使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在组织结构、能力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都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结: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所在,看到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状况。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是由社会多方面环境因素所共同导致的,因此改革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创新改革的决心不动摇,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注意问题的总结,通过“回头看”来发现其中不完善之处,以此来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渠长根,王静.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综述[J/OL].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89-296.

[2]邢鹏飞.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百年传承与新时代的发展趋向[J/OL].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3]王雅,王红,王枫.“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以上海某医学类高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05):154-156.

[4]熊富强,徐刚,朱娅.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77-79.

[5]黄小云.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论主旨——兼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OL].领导科学论坛,2018(19):92-94.

作者简介:

傅钢(1965.4—),男,汉族,广东惠州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网络时代思想政治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